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人都是杜林,都可以轻而易举的斗赢商总会,但绝对有人在狠辣方面不弱于杜林,总会有人胜利,然后很多地方都开始自然而然的排斥商总会,原本马格斯内阁给予商总会的“公司审批核准”权力,也在地方政府的双重轨道制度下,逐渐被腐蚀。
商总会的权力和影响力已经大不如前,杜林甚至都已经没有把他们当做是一个对手了,这样的小玩意,他随手就能毁掉。
不过商总会这么多年下来还是累积了不少的人脉,还是有一大批商人愿意跟着商总会后面,一来是商总会的模式基本上已经确定下来了,中小微企业在商总会的调控和调度下不需要太费脑筋,加上国际贸易的浪潮,他们只需要生产商品,然后运到指定的地点就行了。
商总会会提供一个差不多的报价,他们不会吃多少亏,但肯定要略低于外面的报价,同时又胜在稳定,很多人已经习惯了依靠着商总会吃饭,没有了商总会他们反而不知道如何去经营自己手中的事业。
这也是商总会手中现在为数不多的筹码了,其实商总会内部的高层也很清楚,如果再不改变,很有可能就没有机会改变了。他们历经了三十年的风风雨雨,前二十年风平雨顺,直到他们遇到了杜林。
如果说大皇子是最恨杜林的人,那么商总会就能够排第二名,他们狠的不把杜林咬出一个窟窿,至于工党,他们也需要感谢杜林,没有杜林掀翻了之前的工人工会,也轮不到现在这批既得利益者上台。
现在商总会想要改变,想要转型,唯一的办法就是尽可能的从一个非政治性的民间团体,依靠着自己手中为数不多,至少还有些地方承认的权力,往政治团体靠拢,并且在帝国内的整治舞台上拥有一席之地。
大皇子给他们开出的条件他们已经无法要求更多了,在经过短暂的商量后,两人都给出了正面的答复。
“如果这些能以备忘录的形式确定下来,我会让我们的人支持复兴党……”,毫无疑问大皇子所提起的交易都是无法成为正规的明文的,它毕竟不那么合情合理合法,不过以备忘录的方式保留下来,虽然一样的有些令人不齿,可它们会具有一定的效益。
这就像是“如果我上位了,我一定会给予你们回报”之类的话绝对不能出现在任何一个竞选者官方的记录中,更别说把这个当做正式的协议、合约单独拟定成条款。
可在某个会议的备忘录里以“某某承诺会通过某种方式加速推动某某的方案”,这就很好了,没有人能找出毛病,但又可以体现某某的确说过这样的话,做过这样的承诺,它是有足够效益的。
大皇子连想都没有想,点着头说道,“没有问题,随时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