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金庸武侠小说《神雕侠侣》、《笑傲江湖》、《鹿鼎记》中的人物。
【人物评析】
剑魔独孤求败的故事,不足百字描摹,天外高客,孤独天才的形象活脱如画。
为独孤求败立传,文字愈少,留白愈多,愈让读者神思驰荡,不能自已。
“呜呼,生平求一敌手而不可得,诚寂寥难堪也”。此何等大境界!当世有几人能当之?金大侠的小说,庶几近之。
读独孤求败刻于洞壁上的三行文字,可以长歌,可以短嗟,可以满饮三杯,痛浇我辈俗人心中抑郁难消的块磊。
杨过在独孤求败石墓前神往意驰,缅怀仰慕,不禁跪拜。
好!对天才的血泪人生,撮土为香,顶礼膜拜,不亦宜乎?
剑冢的寓言,又是一段上上文字,绝佳小品。
弱冠前所用凌厉刚猛之剑,三十岁前用紫薇软剑,四十岁前用大巧不工无锋之重剑,此后渐进无剑惟有剑之境,此乃绝妙武学境界,也是绝妙学问境界。
此四层境界依稀有王国维所谓“昨夜西风凋碧树”,“衣带渐宽终不悔”,“蓦然回首”三种学问境界之意,但更为细致精确,更能传神,写出了高手的心路历程。
【独孤求败与剑学】
独孤求败这个人物,恐怕是金庸笔下最出名的未出场人物了,《神雕侠侣》《笑傲江湖》《鹿鼎记》等都提到此人。这个人物的出名之处,一来在于他那极富个性的名字(据某估计,多半是他成名后自己改的);二来是他那传说中无敌于天下以致于求一败而不可得的剑术,因此而造就出来的两位隔世传人男主角----杨过和令狐冲。不过,也许是因为他的两个隔世传人过于“脓包”的缘故罢,至少在所有男主角中,他们的武功算不得最出类拔萃的,因此有人认为独孤求败的武功也不过如此。
由此,某决定对独孤求败的剑学之道做一番考证,以博诸位一桀,或者换一种说法:供批判用。
既然是考证,就难免要引经据典。而关于独孤求败最为详尽且被认为是可靠的“文献记载”的就莫过于他自己在“剑冢”上的题字了。
根据该“文献记载”,我们知道独孤求败一生用过五种不同的剑,分别为无名利剑、紫薇软剑、玄铁重剑、木剑乃至无剑。这五种不同的剑,事实上代表了独孤求败剑学的五个不同境界,在此不妨分别名之以:利剑级、软剑级、重剑级、木剑级和无剑级。
首先来考察一下“利剑级”。
“独孤九剑”显然是属于这个级别的武功,我们可以肯定的是:用玄铁重剑是根本无法施展“独孤九剑”的。而在独孤求败的剑冢题词中,对无名利剑又有如下评语:“凌厉刚猛,无坚不摧,弱冠前以之与河朔群雄争锋。”
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弱冠前”即二十岁以前。很难想象一个二十岁不到的年轻人能自创出“独孤九剑”这样的剑术,即便将这一创作的时间推迟到“软剑级”阶段,即三十岁以前,仍有其不合理性。据某认为,剑术的创造是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有点类似于围棋的定式,是经过无数前辈高手推敲琢磨后才逐渐完善的一种体系结构。而看过《笑傲江湖》的人都该知道,“独孤九剑”是一个极其复杂和完善的武学体系结构,其中包括了总诀、破剑式、破刀式、破掌式等等极具完备性的武学理论。作为个人,要创造这样一个完整的武学体系,需要极其丰富的经验和阅历,不管怎么说,一个三十岁不到的年轻人都是几乎不可能拥有这么高的经验和见识积累的。武学奇才如张三丰也须到百岁之后才能自创太极剑和太极拳(这是一个以柔克刚的武学体系,相当完备,而且发前人所未想,不愧为一代大宗师),相比之下杨过三十多岁时自创的“黯然销魂掌”则不过是东拼西凑的大杂烩,毫无体系可言。
由此不难断言,“独孤九剑”最有可能是独孤氏的家传武学,正如慕容氏有“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大理段氏有“一阳指”和“六脉神剑”一样,而且就剑法的名称来分析,也是家传武学的可能性更大一些。独孤求败非常幸运地出生在这个武学世家,因此在二十岁不到的年纪就学会了这套家传绝学,得以仗之“与河朔群雄争锋”。
然而,独孤求败毕竟有其过人之处,他在二十岁左右时,便跨入了他剑术造诣的第二个境界“软剑级”。
