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失球再次暴露出国青在协防上的问题,队友对形势的判断明显出现了误差。
应该是邵英伦去补这个位置,让胡金秋去换防他的人,而付豪去防胡金秋的位置,最后形成依次换防。
但因为一个人的迟疑,就让奥布斯特形成大空位。
再好的防守者,也无法在掩护挡拆后,第一时间补回自己防守对象的位置,这本身就是需要全队有防守的层次感。
很多看比赛的球迷,总是会在某个节点的失误来评判某个球员的问题,其实输球的最大原因就是全队在层次感防守上,出现了太多的错判防守。
这其实还是木桶理论。
为什么有些球员明明进攻不错,但打一会就要换下,最大原因就是防守上,他成了整体层次中那个断层,导致全队在协防上,出现问题。
现在CBA,NBA都开始了,球迷可以留意,比赛会经常出现这种情况。
明明是1号位防守的人得分了,教练却把另外一个人换了下去,那就是这个人,在轮换补位上,出现了错判,没有及时补上去。
在牛角战术里,经常是考验协防补位的人。
当1号在掩护挡拆下,突进篮下,那防守底角的球员是否要补位,就很容易辨别出此人的阅读防守的水准。
什么时候补,需不需要补,都是问题。
职业和业余的区别,不仅仅是运动能力,静态天赋,核心还是看你是否在攻防战术里,能否合格。
用得分水准来定义一(本章未完,请翻页)
请收藏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