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确保攻势不减,德拉贡一早就让工兵部队在帝都近郊修建了可供运输机起降的野战机场。之前主力部队每推进二百公里就会新修一座前线机场,工兵们都已经练了一路了。
然而光靠运输机大队每天两次,一次二三百吨的运量,还远满足不了德拉贡麾下将近三千根各种口径黑又硬的日均消耗,因此地面的交通线也必须要保障,他们还派出搜刮队,去打劫那些地方军的弹药库。
这期间侦察部队回报,他们发现了之前主力部队击溃的败军大部分都在往西撤离,试图在那边重整。但也有一支人数估计在千人左右的小部队没有撤走,而是在他们后方就地整编,似乎是想要威胁他们的地面补给线。
得知这一情况后,德拉贡抽调一部分装甲部队,让他们回头去给这些偷偷摸摸集合起来的败军再来一下。如果可能的话,想办法找到他们的指挥官,死活不论都给他带回来。
一般情况下,一支部队被正面击溃,想要把那些溃散的士兵再收拢起来,重新恢复作战能力,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特别是那些在战时被国家紧急征召上来的义务兵,这些人被一纸征召令强行拉入部队,很多都是不情愿的。
因此这些义务兵所在部队一旦被击败,这帮人就会顺理成章的四散奔逃。哪怕有十分严厉的《逃兵法》压着,也无法阻止他们尽一切可能远离战争。
这就也是为什么德拉贡当初组建陆战队时,跟帝国征兵处提了一个看上去非常过分的要求,他只要自愿入伍的志愿兵!
无论这支败军的指挥官是谁,他能在短短几天内就重新拉起一支一两千人的部队,这份本事都是值得肯定的,而此情此景也让他不禁想起一些往事。
当年的殖民地保卫战,还只是上尉的德拉贡,就曾干过与之类似的事情,他带着几百残兵败将在敌后坚持打游击,结果一举打出了自己的名号。如今时过境迁,明明是十分类似的情况,他却站在了截然相反的位置上。
派出的坦克团很快就在空军的引导下,找到了这支败军所在的小村镇,双方随即展开激战。对方毕竟是不久之前才刚刚打过败仗,士气还没有恢复,因此很快便败下阵来。
部分敌军想要趁乱突围,逃进附近的树林,但可惜指挥围剿部队的指挥官,正是当年和德拉贡一起打过游击战的老兄弟,事先就在树林边缘埋伏了一队伏兵,将他们堵了正着。
眼见着逃生无望,对方只能无奈的选择弃械投降。
事后通过审讯和多人指证,陆战队确认这支部队的指挥官是一名青年贵族,原东南军区39步兵师的一名少校营长。他和的那个步兵营被部署于第三防线,39师被击溃后,他率领残部躲到了之前的那个山村,因为不甘心失败,于是决定效仿德拉贡的成名之战,收拢残兵在敌后打游击。
但可惜此一时非彼一时,当年的王国军只是常规部队,跟德拉贡率领的空地联合部队根本没有可比性。生搬硬套的战术,拿来对付截然不同的另外一种对手,能好用才叫见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