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王朝处理政务的中枢原本是由宰相府一力承当,当年的太尉府所能行使的权利甚至不会比相府里的兵曹多多少,更多只不过是一个虚职罢了,后来皇帝生怕所有权利集中于宰相一个人身上,对皇权威胁甚大,于是历代皇帝便开始变相地不断削弱宰相的权利。
大约三百多年前,当年的夏肃宗皇帝把相府里的兵曹独立了出来,成立了经略詹事府,专管军事,从此以后相府就不能再干预军事。
然而他还是不放心,于是过了几年干脆就把相国这个职位给撤销了,成立了尚书台六部司,把宰相的权利分给吏、兵、礼、工、刑、户六司,每司的长官为司使,秩俸比同九卿,六司的长官称为尚书令,并设左右仆射辅佐,尚书令和左右仆射变成了实际上的宰相和副相。
但此时的尚书令手上的权利已经不如当年,只能是勉强与太尉平起平坐,后来太尉又兼领经略詹事府的大都督后,实际权利甚至超过了尚书令,然后肃宗皇帝的儿子穆宗又开始担心了,恢复设置太宰的职位,总督六部司使,成为掌握实权的宰相,这才使相府和太尉府又重新回到原来的轨道。
绕了一大圈,又走回原来的路子,皇帝自然不甘心,于是,到了肃宗的孙子睿宗上台后,他又做了一项更大的变动,那就是成立内阁。
所谓内阁,其实不过是皇帝在自己书房乾清阁里成立的一个小会议室。
刚开始,只不过是皇帝和一些重要大臣在讨论一些机密大事的地方,后来慢慢地就演变成一个处理帝国国家大事的专门机构。
参与其中的,一般都是皇帝最为亲信的大臣,如宰相、九卿、六部司使、副使,甚至九卿中的少卿也都有可能。
这些重要的大臣和皇帝商讨形成决议后,便将决议内容交由乾清阁的文书官侍读学士草拟成诏书经由皇帝批准后颁布天下。
久而久之,由六名内阁大臣们和八名内阁侍读学士组成的内阁,就慢慢地组成了帝国最为有权利的一个机构,它慢慢地取代了相府和太尉府的大部分权责。
但随着帝国皇权慢慢地旁落后,内阁机构就开始被荒废了,到了惠文皇帝这一代,索性把乾清阁里面原本应有的六名阁臣编制缩减为四人,而且目前这四个人分别兼任太宰、太尉、御史大夫、太常正卿,平日里忙得焦头烂额,根本没空上内阁。
而侍读学士八个人的编制虽然不变,但其中的五个人早已经外放,要么担任各部司要职,要么就是地方州郡大臣,剩下的三个人平日里清闲无事,至此,兴旺了两百多年的内阁制似乎就要正式走向寿终正寝。
然而,今日天子突然冒出说要填补一名内阁的侍读学士,进乾清阁,这不由让蔡阳和夏休二人满脸愕然,然而这还不是最惊讶的,他们惊讶的是,这侍读学士还要从郎官生中录取,这就太耐人寻味了。
这皇帝没病吧?
诚然,乾清阁内阁侍读学士的品秩并不高,只相当于六品衔,但他的地位却崇高无比,因为他是皇帝的秘书,接触的都是国家机密大事,历来能够进入内阁的成为侍读学士的,无一不是背后有着深厚的背景,只要进了阁,在里面磨练一段时间,日后必定是飞黄腾达,荣耀无比,而且帝国还有个约定俗成的习惯,那就是只有担任过侍读学士职位,日后才有资格问鼎三公,进入内阁成为阁臣,可以说这是一个用来镀金的岗位。
现在皇帝准备把一名郎官生直接调进内阁担任侍读学士,这完全是打破了约定俗成的习惯,郎官生本身是武职,而侍读学士是文职,两者毫不相干,而且侍读学士一般来说都是从各地孝廉或者是各部司历练了多年的人才中挑选,所以皇帝这么做,不由得让底下的人是丈二摸不着头脑。
但同时,他们心里也是开始打起了自己的小九九,姑且不论皇帝心里打的是什么算盘,内阁侍读学士,这可是一个巨大的馅饼啊,如果是自己的人拿下,日后绝对是一支强大的帮助力量。
目前内阁中的八名侍读学士,五个人已经外放任职,剩下三人,肯定会在夏休卸任后受到重用,那么增补进去的这名学士,岂不是成了香饽饽。
“陛下,按祖制,乾清阁里应有大学士阁臣六人,侍读学士八人,目前阁臣缺二人,而侍读学士名义上有八人,但实际上却只有三人在岗,不知陛下为何只增补一人?”沉吟了一下,夏休还是忍不住开口了,他不想去问皇帝,为何会从郎官生中挑选,他更在意的是,皇帝突然增加一个侍读学士的用意在哪里。
当然,他不好直接就这么问,他只能是旁敲侧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