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各自设立的学院之外,最为世人所推崇向往的地方。
还有就是,没有所谓的年龄和出身限制,只要你愿意,通过自己国家的体制考试之后,再通过圣书学府的入学考试,从此人生没有巅峰也有圣书学府的面子可卖。
反过来说,入圣书学府的,都不是一般的常人角色,因为他们的注入,会给九州大陆带来新气息,包括改变国家的命运!
这里不得不提,从圣书学府进修的第一批大学士的人,如今都在九国担任了太师、太傅或是太保。
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太师:三公之首,为辅弼国君之官。曾改作太宰。多为重臣加衔,作为最高荣典以示恩宠,并无实职。
太傅:位列三公,正一品位,处于专制统治者的核心位置,是皇帝统治四方的高级代言人。直接参与军国大事的拟定和决策,在皇帝幼小或皇室暗弱时时常成为真正的统治者。 太子太傅及少傅,作为太子的师傅,位次太常,太子对其执弟子之礼。
太保:太保,古代官职名。监护与辅弼国君之官。
大学士: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中堂一称,一般是指大学士或首辅大学士。
正一品文官有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
礼部尚书:礼部尚书是主管朝廷中的礼仪、祭祀、宴餐、学校、科举和外事活动的大臣,从一品。
礼部侍郎:礼部副长官,正三品。
侍郎:官名。侍郎为郎官之一,掌守宫廷门户,充当车骑随从皇帝。尚书台六曹各设尚书一人,下设侍郎,每曹六人,共三十六人。被选入台者先称守尚书郎,一年后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以后尚书曹数增多,一尚书辖数曹,遂以郎官掌曹。定制以尚书省统六部,各部尚书下有侍郎数人,分掌本部下各部门,地位相当于后来的司官。门下省之给事黄门侍郎及内史省之侍郎,则为主官之副,诸曹侍郎均改称郎。沿其制。正三品,与尚书同为各部堂官。
掌院学士:掌院学士为正式官制之一,品位为从二品。掌院之“院”意指翰林院,掌院学士正是储备人才机构翰林院之主官。而掌院学士之下还设有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修撰、编修、检讨等职,以及典簿等辅佐之官职。
侍读学士:文官职之一,品等为从四品。该官职主要配置于内阁或翰林院,任务为文史修撰,编修与检讨,其上为掌院学士。
翰林:翰林是圣书学府的文学核心,翰林学院开始设立,始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后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院里任职的人称为翰林学士,从庶吉士中选拔。
庶吉士:庶吉士,亦称庶常。其名称,源自《书经·立政》篇中“庶常吉士”之意。是翰林学院内的短期职位。由通过科举考试中进士的人当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目的是让他们可以先在翰林学院内学习,之后再授各种官职。情况有如今天的研究生见习生。
进士: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是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此称始见于《礼记·王制》。
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此称始见于《礼记·王制》。始置进士科目,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三人,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俗有:“戊子举于乡,己丑成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