关于这柄软剑,独孤求败的题字颇耐人寻味:“紫薇软剑,三十岁前所用,误伤义士不祥,乃弃之深谷。”
从表面上看,将“误伤义士”归咎于软剑的“不祥”,并将其“弃之深谷”,似乎实在有失高手的水准。然而仔细推敲一下,仍不难发觉其合理性。
我们不妨先来分析一下独孤求败弃利剑而就软剑的原因。
众所周知,“独孤九剑”是一种很容易达到“无招”境界的剑法,但达到“无招”的境界后又会如何呢?令狐冲在未学“独孤九剑”前就曾问过风清扬一个颇有创见性的问题:如果对敌的双方都达到了“无招”境界会产生怎样的情况?风清扬显然是从没想过这个问题的,为了不致被后辈小儿问倒而显得很没面子,就以一句“当今之世,这等高手是难找得很了”敷衍搪塞过去了(这位太师叔显然是很不负责任的),就因为这句话令狐冲日后可吃了大苦头,与东方不败的一战几乎送掉小命。独孤求败当时显然也想到了这个问题,而非常自然地,他也会想到一个直截了当的答案:“无招相较,快者胜。”(令狐冲在与东方不败一战中之所以大吃苦头,正是因为对手太快了。)由此也就不难理解独孤求败为什么选择软剑了,软剑的优点正在于其轻盈快捷,可以获得比对手更快的速度。
然而凡事有利亦有弊,剑过于快了往往就难以收发自如,起初独孤求败或许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剑法已渐入魔道(很有可能还因为江湖中人称他为“剑魔”而沾沾自喜),直至发生了那桩“误伤义士”的“恶性事故”。
关于如何会“误伤义士”,书中虽然没有详细记载,但根据其产生的结果(即令独孤求败将“紫薇软剑”定义为“不祥”之物而“弃之深谷”,并由此开创了“重剑级”的新境界)来看,该是与“软剑级”剑术无法收发于心有关。由此看来,独孤求败将紫薇软剑“弃之深谷”的行动,事实上代表了独孤求败对“软剑级”这段武学弯路的摒弃,和另起炉灶的决心,颇有一点“觉今是而昨非”的味道。而将“误伤义士”直书于剑冢之上,又足见其坦当磊落之意,非常人所能及也。
(题外话:独孤求败很有可能就在这段时期,将“独孤九剑”传与了那位“义士”的后人,以致于这套剑法日后能传到风清扬手上,而杨过所见到的剑冢却没有任何关于剑谱的记载。)放弃“软剑级”这一剑学歧途之后,独孤求败以多年实战经验的总结,终于悟出了“以拙胜巧,以重压轻”的剑学至理,从而对其祖传剑法作出了第一次实质性的突破。
之所以称之为“实质性的突破”,是由于作为独孤家祖传剑法“独孤九剑”最高境界的“无招”,在“重剑级”这一剑学新境界中已经成为了一个基础。
《神雕侠侣》中对杨过初练玄铁重剑的情形有如下一段描写:“如此练剑数日,杨过提著重剑时手上已不如先前沉重,击刺挥掠,渐感得心应手。同时越来越觉以前所学剑术变化太繁,花巧太多,想到独孤求败在青石上所留‘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八字,其中境界,远胜世上诸般最巧妙的剑招。他一面和神雕搏击,一面凝思剑招的去势回路,但觉越是平平无奇的剑招,对方越难抗御。比如挺剑直刺,只要劲力强猛,威力远比玉女剑法等变幻奇妙的剑招更大。”
从这一段中,我们不难发现,所谓“越是平平无奇的剑招,对方越难抗御”事实上正是“无招”境界的自然体现。以杨过这般轻狂跳脱的性格(据笔者认为,杨过的性格极不适合练“重剑级”的剑法,获此奇遇者若是换作少年时的郭靖的话,其所领悟的武学真谛将远多于杨过),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下由神雕督促着练剑,尚能在数日之中就达到了“无招”的境界。(确切地说,杨过终其一生都未能在武学理念上达到“无招”的境界,但却在使用玄铁剑时自然而然地把“无招”应用到实践中去了。)这不能不说是“重剑级”剑法的奇妙之处。
“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四十岁前恃之横行天下。”这段充满了自信与豪气的题字,说明在正当壮年之时创立了“重剑级”剑学的独孤求败在当时实已无敌于天下了。
然而学无止境,独孤求败开始寻求对自我的超越。“四十岁後,不滞於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正是这段历史的写照。
