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一股势力,自然是来在城主府的残兵败将,在南国内战的时候,真正的强兵都被调了回去,留在这里的,要么是一些“聪明人”,不想掺和到内战中,反正要塞就在这里,不管是谁统一南国,都不可能放弃这里,他们只需要等到战斗结束就好了。
反正当时的情况,甄国不可能入侵,就算真入侵话,他们也完全可以主动投降。
这些老兵油子,老混子,其实是最好解决的,他们就是墙头草,只要苏荣止展现出足够的实力,他们就会老老实实的跟在自己身后,可能不出力,但绝对不会背叛。对于这个,苏荣止准备的积分系统,正好可以克制他们。
在绒毛的监控下,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肯出力的话,是不可能获得好处的。
剩下士卒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伤病,弱兵。
对于他们,苏荣止采取的手段是,治好他们,想要回去的话,就给他们一点盘缠是,送他们回去,老家已经没有家人,或则不想回去的话,就给他们提供功法,让他们成为自己的人。
最少的一部分士兵,他们的战斗力最强,是绝对的精兵,也是城主的亲兵,对于他们来说,大义,对错,都没有价值,他们要做的就是跟随城主的脚步,城主战旗指引的方向,就是他们前进的方向。
这些人是最难收服的,也是最好收服的,在苏荣止将北行路收做下属后,他们已经沉浮。
官面上的势力看上去确实庞大,其实加起来不过是千余人罢了,真有战斗力的,也就是那百余名亲卫,剩下的兵油子,胜仗可以用一下,一旦失利,一点用处也没有,还会冲击自己的阵线。至于说伤兵,现在还没到了让伤兵上战场的时候。
镇南关的总人数,根据绒毛统计,足足又十万八千六百三十七人,这还只是在关中的人,不包括在镇南关外,游**的那些人。
除去一千多官方人物,包括一些官员外,其他人近乎都是附近的村庄赶过来的。
在这个边境之地,有着数目以万计算村庄,有着无数的隐士和逃兵。
说是村庄,其实有些不合适,准确地说,大部分只是一些十几人,二十多人的聚集而已。
甄国和南国,打着打着,两方有修士打出了感情,于是双方假死,找个山窝躲一下,生几个孩子,就这样成了一个小村庄。
躲避苛政,犯了法,得罪了人,往边境一跑,找个没人的地方,伐木为屋,周围有野果,也有野兽,在这个地广人稀的地方,活下来,并不是难事。
后来,因为兽潮,这些独立的小村庄,小洞府,不得不迁移到镇南关,集结众人之力,勉强挡住了兽潮。
他们本来就是各自为政,因为兽潮才汇聚,每个人的利益诉求都不一样,看上去有着极为庞大的数量,实际上完全就是一盘散沙,
这些散沙看上去只是老弱病残,是因为他们中的青壮都在关外捕猎。镇南关作为一座用于防御的坚城,有着厚实的城防,城内也有许多的空间,甚至有地下的储存点,但是,几乎没有任何可以产生物资的可能。
不可能种植粮食,也不可能去饲养动物,因为镇南关的地势,城外不可能开放,也没有机会去圈地,为了维持生存,只能外出采集捕猎。
什么人最可怕,一无所有的人,外出采集打猎的那些人,战斗力绝对不会很弱,一旦有人将他们放在城中的亲友师长杀害,势必会面临他们不死不休的报复。
最强的地方,也是最弱的地方,苏荣止动了他们的家人,会面临不死不休的报复,同样,苏荣止一旦收复了他们的那些家人,也就等于收复了他们。
被留下来的人,只有四种,老弱病残,苏荣止针对每一种人群,都准备了三种以上的应对方法。
首先是老人。
在灵气衰退的情况下,许多修士都变成了老人,战斗力极具衰退,强大了一辈子,现在变得衰弱,嘴上不说,心里肯定也不舒服,对于他们,苏荣止提供了妖魂之法,通过将妖魂注入心脏,可以回复一定的实力,虽说不是全部,但也比现在这样衰弱要强。
至于那些本来就是普通人的老人,言灵之术很适合他们,延年益寿,强身健体。言灵之术入门对于天赋的要求并不高,普通人完全可以学会,当然, 悟性差,对于言灵所用的诗词歌赋理解不足的的情况下,战斗力很差就是了。
还有一部分老人,他们不想去学习新的力量体系,这个问题也不大,苏荣止准备了大型的回春法阵,可以有效缓解是伤痛,其次,还有他们从多重华夏购买的关于老人疾病的各种特效药,在另一个文明的刺激下,在大量异位面物资的供应下,加上灵气复苏的影响,多重华夏的医学,有了超时代的进步。
而这只是对于老人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