箭荡干坤-又是_废文网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又是(1 / 2)

最新网址:www.feiwen5.com

左宗棠(1812~1885), 晚清军政重臣,湘军统帅之一,洋务派重要首领。字季高,一字朴存,号上农人。湖南湘阴人。1875年(光绪元年),清政府内部发生“海防”和“塞防”的争论。时西北边塞和东南沿海防务均告危急;李鸿章等认为两者“力难兼顾”,主张放弃塞防,将“停撤之饷,即匀作海防之饷”。左宗棠力表异议,指出西北“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尤其招致英、俄渗透。是年5月,奉命督办新疆军务。1876年,驻肃州指挥多路军讨伐阿古柏,次年1月占和阗(今和田),收复除伊犁地区外的新疆全部领土。随即上疏建议新疆改设行省,以收长治久安之效。1879年中俄伊犁交涉时,抨击崇厚一任俄国要求,轻率定议约章,丧权失地,主张“先之以议论”,“决之于战阵”。1880年春,在新疆部署兵事,出肃州抵哈密。1881年初,中俄《伊犁条约》签定,应诏至北京任军机大臣兼在总理衙门行走,管理兵部事务。同年夏,调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1884年6月,奉召入京,再任军机大臣。时值中法战争,法国舰队在福州马尾击溃福建水师,奉命督办福建军务。11月抵福州后,积极布防,并组成“恪靖援台军”东渡台湾。1885年病故于福州。著有《楚军营制》(附条规),其奏稿、文牍等辑为《左文襄公全集》。

编辑本段浴血守孤城——王铭章

1893年出生在小商人家庭,四川新都人。1909年毕业于新都高小,后考入四川陆军小学。1911年,参加保路同志军的反清斗争。1912年,转入保定军官学校,后肄业离校。1914年毕业于四川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在川军刘存厚部任排长。1916年,护国讨袁战役中负伤,升任连长、营长。后参加军阀的成都巷战,又负重伤。由于他勇敢善战,由中下级军官而逐渐升职。1920年,川军整编,任第七师团长。1924年,升任川军第三师第二十五旅旅长。1925年,晋升师长。1926年,改任第二十九军第四师师长。1935年,第二十九军改编为第四十一军,任四十一军一二二师师长,授陆军少将。1936年,晋升陆军中将。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爆发,请缨抗日。9月6日,在驻地召开抗日誓师大会。9月12日,率部徒步出川,奔赴抗日杀敌前线。10月21日,开赴晋东娘子关地区阻截日军西进。10月24日,在娘子关西南的东回村、西回村中间地带,与日军展开遭遇战。26日,奉命保卫太原进驻榆次。日军在攻占华北及上海、南京后,妄图从南北同时进攻,打通津浦路,占领徐州。1938年初,奉命开赴徐州、砀山一带布防。代理四十一军军长,任前方总指挥。1938年2月,日军沿津浦铁路攻占兖州、曲阜、邹县。战区司令部急令四十一军开赴滕县。3月14日,日军以大炮、坦克、飞机向我阵地展开全线进攻,我军以“有敌无我,有我无敌”的决心,拼死奋战,保住了界河阵地。次日为了防止敌军的包围,他抽调在滕县担任城防的部队支援第一线的正面阵地,对滕县的西北进行了布防。敌人却以万余人的兵力直攻膝县城。这时滕县城内能战斗的兵力只有两千人,要抵御装备精良的万余敌军的猛攻,困难很大。16日,日军开始用重炮向赤城轰击,并以飞机狂炸,城内百姓逃跑一空。他抱定“城存与存,城亡与亡”的信念,决心死战。东关被敌炮轰开缺口,敌军涌入,我军集中两三百手榴弹投去,敌人死50多人,如此反复多次进攻,敌死100多人,我军伤亡近百人。双方展开了肉搏战。敌人增涌三万多人,七十多门山炮、野炮、战车四、五辆,对滕县县城进行包围。17日敌人以大炮飞机狂轰滥炸,使县城变成一片焦土,然后以坦克掩护冲锋,他指挥部队同敌人展开了惊险的肉搏战。在局势危急之际,他亲自登城督战,决心与城共存亡。日军从西城攻入,便率余部与敌巷战,寸步不让。在游战中,腹部中弹,身负重伤,血流如注。为了不做俘虏,高呼“抗战到底”,举枪自戕,壮烈殉国。他的爱国精神和英雄行为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全体官兵拼死战斗,奋力拼杀。滕县保卫战坚持了三昼夜,阻滞了南犯徐州的大量日军,使鲁南各部队赢得了部署时间,为台儿庄大战胜利奠定了基础。他为国捐躯后,追赠为陆军上将。5月初,他的灵柩抵武汉大智门火车站时,万人空巷迎灵。代表吴玉章、董必武,八路军代表罗炳辉等参加迎灵公祭。**、吴玉章、董必武送了挽联:“奋战守孤城视死如归是革命军人本色,决心歼强敌以身殉国为中华民族争光”。朱德、彭德怀、周恩来联名撰赠挽联:“一旅守孤城,为民族解放事业牺牲,真是炎黄子孙,流芳青史;万人兴义愤,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将使沦亡大地,复兴中华。”1938年6月15日,成都八万多人到牛市口迎接亡灵,8月30日将忠骨运至新都安葬。次日在新都举行数万人公祭,数架飞机在空中散发宣传他事迹的传单。事后在成都少城公园铸造了将军骑马铜像,表达了四川人民对抗日英雄的崇敬。

