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9年3月5日星期四晚19:35
地点:废材俱乐部
主持人:忐忑
记录:猫猫
参与者:俱乐部群众
minghui(445983)19:35:51
最近集中精力,把攒下来的六十万篡清给看完了
看完以后,想从四个方面分析一下篡清
篡清这本书非常红,但是前次在奥斯卡的群里,小杰有个评价,说这不是一本绝对好的小说,或者说这书相对来说小众,而且断更频繁,在人物、故事发展上,也有不少问题,但为什么会这么红,甚至于奥斯卡这剑货得意洋洋地说,他每一次断更之后,24小时订阅都在涨。
这就同小奥的一些商业化写作技巧有关
我们来讲第一点,连环悬念
以前我和雪崩分析盘龙的时候,有个比喻,就是这本书的boss是逐次升级,用一条线连接起来的,打完亲王,发现幕后boss是皇帝,砍完皇帝,发现真凶是光明神教,最后牵扯到光明神的身上,奥斯卡的写作,同样是运用一条线来把一系列悬念系在一起,在这些悬念的最顶端,是一个最高悬念,就是主角能不能复兴中国,能不能打胜甲午,而这些分解开来的悬念,则是这个最高的悬念服务,每当奥斯卡解开一个悬念的时候,就面临一个更大的悬念冲击,这个手法。
我用画面化的方法来描述一下,就好比,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在躲避着追杀,一个士兵远远地用步枪瞄准他,呯,一发子弹,射出去,没有打中,然后是子弹重新上膛,小女孩的哭泣,奔跑,子弹出膛,突而复始,不断推进画面的冲击力,当一个**还没有解开的时候,更大的**已经来临
在这里我表述一下悬念的一种分法
悬念可以分为三种
读者比主角知道要少,比方说,小说中暗示着主角还有一招必杀,但是这一扣必杀,没有说出具体名字,大家对他自然有好奇的感觉
但比方说貌似高手姐姐,以前写神秘徽章的时候,每次打完怪,鉴定完装备,就是不告诉大家升了几级,装备具体是什么,主角知道,但是不告诉读者,这是一种
另一种,是主角和读者知道得一样多,很多军文都是这样的,前面有多少敌人,我军多少兵力,主角决定去推平他,大家的好奇心,就在这个经过和结果上,
但是最常用到的一个悬念类别是读者知道得比主角多,这种悬念,很容易制造一种紧张的气氛,我拿奥斯卡的安州之战举个例子,徐一凡在收拾第五师团,后方交由清军打理,但是他不知道杨士骥要来败局,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非常大的悬念,他能不能把第五师团如期吃掉,杨士骥的败局能不能成功,然后随着连环**的进展,进一步变成,聂士成能不能守住,
徐一凡是否知道这前线的战局,他是否能不能回援,最后把悬念放在了安州上,
这个悬念解开,反而导致安州这个大悬念的冲击,今天知宇向我埋怨,奥斯卡更新的前一章,爽是够爽了,可是……悬念反而更大,让他急不可待,这就是连环悬念的运用。
好这个我们先讲到这,我们来讲讲第二点,情节正负、鸿沟与**画面
奥斯卡的书,很爽,但是如果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也很虐,如果单独把这本书里的负面情节抽出来,往往比起点许多虐文还要虐,但是奥斯卡很擅长进行一次次的情节转换,在努力,失败,胜利不断转换,我们有句话,在两点之间,直线最短,所以我们讲故事,千万切忌是平平地过去,奥斯卡的文就是不断受挫,一次次把如意算盘打破,然后迫使使用更激进、最坚决的选择,按照麦基的理论,这叫做鸿沟,在不断压抑之后的爆发,有极度的爽快感
这个先放放,我们在下一个议题再讲,我们先谈谈另外一个,就是**画面
实际我个人觉得,实际是**,我有个比较个人的定义,就是一系列的基调画面,这也是老弹重弹了,象安州之战,这个**的持续度比较大,或者说,这个大**,奥斯卡至少花了5万字来营造(可能更多),实际上,他也是由一连串的重要画面组成,聂士成的死守不退、日兵从受挫到挺进安州、日军的一时得意、袁世凯在安州城面对溃兵、禁卫军的跃进、安州的死战、禁卫军的胜利,大致是这一系列可以说是有同样基调的画面来组成(可能还是遗漏了一两个),把这个大**演驿得极限。
我们继续来讲第三点,就是狗血、咏叹调与两难选择
奥斯卡撒狗血,咱们都是知道的,但是他的煽情,我觉得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一个是咏叹调,或者说是诗化的文字,关于论述这个,我以前也在群里讲过,肥花猫在龙空有一篇书评,讲咏叹调,大家都可以看看,咏叹调,可以在奥斯卡的每一章都可以见到,很好地提升了整篇文章的气势,奥斯卡的咏叹调,大多数时间是出现在段落的未尾,把整个段落的气势提升上去,
《“徐一凡的马靴轻轻踏上了木制的甲板,轻得似乎都不敢落足也似。那一声脚步的回响,似乎就穿越了百年。
这就是致远?那艘牵动了百年中国人的心结,那艘似乎满载了百年来国人痛苦的军舰?
在这一刻,似乎有个声音,越过了百年的时间,在他耳边回响。
放眼望去,海风猎猎,渤海苍茫,冬日如血。
身边站着的,是邓世昌。”》
我举个例子,就是他怎么演进咏叹调的,这是很好的典型,他用咏叹调极好,是男儿,当杀人啊那一章,好了,这个问题我就说到这,肥花猫那个贴子,讲得比我好,没看过的都可以看看。
然后我们来讲下面的一点,那就是两难选择
麦基巨巨有一个很好的理念,叫“不是两难的选择不是选择”,奥斯卡就非常好地利用了这个概念,在巨大的压力面前,把人物塑造出来,真正的人物,往往只能通过来挖掘。
我们来谈安州之战吧,真正的人物,往往只能通过压力来挖掘,这个大**,有几个人物可恨,可杀,可敬。
杨士骥是第一个,他面临的就是一个两难的选择,北洋战败是不可避免的,接下去怎么办?拆台,徐一凡失败,中国也失败,不拆台,北洋这个团体就要崩溃,他选择了拆台,这一刻这个人物变得可恨。
再说另一个人物,袁世凯,他在安州城上,面对着盛军的溃兵,同样是面临着两难的选择,城下,是昔日北洋的旧部,但是开城,则安州必失,不开城,则是盛军的愤怒,在这种两难的压力之下,他选择开城,然后绑着炸弹把杨士骥给绑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