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来反观当时大周朝内部的情况还有所作所为,以及当时的民风市井。可以说整个朝堂上上下下都沉醉在歌舞升平中。军人中缺乏的是没有热血,是没有彪悍的气势。有的只是世风日下,只有玩乐享受的权贵门阀,只有纵情于酒池肉林的王公显贵。
百姓们却又迫于生计,每天起早贪黑的赚取着蝇头小利,以此维持着生活。那时从未有人想过,危机早已潜伏在他们四周。甚至于在整个大周朝境内,还始终推崇着重文抑武的风气,从朝堂到民间都十分排斥那些鲁莽的武夫,只崇拜那些操弄文字的文人政客。
其结果就是当羯人骑着他们那健硕的高头大马,**闯到大周朝境内的时候,整个大周朝军方却少有几支能与之对抗的军队,无论是武将,还是兵卒,在羯人面前都成了待宰的羔羊。而在那般危急当中,朝堂之上还充斥着口诛笔伐的一些个弄臣。以至于建祯帝在澄河北岸大败时,选择自刎之际,还无不哀叹:“大周亡于口舌之争,却又四体不勤,少有御敌之良将。吾虽奋力,却时不待矣!”
只是很可惜,建祯帝悔悟得太迟。此后他虽然得以被靖南侯复活,但也成为一具受人捉弄的傀儡,早已没有了自己的思想。
可以想象,当时那样的大周朝军队,又能够有什么样的战斗力,又拿什么去对抗如此强悍的外敌?
要知羯人仿佛生来就是战士。他们从很小的时候起就能够骑在马背上,在草原驰骋狩猎,追逐打斗。他们以此为生,从而磨砺出坚强勇猛的性格。他们就是天生的战斗者,甚至摒弃了做学问的任何技能,因为那对他们而言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生存在这个只需要四肢强健就能够获得更大生存资源的世界里。
他们就如同那些武装到牙齿的猛兽,天生就适合劫虐、奴役弱小者,更加适合于四周扩张。而大周朝人却在千年的安逸当中将很多生存的本能丢弃了,却偏偏又没能够在学问上取得更大的突破。他们千年来所学的依然是千年前先贤们创造的那些文化知识,最多只是在那个由先贤建造的文明高塔上添砖加瓦,却从来不曾创新,从来没有想过要去另辟蹊径解决那些生活中面临的困境,获取未知的知识。
他们只是不断重复先贤的认知和定论,并以谁记得牢固评优劣。他们培养出来的那些个太学院的学子们,能够将先贤的文章倒背如流,能够把所有文字结构说得一清二楚,能够不断复制出类似的著作典籍,却也由此禁锢了自己的思想,无从去做更大的突破。
这一切直到那个人出现,那个被皇上封为冠勇侯的年轻人出现,他才在一次重大的危机过后,发现一个突破口。也是从那次之后,大周朝才开始自己千年来第一次蜕变。这次蜕变使得他们的战斗力成倍提升,才有了更大的勇气去西征、北伐。
否则的话,大周朝到现在可能还只能够想着如何苟且偷安。
所有的一切,也印证了那句古话:时也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