编辑本段威震冀东——节振国

编辑本段虎门销烟——林则徐

林则徐(1785—1850年),汉族,字元抚,又字少穆、石磷,溢号文忠,福建福州人。早年家境贫寒,受过良好的教育。嘉庆十六年赐进士。在为官40年中,他“经世自励”,廉洁奉公;又重视水利事业,救灾赈民。他最大的功绩是领导了中国历史上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虎门销烟,指挥了抗英斗争,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的尊严,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民族英雄和爱国者。同时,他编译《四洲志》等外文书籍、资料,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和研究西方的风气,是中国近代维新思想的先驱。在福州等地建有林则徐纪念馆。

编辑本段海疆英魂——邓世昌

邓世昌(1849~1894)中国清末海军爱国将领。字正卿。原籍广东东莞,生于番禺(今广州市海珠区)。中日甲午战争时为致远舰管带,在1894年9月17日海战中捐躯报国。

邓世昌18岁考入福州船政学堂,为驾驶班第一届毕业生。187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任命为“琛航”运船帮带。次年任“海东云”炮舰管带,1880年李鸿章为建设北洋水师而搜集人才,因邓世昌“熟悉管驾事宜,为水师中不易得之才”而将其调至北洋属下,这一年冬天北洋在英国定购的“扬威”、“超勇”两艘巡洋舰完工,丁汝昌水师官兵200余人赴英国接舰,邓世昌随往。1881年11月安然抵达大沽口,这是中国海军首次完成北大西洋-地中海-苏伊士运河-印度洋-西太平洋航线,大大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影响,邓世昌因驾舰有功被清廷授予“勃勇巴图鲁”勇名,并被任命为“扬威”舰管带。

1887年春,邓世昌率队赴英国接收清政府向英、德订造的“致远”、“靖远”、“经远”、“来远”四艘巡洋舰,年底回国。归途中,邓世昌沿途安排舰队操演练习。因接舰有功,升副将,任“致远”舰管带。1888年10月,北洋海军正式组建成军,邓世昌升至中军中营副将。

