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大的缺额,太学要有多少学子才能够?
并且还要符合太子朱标的要求,更是少之又少,几乎已经找不到了。
但朝中空缺的官位,却还有很多很多。
特别是胡惟庸最眼馋的户部!
既然他举荐的人,朱元璋不应允,朱标也已经找不到合适的人员充任。
那他为什么不试着,找一种新的方式,来解决这种办法呢?
科举!
正好就是最合适的办法!
当然胡惟庸没那么大公无私,只想着帮助朝廷度过难关,做朱家父子的忠臣孝子。
他在乎的一直只有他自己,还有紧紧握在手中的权力!
科举不同于太学。
取的学子来自五湖四海,天下各地。
出身不同,经历不同,有很多还未进入官场,便已经看透了官场。
知道人情世故,和光同尘。
有言道大树底下好乘凉。
而他胡惟庸,正好就是官场上最大的那棵树!
当然胡惟庸也很清楚,大明之前举行过科举,可没过多长就又匆匆停下。
说到底还是元廷的统治太过粗放残忍。
百余年的时间,使得整个北方,读书种子都快断绝干净!
甚至于孔孟之乡的山东,都找不到几个能拿得出手的学子。
而南方却恰恰相反。
在元廷统治期间,无数家族趁机壮大,有(本章未完,请翻页)
请收藏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