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是,管叔和蔡叔作为太姒的儿子,玄鸟族的外家子孙,他们对嫡系的武庚王子有一种特殊的敬意和亲近感。他们没有很好地履行监视者的职责。
监视者与囚徒做了朋友,这不能不让朝廷感到恐慌,主政的周公嗅到了其中的危险气息,于是诬称管、蔡联合武庚作乱,出兵诛杀了武庚、管叔,流放了蔡叔。
三监之乱后,纣王的庶兄微子启被封于宋,继承殷商后嗣。
微子是庶出的王子,和那些殷商贵族女子所生的王子比起来,他的玄鸟族血统要淡得多,对周的威胁也小得多。周对他的册封只是一个象征性的举动。
在这段混乱时期,商遗民中传出了“受命者”的传说,周王室也大为紧张。
周武王,你们是否知道,为什么他的谥号被定为“武王”?
姬发的谥号,是他自己生前指定的。
因为他也听说了那句“受命者谁,仲子武王”,而他恰好是次子,自命武王,正是为了向商遗民暗示,天命已转移到周家。
很多年以后,当强大的西周走到尽头,进入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的东周时代,宋微子的后世子孙里,出了一个异人,那就是孔子。
孔子从周王室的秘藏古简中发现了自己族裔的秘密。
先秦诸子,孔子的思想一向被认为迂腐。
当此群雄纷争、百家争鸣之时,对于天下的归属,有人呼吁有德者居之,有人宣扬有力者得之,唯有孔子,不谈能力的确认,不谈道德的判定,只是一遍遍地强调遵守那些古老的秩序,什么嫡庶尊卑,什么长幼有序,多么不切实际!
孔子一生怀才不遇。因为他的所有主张,皆出于一个无法明言的观点:上古那种统一、强大、稳定的统治,靠的就是来自神祇族的血统!
从周王到宗亲诸侯,或多或少都携带着来自太任和太姒的血统。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维持这血统的成分变得越来越困难,因为贪图美色的本能,君王们任意抬高非玄鸟族妾妃的地位,废嫡立庶的事时常发生。
神圣混迹于泥淖,篡逆高踞于庙堂,这就是天下不安、连年战乱的根源。
孔子焦急地呼吁恢复旧有的秩序,反对废长立幼、废嫡立庶、以下犯上,只是为了尽可能延续玄鸟族的异能和权威。
当孔子发现自己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无功之后,便把全部精力放到《周易》上。
《周易》是一部杰出的作品,因为它,玄鸟族得以在血统已经淡化的西周又延续了两百多年的统治。可是,再优秀的能发挥玄鸟族预知异能的工具,其效能终究还是取决于玄鸟族人本身的血统。时间是玄鸟族最大的敌人,玄鸟族血统的散失衰落,是一件无可挽回的必然之事。
唯一的希望,只在未来,或者在那散居于千千万万芸芸众生中的玄鸟族后代里,有一对男女,碰巧各自拥有对方所散失的玄鸟族血统,而他们又碰巧结识、结合,或能重新创造出血统纯净、拥有玄鸟族祖先那样强大的异能的孩子。就像当年纣王企图做的那样。
那孩子就是“受命者”。
当孔子通过易理明白了这一点,他在晚年做了几件事:他把从王室藏书中得到的那些古老的简牍进行了删减整理,三千首诗删到三百,就是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诗经》。
这些貌似歌咏礼乐和古文化的诗文,隐晦地透露了玄鸟族的由来和历史,更危险和敏感的内容,则被封存了起来,藏进了孔府的夹墙中。
那不是一个适合公布真相的时代。
但即使是如此隐晦曲折地透露,依然引起了后世统治者的警惕。
嬴氏,一个与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家族。在殷商时期,他们做过商王的御者,娶过商的公主,直到商灭亡时,嬴氏的飞廉、恶来父子还效力于殷纣。恶来在武王伐纣时被杀,飞廉因为正在北方为纣王办事而逃过此难。他的后人在西戎逐渐发展壮大,建立了秦国。
因为这段特殊的过去,秦的祖先传说和商惊人地相似。他们宣称他们的祖先是女修吞玄鸟卵而生的。
和商一样,秦也有从死的风俗。各诸侯国中,秦殉葬人数是最多的,甚至不惜以重臣良将殉葬。秦穆公死,以子车氏三子殉葬。三人都是以一敌百的勇士,秦人谓之“三良”,惋惜不已,乃作《黄鸟》一诗。这种看似不可理喻的暴行,恰恰是秦得以强大称霸的奥秘。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大都衰于内耗,唯有秦没有这一麻烦,为什么?因为秦的国君能预知到那些在未来可能会危害国政的臣僚,并以殉葬这种非常手段防患于未然!
可惜的是,这种能力在秦始皇的时候就彻底消失了。他不具有这种能力——因为他是吕不韦的孩子!
所以,即使一些秦王室秘书中传下来的谶语向他暗示“***”,他也不知道那是指胡亥,竟然还以为是匈奴,特地命蒙恬率大军北击匈奴。
也许正因为自知并非真正的玄鸟族之后,内心深处的自卑加上戒备,使秦始皇不计一切代价,也要毁灭这个神秘而高贵的家族曾经存在过的一切史实。史实几乎都保存在儒家经典中,所以,便有了野蛮的“焚书坑儒”。
史载秦始皇为了方士的欺骗一怒之下焚书坑儒,却没有说清楚,为什么欺骗他的是方士,却要连带儒生也坑杀。其实,秦始皇就是在毁灭真相!
秦始皇命李斯在玉玺上刻下“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为什么?
四处巡行,祭天封禅,为什么?
难道他对上天有着独特的虔诚吗?
不,他只是恐惧。
越是自知不获天命,越是要证明天命攸归。
同样,陛下今日种种令人不解的行为,也是在证明自己拥有天命。和秦始皇不同的是,他相信天命本来就属于自己。他在辽东设高庙,不是在伪造天命,他打心底相信自己本来就是真命天子。如果“受命者”起源东北,那么他的祖上必然与东北有某种渊源!他要杀董仲舒,不是因为董仲舒语涉不敬,而是因为董仲舒企图破坏他这完美的幻觉。
其实,伪造天命的秦始皇错了;制造幻觉的陛下错了;自以为“知天命”的孔子也错了;乃至你,卫律;你,李陵;还有孔安国、董仲舒……都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