1894年9月17日在黄海大东沟海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奋勇作战,后在日舰围攻下,“致远”多处受伤全舰燃起大火,船身倾斜。邓世昌鼓励全舰官兵道:“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此舰,足以夺其气而成事”,毅然驾舰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舰“吉野”号右舷,决意与敌同归于尽。倭舰官兵见状大惊失色,集中炮火向“致远”射击,不幸一发炮弹击中“致远”舰的鱼雷发射管,管内鱼雷发生爆炸导致“致远”舰沉没。邓世昌坠落海中后,其随从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绝,并说:“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所养的爱犬“太阳”亦游至身旁,用嘴衔住他的胳膊不放,邓世昌誓与军舰共存亡,毅然按犬首入水,自己也沉没于波涛之中,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

邓世昌牺牲后举国震动,光绪帝垂泪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并赐予邓世昌“壮节公”谥号,御笔亲撰祭文、碑文各一篇。威海百姓感其忠烈,也于1899年在成山上为邓世昌塑像建祠,以表永久敬仰。1996年年12月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命名新式远洋综合训练舰为“世昌舰”,以示纪念。

《海疆英魂——记甲午海战中的邓世昌和致远舰》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2006年1月“再版”第2次印刷,陈明福著

《英雄邓世昌》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2000年9月第一次印刷,鸿鸣著

《邓世昌》威海文史资料第五辑,威海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出版,1990年9月第一版。

《民族英雄邓世昌》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出版发行;政协河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政协张家口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编审杨继先等。

编辑本段国神——比干

《史记·殷本记》载:殷商末期,很多诸侯背叛了纣王而归服西伯。西伯的势力更加强大,纣因此渐渐丧失了权势。王子比干劝说纣,纣不听, 更加**,毫无止息。微子曾多次劝谏,纣都不听,微子就和太师、少师商量,然后逃离了殷国。比干却说:“给人家做臣子,不能不拚死争谏。”就极力劝谏。纣大怒,说:“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个孔。”于是剖开比干的胸膛,挖出心来观看。

周武王封比干国神封铜盘铭:轩辕王子比干垄,上报天神,下报地神。中华民族千秋令:“齐封神雨,雷电照今;供干师忠,慎为瞻遗。”命为宗祀,历朝致祭。并令禁慎瞻遗。

编辑本段巴民族之魂——巴蔓子

巴国内乱,国君遭受胁迫。蔓子将军曾向楚国国君求援,并许巴国三座城池为酬。内乱平息,楚国使臣来求践约。他委婉、慷慨以答:“许诺,为大丈夫之言。然,巴国疆土不可分,人臣岂能私下割城。吾宁可一死,以谢食言之罪。”言毕,刎颈自尽,满座大惊。

使臣无奈,捧蔓子将军头颅归。楚王唏嘘:“如得此忠臣,又何需几座城池。”遂以上卿之礼葬其头颅;巴举国悲痛,于国都厚葬巴蔓子将军无头之遗体。

推荐评语:巴蔓子,是巴人精神的化身,为大义凛然、笃诚笃信、救国救民的楷模。

编辑本段岭南圣母——冼夫人

冼夫人,高凉郡(今茂名市境内)人,生于梁代(公元512年前后)。她是南北朝时期岭南地区俚人领袖,历经

梁、陈、隋三代,一生致力于维护祖国统一,协助朝廷剪除地方割据势力;坚持民族团结,促进汉俚民族融合;坚决革除社会陋习,推动俚人社会的文明进程;协助朝廷治理岭南,惩治贪官暴吏,极大地推动岭南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冼夫人以其巨大历史功绩,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具有广泛影响力,在广东历史文化版图中更是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周恩来总理曾称颂冼夫人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2000年2月,**同志视察高州冼太庙时,盛赞冼夫人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团结的精神,称她为“我辈后人永远学习的楷模”。

