传闻古时高僧慧远禅师居于庐山东林寺,慧远禅师深居简出,自有一条规定:送客不过虎溪。
就是说,往来有客来访,慧远禅师最多送到东林寺外虎溪石桥边,就不再相送。
有一日,东林寺前来了两位与众不同的客人。
大儒陶潜陶渊明,与隐世道人陆修静。
两位当世之秀,造访东林寺,三人所属教派不同,所学也有异,但却意气相投,相谈甚欢。
等到送别之时,三人有说有笑,意犹未尽,不觉之间,竟已过了虎溪。
慧远禅师闻得坡上虎啸之声震彻山谷,才惊觉过了虎溪,于是三人相拥大笑,笑声萦绕山中不绝。
这就是“虎溪三笑”的由来。
这段佳话时隔千百年,如今三教门人当中,知道的已是极少,慧远禅师离群索居,门人本就少,就连有传丹元真人法脉的天师宗,也几乎无人知晓这一桩奇闻;大儒陶渊明所传文籍众多,世上大多儒生更是没心思去理会这一桩几乎与日常无异的小事。
虚谷子也是在偶然之间,游历早已荒废多年的庐山东林寺遗址时,遭遇了慧远禅师时守山成精的虎精述说,才得知此典故。
而后,又在白莲衣学道时,把这一桩逸闻说给了她听。
本是无心之举,竟然成了如今破题的关键所在。
豁然开朗,白莲衣仿佛拨开了那一幅画前的重重迷雾,再用眼一看,终于,看清了这一幅画上真正的内容。
那画上的脸,是丹元真人陆修静,却又不光是他。
那一副五官,实则是三张不同的脸,汇聚一处画成的效果。
一个人张开大袖,搂着的,却是另外两个侧着身的人肩上,那两人同样伸出袍袖,所以看上去,就像是一个异常肥胖福相的人穿着一身阔大宽袍,伸出广袖去揽住什么东西一般。
画中所画的情景,应当就是丹元真人陆修静,大儒陶渊明,与高僧慧远禅师,三人过虎溪而大笑的场景。
三教和合,应是此理。
沙漏还剩最后一缕轻沙即将漏尽时,白莲衣心神宁静,轻嘶吐气,向着那扇门,说出了自己的答案:
“画中人有三位,丹元真人陆修静,古之大儒陶渊明,高僧慧远禅师。”
“好!”
随着门内一声轻喝,画着虎溪三笑图的两扇禁闭的大门,终于缓缓打开了。
走到这门后面,就能看到这件宝物真容了吗?
白莲衣整理心神,带着毫不犹豫的步伐,迈入了门槛。
而踏过那一扇门,她第一眼见到的,却是一身宽大的明黄色僧袍。
在一片周边尽是琉璃色,光华灿烂,冰凌雪花满天纷落,但却没有半点寒冷之感的奇异空间之内,一轮朗日高悬,光辉照耀着周遭四方。
白莲衣在此地看到的,正是那个大颠和尚。
在她之前已经有人先通过了?
大颠和尚见得来人,一张福气外露的胖脸呵呵一笑,合掌道:“女施主颇有福缘,见礼了。”
“第二个人来了。”
不知何时起,已到了此地翘着腿坐着的通臂仙喝着酒,见到了刚刚从门的那一边出来的白莲衣,笑着咂了咂嘴。
白莲衣巡视周遭环境,这里似乎除了通臂仙以外,参与考验的人里,就只到了她与那个大颠和尚。
公子呢?
她正要问,那通臂仙却是似乎早料到她会开口一般,先一步开了口道:“哈哈……第三个也来了!”
他猿指轻指向一处,琉璃色的奇异空间之中,凭空又出现一道门来。
从门中走出了一个人,那人羽扇纶巾,步伐里带着踉跄,神态虽稍显疲累,但仍不掩风雅之姿。
是邵元世。
邵元世见得两人,刚轻舒了一口气却又显露出三分意外之色,笑道:“看来过关的不止我一人啊。”
他略微看了一圈此处的环境,又看向一旁的通臂仙:“老前辈,这样该算过了吧?”
通臂仙打着呵欠,一双老眼的余光,瞥向他们三人之外一片琉璃色的空白之处。
盯了片刻,忽然间,它眼里有了一丝笑意,顿时伸了个懒腰,跳起身子,猿身裹着白袍,在半空中腾挪了数圈,最终飘浮着身子,以掌托着下颚,雷公嘴上扬而起,道:
“很好,第四个人来了,第一关看来你们都过了。”
话音刚落,平地里一道门忽而出现,门板缓缓打开,白莲衣,大颠和尚,邵元世三人纷纷侧目。
还有第四人?
会是谁?
大门一开,一阵七分慵懒中带着三分漫不经心的声音响起:
“这考题真是刁钻的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