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筐,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面装。
但不得不承认,这个筐在不同人眼中的价值就是不一样的。
对于赵秀芬这类典型传统工业派老辈子来说,商品本身的使用属性应该是最重要的,但随着市场经济和外资带来的多元化元素后,她们这一代人算是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明明是同一条生产线上的产品,只是包装盒不一样,价格却能差出好几倍。
更离谱的是,外国牌子卖的越贵,销量反而更好。
刚开始他们以为是包装的问题,后来发现即便换了相似甚至更好的包装也没用,后来觉得是宣传问题,然后他们开始学习外资投广告请代言,但钱花了,产品依旧卖不上价格。
在一步一步摸索踩坑的过程中,最近两年随着新一代的厂二代们留学归来,品牌和文化这两个概念,逐渐在国产圈子里开始流行。
不管是大型央企,还是小规模私企,都开始纷纷搞起品牌,试图打造可以与国外品牌争锋的国货品牌。
但是依旧收效甚微,还是只能吃外资品牌市场剩下的边角料。
赵秀芬这么多年去参加过很多营销专业类的‘大师课’,那些大师最后将国货做不起来的原因归咎于‘国货没有文化’。
可那些大师又讲不清楚文化是什么东西,反而刺痛了她们这些工人出身的软肋。
但今天在王曜这个年轻人口中,她似乎听到了关于‘文化’最好的解读。
那两句口号是她们这个年纪小时候耳熟能详的,虽然说不清是什么东西,但只要一听见,就仿佛有无穷的力量在体内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