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候的你可以考虑是否与团体转进到更有发展潜力的郊区(使于恢复农耕)。假设你成功转进并找到合适的栖息地,你要考虑幸存者团体的生存能力,不要高估极端环境下人类的潜力,城市人口中很大一部份每天行走的路程应该不足十公里,他们所能适应的长期负荷大概也不超过五公斤,他们大多数对农耕最起码的常识一无所知,失去旧有的生活环境后他们很少能成功转型为有效人工。
在这方面,来自山村的人口或体力劳动者的优势反而更加明显,至少他们更能适应灾后的环境,但组织管理又是另一大难题。如何建立短期规化,如果进行有效防御,如何进行耕作,如何分配人口,如何让人们保持希望……即使做到上述一切,你所在的团体也无限趋近中古时代,专业人才的匮乏是最主要因素。
一个宅男在缺少教导的情况下也许一辈子都很难像农夫那样耕作——损失专业人口后,也许农耕技术会倒退到粗耕时代,不过没关系,亩产的下降可以用种植面积补足,这不是大问题,但是有谁会用牛耕?人力?开玩笑,就算是农夫以纯人力花上整个月犁地又能开垦多少种植面积?没关系,大家一起上,别的暂时扔下全力耕种。那么我们再思考,我们中有多少人会建造简陋的房屋?好吧,大家一起动手造棚屋,问题又解决了。
现在,一群人住在简陋的棚屋,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不对,至少短期内还有灾前保留的一部份现代食品,同样也不缺乏各类工具。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优势终将消失。
当我们的下一代降生之时,许多灾前世界的词汇将消亡,至少是灾后一代人无法解理的,比如量子物理、涵数、后现代、抽像、期货、麦当劳、肯德基、欧冠、夏商周秦汉元明清、马里亚纳……元素周期表上的大部份名称、航母、战列舰、香奈尔、爽肤水、泰坦尼克、海洋之心……等等等等,孩子们将会失去灾前人类的系统教育,许多未曾接触的词汇无法在他们脑子里型成概念,他们根本无从得知他们父辈生活过的世界,灾后一代所能得到的信息取决于父辈保留下来的有限的书藉和口头讲述,然而也许他们更多思考的是如何获得更多食物、是否扩建住宅等方面。
如此若干代之后,飞机、混凝土、汽车、电脑、手机、望远镜、化纤、界、门、纲、目、科、属、种……大多数灾前的词汇消亡,灾后世界渐渐出现在一些语言词汇也会出现,灾前世界对于他们来说只是远古神话。
好吧,也许国家有能力组建若干人类文明避难所,同样也存在专业人员损失这一致命问题,即便大量社会高层获着幸存,他们在灾后世界也无法形成有效人工。
就算有全部灾前的技术储备也无法在灾后有效重建各行业的体系,航天工业、核工业、流体力学……一系列并非生存基础的高精尖技术行业和理论体系的重建变得遥遥无期,避难基地将因陋就简、本着本成最低化策略将基地维持在一定水平。也许大致的分工比如基础工业、城市清洁、各类设施维修、农业、基础锻造工业、军警依然存在,基地社会的科技水平倒退和发展是不平衡的,受人类活动范围所限,合金工业因原料的匮乏很快没落,航空科技、石油化工、化纤行业、金融、房产、理论科学遭到致命打击或基本衰亡,各行业技术保持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到二战直至冷战时期,当然,基地人类对灾前社会的认知肯定远超散布在野外的幸存者后代。
灾后若干代,也许会存在如下状况:野外的幸存者团体退化成中古时代的小村镇,可能体制上更多保留了自由市的概念;不排除城市废墟中存留下来的人类,或许小型军阀或暴力集团统治上述地区,实际意义上的奴隶阶层出现(战俘、灾前普通平民后代沦为奴隶),对周边村镇进行有限统治等等;基地人类建立中小型城市并以村镇形式向外界开拓;我们可以想像,那时候的世界并存着从中古到工业时代的各类组织团体,城邦、共和、独裁、贵族、自由民、坞堡、冷兵器军队、火枪手、自动火器、蒸汽机、螺旋桨飞机、飞空艇、骑兵各种元素并存,末世的气息中带着希望,黑暗中透着光明,苍凉中书写浪漫……
我想这样的世界可供文字的题材是非常多的,比如飞行员的远航、流浪者探索城市废墟、异能者成为城邦英雄、部落战争、排枪对射、骑士与荣耀、步枪与堑壕……
哪怕是写灾难发生的年代,主角所处环境、社会地位、性格、能力、际遇的不同也有各种剧情发展,比如成为首领带领团队在野外开辟新的世界、成功进入避难者基地的过程、城市中艰难求生、成为暴力团体的一份子并掌控灾后城市、与小团体一起建立自由市性质的村镇等等,更别提其间夹杂的生死别离、爱恨情分,我总是对末世文中轻易放弃大量素材的作者抱以很大的遗憾,世界上不缺乏老套的故事,同样也不缺乏精彩的老套故事。
做为一名资深科幻迷,我非常期待将来能够看到优秀末世类小说的出现。
作者:囧瑟夫<!--PAGE 5-->
<!--PAGE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