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越是深思其含义,便会引发更加发散的思维,还能有更多见解和感悟。
越往后看,道经的内容越晦涩难懂,蕴含的道义也更加深邃。
幸好整部道经的字数不多,只有五千多字。
要不然,哪怕以秦天的才智和悟性,也要一两个月才能理解。
……
不知不觉,一天两夜过去了。
在此期间,秦天白天上课,学习武道相关的各种知识。
晚上参悟东华道经,研读和揣摩道经的奥义。
尽管他不修道门之法,但不得不承认,玄妙无双的道经,确实让他明心见性,大受裨益。
至少,道经中的很多内容,都能辅佐他的武道修行。
对于他的武道之心,更是有极大的洗涤和巩固作用。
时间又到了清晨。
秦天结束一夜的观想和参悟,洗漱之后准备去上课。
不过,有个护卫奉韩夫子之命,来到后院向秦天传话。
“陶先生已经归来,在听风院。”
之前韩夫子提点秦天时说过,陶先生回到皇家学院,他就会通知秦天。
秦天得知消息,顿时精神振奋,也不去学堂上课,改道赶往听风院。
皇家学院很大,内部有好几栋宫殿,和几十栋大大小小的宅院。
听风院在学堂的西边,是陶先生的住处,环境十分清幽,平时也没什么人打扰。
这座宅院不算大,但布置的十分雅致。
不仅有古树和竹林,院子里还有一条小河穿流而过。
绝大多数时候,陶先生都在外云游,很少住在听风院。
所以,听风院没有配备专门的护卫和侍从。
秦天赶到听风院之后,也省去了通传的麻烦,直接就跨进了院子。
前院有一棵苍劲的古松,宽大的树干,充当大门口的照壁。
秦天绕过古松,便看到丈余宽的小河边,黑瓦红柱的凉亭里,坐着个穿灰麻布衣的老者。
那是个身材高大,精神矍铄的老者。
穿着一身朴素如平民的灰麻布衣,踏着一双黑布鞋。
满头白霜似的银发,只简单地束了个发髻。
如此装束,与平凡人家的老翁无异。
但那位老者的身上,却散发着无形的气势。
并不凌厉,也谈不上威严,却令人情不自禁的敬畏。
那种气质与财富和地位无关,而是一种莫名的清流之气。
用仙风道骨来形容,最是恰当不过。
他安静地坐在凉亭下,拿着一根竹竿,正在小河里钓鱼。
从秦天的位置望去,只能看到布衣老者的背影。
他穿过竹林间的鹅卵石小路,跨过小河上的石桥,进入了凉亭。
在布衣老者身后五步站定,秦天躬身一礼,“学生秦天,见过陶先生。”
事实上,从秦天踏入院子那一刻起,陶先生就感应到了。
毕竟,他是灵海巅峰的高手,灵识可笼罩整座听风院,感应一切动向。
但他纹丝不动的坐着,根本不理会秦天。
略显沧桑,却并不苍老的脸庞上,也没什么表情波动。
这是对秦天的无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