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云上有晴空-第十六章 家教是孩子的第一课堂_废文网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十六章 家教是孩子的第一课堂(1 / 2)

最新网址:www.feiwen5.com

张菊花是刘忠群的的弟弟刘长发的媳妇,刚嫁到东方村公婆就不在了,对公公很不孝顺,家庭很不和睦,孩子长大后,对公公更是不好,所有好吃的,从不给公公吃,有时还不让公公到桌上和她们一起吃,一天儿子刘海从外面拾回来一个破碗,放在桌子上,张菊花问儿子,你把破碗拿回来干啥,她儿子回答,等你老了,我让你用这个碗吃饭,跟爷爷一样,也不让你上桌吃饭,所有好吃的也不给你吃,看你怎么想。儿子的一番话让张菊花二口子呆若木鸡,像傻子一样,足足呆了好几分钟,后来终于醒悟过来了,她们这样做是不对的,对孩子成长不利,连自己的儿子都不如,她们自惭形秽,自愧不如,终于翻然悔悟,从那以后,非常孝顺公公。

父母的所作所为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GD省MZ市一中学一名初二女生在校内自杀身亡。学校在她课桌上找到一封遗书上写到,“因为我希望我站在奈何桥上看人间最后一眼的时候,看到的不是阴森的所谓的‘家’,而是教室里的你们”遗书的最后还写道:“告诉那个我最爱的女人,对不起。”旁边留着一个电话号码。学校拨打过去后,发现另一头是已故女孩的母亲。

女孩的父母早在几年前就离异,父亲在外做生意,很少在老家,母亲与她也较少见面。起初,她跟随姑姑生活,上中学后转而跟爷爷奶奶生活。或许是因为家庭温暖的缺失,才致使她选择这条让人惋惜的不归路。

正值花季,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消逝,让人悲痛不已。事实上,类似这样的悲剧屡见不鲜。生而不养的普遍现象让人无奈,父母与子女之间,连相处都变得举步维艰。另一方面,许是学校无法完全替代家庭。 家庭教育遗留的问题,学校教育无法从根本上弥补。正如国学大师南怀瑾说:“教育从家开始,学校不过是帮一下忙。”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永远是孩子永远的老师,缺少家庭教育,家风又该从何谈起?

天下之本在于国,国之本在家。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家风正,则一家正;家庭正,则国家稳定。追本溯源,究其因还是“家风”二字。家风,顾名思义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一个家庭在长期的延续过程中,会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气。一个词、一句话或者一段家庭的回忆都可以成为家风的载体,深深的印在后人的心里。

一代名臣曾国藩认为:“绝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 曾家门风以“八本”,“三致祥”为里,以“耕读”、“勤俭”、 “和睦”、“敦厚”为表,百年家族人才辈出,长盛不衰,这跟他严厉的家教是密切相关的。

自古至今,文化家庭都讲究“家风”的传承。站在历史长河之上,细数泱泱数千年的华夏文明。结合国学与我国的传统家风,解读古圣先贤之家训精髓,诸如

孔子教子,曾子杀猪教子、孟母三迁以及诸葛亮、范仲淹、司马光等人的教子,还有颜氏家训、包拯家训、朱子家训等。至今仍影响深远,广为传颂。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活作风形成的黄金时期。现在很多家庭里不少都是只有一个孩子,独生子女作为家里的宝,被宠着爱着。很容易“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个时候,就需要家长进行引导。

人们都想要自己的孩子进步从善,却不知道自己也要进行修养,这真是一个大迷惑所在。

凡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所谓“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忽略了就是对孩子树立的榜样作用。我们一方面要求孩子要努力学习,做一个有出息的人;另一方面却不严格要求自己,检点自己的行为,甚至还在孩子面前做一些不道德的事。例如要求孩子长大后要孝顺自己,却当着孩子的面,对家中长者大声呵斥。这是极其错误的。

古代孟子母亲“断织喻学”的举动,可以算是体现中国母亲智慧的典型例子。孟子小时无心向学,一次还没放学就跑回了家。孟母正在织布,见他回来,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说:“跟过去一样。”孟母闻言,举起剪刀一把剪断了织好的布。“读书犹如织布,累丝成寸。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还能接得上吗?”孟子顿有所悟,从此刻苦读书。

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由婶母一手抚养长大。顾炎武从小聪颖,常被夸赞,渐渐滋长了骄傲情绪。婶母觉察后,让他背诵并解释《卖柑者言》。这是一篇寓言杂文,用形象的比喻,揭露那些“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达官贵人的腐朽本质。顾炎武解释得很清楚。“还有什么别的意思吗?”婶母追问。顾炎武无言以对。“文章的讽刺对一般人不也很有教益吗?如果做学问刚有一点进步就骄傲起来,满足于一知半解,那不也就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吗!”顾炎武闻言大窘,从此立志进德,勤于修身。

古代周文王的母亲,这是记录在历史上的,怀孕期间“目不视恶色”,眼睛看东西,不善的东西、不好的东西不看;“耳不听恶声”,耳听声音,这个声音不善、言语不善、音乐不善不听;“口不出傲言”,说话的时候柔和、温柔。

林则徐说过一段发人深省的话: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这话说得何其透辟又何其超脱。

最新网址:www.feiwen5.com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