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罗夫要的就是这个效果,用优势兵力不断压缩陆战一师的生存空间,将要塞外围的阵地切割吞没,逼迫他们退入要塞内部据守。这样一来,西北军就算不能迅速歼灭陆战一师,也能给部队打通继续南下的道路,达成最初的战略目的。
多罗山要塞的阵地上,随着一线阵地的大部失守,陆战一师的三个摩步团开始收缩防线节节阻击。
叛军方面最大的优势,是他们的坦克比陆战一师多,仅第一梯队就出动了多达一百五十辆。即便分散了用于为步兵提供支援火力,也依旧可以对步兵构成不小的威胁。
为了对付这些铁家伙,陆战一师也拿出了自己一直压箱底的“大宝贝”——试做型单兵反坦克火箭筒。
这种武器模仿自地球二战时期的经典反坦克武器,巴祖卡火箭筒,采用六十毫米口径,后装填设计,有效射程达五百米。实弹测试时,在均质钢板标靶上打出了超过一百毫米的最大穿深。
值得一提的是,与这种武器同步进行开发,一起接受测试的还有山寨版铁拳,在威力和穿深上都比火箭筒更强,达到了惊人的两百毫米。但因为射程只有坑爹的三十米,因此在测试中被拥有压倒性射程优势的山寨巴祖卡击败,不过还是获得小批量来自陆战队的订单。
毕竟二百毫米的穿深,看上去好像很猛,但实际上威力严重过剩。因为眼下各国的主流坦克,正面主装甲普遍在一百毫米上下,侧后方更是不堪,因此穿甲能力够用,射程和精度都相对更高的火箭筒更受军方的青睐。
至于德拉贡,他一开始到是有一步到位,直接山寨“社会主义日屁股”的打算,但无奈军工部门的能力着实有限,无法满足他这“甲方爸爸”的所有需求。
总之,这种由殖民地军工部门开发和生产的新型反坦克武器正式进入军队的装备序列,第一批试用品共五百具,其中一百具被送回本土,交付陆战一师装备使用,每具配套弹药一百发,另外还有两千发一次性的“铁矛”式助推榴弹。
这两种单兵武器在一览无遗的开阔地使用,的确是没有常规的反坦克炮好用,可一旦战斗转入巷战一类的复杂地形,其轻便灵活的优势立马便凸显了出来。
比起笨重到需要一整个六人炮兵班才能玩转的反坦克炮,火箭筒就简单的多了,每个发射小组只需两人,而铁矛更简单,一个人就能轻易使用。他们利用纵横交错的战壕,可以轻易绕到任意位置,攻击敌军坦克的薄弱部位。
第一次在战场上亮相,火箭筒便一鸣惊人。
叛军的装甲部队本以为自己只需要小心提防那些目标明显的战防炮即可,结果忽视了沿战壕悄悄绕到自己侧面的反坦克火箭小组,被冷不防的一发入魂。
陆战一师采取协同作战方式,以班排为单位的火力组吸引敌方注意力,尽量压制敌军坦克周围的伴随步兵,给侧翼迂回的反坦克小组制造机会。
靠着出色的战斗配合,已经攻上守军一线阵地的叛军不由得陷入苦战,装甲单位损失惨重。而一旦坦克被消灭,剩余的步兵也很快就会被消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