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了南朝时期,那建隆帝虽然看起来不务正事,可他却在这十多年的时间里,再度加宽了原有官道的路幅。所以才有了现如今南朝更为宽敞平坦的官道,完全有别于北朝时期的那那种官道。
可是眼前的这名壮汉,就他一个人站在官道中间,居然就生生的站出一种一人当道,万夫莫开的气势。
而这主要的原因,既有此人确实自带有一股很特别的狠劲,也是因为他这个人的体积实在太过于庞大。不仅仅他的身高有两个彦少卿的高度,而且还体壮如牛。就他往那官道当中一站,就能将那宽敞的官道给直接封堵得严严实实的。而他带着的这些山匪,虽然一个个的穿着显得狼狈不堪的模样,可从他们的眼神及表情也能看出来,那都是一个个身经百战的老江湖。
当他们面对突然送上门来的两只大肥羊时,那可是一点也不着急,而是四平八稳的守住各处的位置,任凭这两人如何逃也逃不出他们的封锁。
彦少卿他们二人即便是想调转马头逃跑,也已经来不及了。因为堵在他们后面的两人早已拿出绊马索,此刻也是休想从后方逃离。
彦少卿在见到他们这些人后,也是第一时间勒住缰绳,定眼看着他们这些人。稍作寻思后,首先开口的彦少卿却是提出一个疑问:“我怎么不知道有你们这样的人流窜到了临安城附近?”
这一句话是明显有着官威的责问,那也是彦少卿多年来所养成对下属问责时的语气。所以他这话既像是问对方,也像是在自言自语。
“哟呵,没想到这次还让咱们兄弟逮到了一个朝廷官员。听他这说话的语气,看来官职还不小啊!不过大家也可以放宽心,这官员身后肯定是没有援军的,就只有他们二人。而且如果我没看错的话,他身后那这个应该还是个皮光肉滑的小娘子吧!”
那名大汉说话之时有如雷鸣般,同时此人也不仅仅声音大,而且还眼光毒辣。既能从说话间就看破彦少卿的真实身份,更是能一眼识破何颍是女扮男装的身份。
“你是赤眼魔尊顾开荒?”彦少卿同样的也在对方的这个小细节处认出了对方的真实身份。要说一开始对方如此独特的身形,但彦少卿并没有认出来,那是因为在江湖当中类似于赤眼魔尊顾开荒这样壮硕的汉子也还是有。因为他们这样虽出身低层,但又天生异禀的人大多早早的就会被那些江湖门派吸入门中,作为打手来培养。在他们中间,自然也会有些人凭着自身的实力而逐步成为这些江湖门派的头领。
因此彦少卿在开始的时候并没有立即认出对方的身份,可是当他发觉自己等人的真实身份能被对方一眼识破后,他便明白眼前这名壮汉极有可能就是那位江湖当中有些名望的赤眼魔尊顾开荒。
因为赤眼魔尊顾开荒这个人非常特别,他有着一双极其敏锐的眼睛,也有聪明的头脑,往往能一眼识破大多数人的伪装。此前就有不少朝廷派出的眼线是栽在此人手中。只不过他投靠青莲匪徒之后,这么多年来却并没有受到青莲匪徒的重用,这点倒确实让彦少卿也很奇怪。
不过现在想一想,他大概也就明白了其中的原委。毕竟有些人太过于聪明,却反而会被聪明误。有些人看起来愚笨,但实际上却是真正聪明的人,懂得必要的隐藏自己。当然这赤眼魔尊想来也是因为太过于聪明,所以可能在平日里行事做派都过于张扬,所以并没有受到青莲匪徒的重用。
只是没想到,在那青莲匪徒溃败之后,他居然会带着几名手下会逃窜到这里来。也不知他们有些怎样的计划,只是对于彦少卿而言已经没有需要去了解的必要,也不是他需要去了解的事情。
“哈哈,果然是朝廷的大官。你这是刑部的官员还是兵部的官员?我只知道我的大名可是上了刑部大榜的!”那赤眼魔尊并没有胆怯,反而更加兴奋起来。
彦少卿冷冰冰的看着对方,他知道这位赤眼魔尊可是有着外家功十品的实力。而且从对方的气势和形势上也能看出,他并没能够达到超十品的境界。毕竟那些超十品的外家功强者已经会在他们身上体现出一种对于力的理解。
但反而是达到彦少卿这个境界之后,那种超然的气势又会再度收敛。至少以彦少卿的眼光,是没有看出对方有如此特征。所以他倒也不至于担心对方能如何,因此彦少卿只是冷冷的回答他道:“在下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兵部尚书彦少卿是也!”
没想到那赤眼魔尊在听闻彦少卿自报家门后,却突然收敛了那种张狂的气势。接着更是愣在原地,半晌后这才突然间跪倒在地上,狠狠的朝着彦少卿磕了三个响头。那三个响头磕得一点也不含糊,因为在场的众人都能够听到这赤眼魔尊磕在那平整坚实的泥地上,所发出来的咚咚声。
甚至每一次还会扬起尘土,而且很快就能看到他额头也已经磕得渗出血珠子。可以说以他的实力,完全能做到不受伤的程度。可他却并没有去刻意保护自己,而是实打实的给彦少卿磕了三个响头。
磕完之后,那赤眼魔尊才红着眼睛对彦少卿说:“在下有眼无珠,惊扰了大人的行程,还请见谅。在下本是那咸吉州人士,十一岁时便已经孤身出来闯**江湖。只是外人不知,在下还有一位老母亲留在乡下独自生活。这件事无人知晓,在下也不愿意让人知道,不想那年冬季我那老母亲重病,差点没能挺过。却幸得大人从那路过,施粥与在下的老母亲,后又找来郎中替我那老母亲看病、抓药,这才使得在下老母亲能多活几年,在下也才有尽孝心的机会。如今我那老母早已过世,但大人的这份恩情在下却一直谨记在心。今幸得遇大人,在此还望大人受在下一拜,以感大人救母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