编辑本段抗倭名将——戚继光

戚继光(1528——1587)明朝抗倭名将,军事家,民族英雄。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出身将门。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17岁袭父职为登州卫指挥佥事。三十四年(1555年)调浙江都司佥事,次年升参将,镇守宁波、绍兴、台州3府。9月,倭寇800人进掠龙山所,戚继光等即率10倍于敌的明军前往阻击。倭寇分3路冲杀,1万多明军竟不堪一击,阵渐大乱,纷纷溃退。戚继光看到形势危急,纵身跳上一块高石,连发3箭,3个倭寇头目应声而倒,倭寇群龙无首,仓皇退逃。三十八年(1559年)台州倭乱频繁,百姓深受其害。数千名倭寇包围桃渚千户所,戚继光从宁波率兵连夜驰援台州,解桃渚之围,歼入侵海门倭寇。接着,亲去金华、义乌等地招募精壮农民和矿工3000余人,以岳家军为榜样进行编练,终成闻名天下的戚家军。戚继光针对南方的地形和倭寇作战特点,创造了长短兵器配合,因敌因地变换队形、攻防兼宜的“鸳鸯阵”,使用飞刀、飞枪、飞箭的火箭等,屡次打败倭寇。三十九年(1560年)春,改任台(州)、金(华)、严(州)参将,驻守台州。在沿海造烽堠,修城墙,训练守军。四十年(1561年),数千名倭寇在台州登陆。戚继光率军出击,在宁海健跳(今属三门),临海花街、上峰岭、白水洋和太平(今温岭)新河、长沙等地,连续9次挫败倭寇的进犯,救出数千名被掳难民。史称台州大捷,亦称台州九战九捷。次年夏援闽,捣破倭寇在横屿的老巢,并乘胜破牛田、兴化的倭寇,连克60余营。四十二年(1565年)与俞大猷剿平广东倭寇,解除东南倭患。后戚继光在蓟州镇守16年,边备修饬,外敌不敢轻易进犯。因受排挤,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调广东戍守。后遭诬陷,夺职回乡。戚继光对练兵、治械、阵图等都有创见,他的优秀军事理论著作《纪效新书》、《练兵实纪》、《止止堂集》,倍受兵家重视。

编辑本段镇南关大捷——冯子材

编辑本段收复台湾——郑成功

郑成功(1624-1662年),明清之际民族英雄。汉族。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号大木,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镇人。公元1624年8月27日诞生于日本长崎县平户千里滨,史书记载他“少年聪敏,英勇有为”。其父郑芝龙,其母名田川氏。祖籍河南省固始县汪棚乡邓大庙村。弘光时监生,隆武帝赐姓朱、并封忠孝伯,这也就是他俗称“国姓爷”的由来。清兵入闽,其父郑芝龙迎降,他哭谏不听,起兵抗清。后与张煌言联师北伐,震动东南。康熙元年(1662年)率将士数万人,自厦门出发,于台湾禾寮港登陆,击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更使他彪炳千古,青史留名。郑成功在1662年末得病逝世,在世38年

编辑本段“匈奴未灭,何以家为”——霍去病

霍去病:西汉名将(前140—前117),汉族,军事家。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临汾西南)人。汉代名将卫青的外甥,好骑射。善于长途奔袭。经典之战:决战漠北。

元朔六年(前123),霍去病被汉武帝任为骠姚校尉 ,随卫青击匈奴于漠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以800人歼2000余人,受封冠军侯。元狩二年(前121)封为骠骑将军。于春、夏两次率兵出击占据河西(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地区的匈奴部,歼4万余人。同年秋,奉命迎接率众降汉的匈奴浑邪王,在部分降众变乱的紧急关头,率部驰入匈奴军中,斩杀变乱者,稳定了局势,浑邪王得以率4万余众归汉。从此,汉朝控制了河西地区,打通了西域道路。四年夏,与卫青各率5万骑过大漠(今蒙古高原大沙漠)进击匈奴。霍去病击败左贤王部后,乘胜追击,深入2000余里,歼7万余人。后升任大司马,与卫青同掌兵权。他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断,每战皆胜,深得武帝信任。留下了“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千古名句。元狩六年(前117)病卒,年仅24岁。

最新网址:www.feiwen5.com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