关于如何用木剑胜过重剑,曾经引发了杨过如下的思考:“玄铁剑重近七十斤,这柄轻飘飘的木剑要能以轻制重,只有两途:一是剑法精奥,以快打慢;一是内力充沛,恃强克弱。”
这两种方法显然都是不对的。“剑法精奥,以快打慢”已倒退回了“利剑级”和“软剑级”的水准,不作考虑;而“内力充沛,恃强克弱”也仅适用于“重剑级”,倘若对敌双方都是“独孤求败”,用这种方法较量的话,败的必然是那个使木剑的“独孤求败”,所以也就谈不上什么“木剑胜重剑”了。
杨过显然是照后一种方法练的,所以虽将木剑练得颇有声色,但成就也就仅止于“重剑级”而已。这点在他与金轮法王的那场决战中就得到了证明,当时他空手与金轮法王交战,又要救郭襄,明显处于下风,于是便开始后悔过于托大没带玄铁剑,可见他当时的武功仍需借助玄铁剑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威力,所以仍属“重剑级”的范畴。
那么怎样才是真正的“木剑级”呢?百年后的另一位武学大宗师张三丰给出了答案,那就是太极剑法的“以柔克刚”、“以我之钝,挡彼之无锋”。武当山上,张无忌以木剑迎战方东白的倚天剑时,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真髓。但张无忌本人的武学修养并没有达到“木剑级”的水准,他和杨过一样是在他人的指点之下将这些高深的武学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的,所以日后会被波斯明教的“***三使”以一些奇招怪式杀得大败。独孤求败当年在海潮之中练剑,面对大海无穷无尽的威力,终于悟出了“以柔克刚”的道理。用木剑与玄铁剑相斗,使木剑者只要不去直撄玄铁剑之锋,一味与之缠斗。时间一长,使玄铁剑者必然真力衰竭,此时使木剑者就必胜无疑了。此即木剑胜重剑之法。由此,独孤求败达到了“不滞於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的境界。
神雕跟随独孤求败日久,虽知其练功之法,怎奈口不能言,只能将杨过拉到海边,让他自行领悟。可惜的是杨过悟性太差,只知一味靠蛮力与海浪拼斗,虽将内力练强了不少,但于武学修养上,却是一点长进也没有,无怪他始终没能达到“木剑级”的境界。
最后,独孤求败提到“自此精修,渐进於无剑胜有剑之境。”这所谓的“无剑胜有剑之境”不难理解,当是指“无形剑气”而言的了。
剑术练到这种程度,与前面提到的几个级别相比,作个不太确切的比喻可算是洋枪大炮相对于冷兵器之间的区别了。而且独孤求败的“无形剑气”与段誉的“六脉神剑”又有所不同。其一,独孤求败的“无形剑气”是自创的,与段誉学自图谱的“六脉神剑”相比,其难易程度自不可同日而语;其二,“六脉神剑”尚有剑招,而独孤求败的“无形剑气”则显然是无招的,其高下又有分别。
由此可见,独孤求败真正的高明之处,在于其深不可测的武学修养。如果说,《天龙八部》中那位无名老僧是金作中内力修为最为高深的人,那么若论武学修养之最,则非独孤求败莫属。杨过和令狐冲不过学了其九牛一毛,就足以独步武林,足见所谓“呜呼!群雄束手,长剑空利,不亦悲夫!”云云,绝非瞎吹牛皮之语。
关于武学的层次,可以简单的归纳如下:第一是前问所说的利剑期等。简单的说就是以变化取胜,以繁复的招式变化来取胜。最高境界也无非是大巧若拙,最终还是巧。到了独孤九剑的层次,已经是极限了。但以变化取胜终究不是王道,所以独孤求败最终是回到了锻炼自身能力的以力取胜的路上。但同样锻炼以力取胜,杨过与独孤的阶段又有不同。独孤是看尽天下招式的变化,练无可练而强化自身的。而杨过练的时候显然远远不到那个阶段。所以两人在武道上的认识也相差甚远。成就也就相差甚大。关于“木剑”和“无剑”的境界,前文是一种观点且不论之,个人认为杨过那时候的选择并没有错误,只是他并没有达到独孤求败年轻时就有的对招式的认识,同样的木剑,杨过或许打不过金轮,但在独孤手上,凭内功加招式,却已经是无敌的地步了。再往上,则是彻底的无剑,也无所谓招式,一掌发出,便如铁板一块,如果是利剑期的人物,即使招式再如何强,也无法对抗的。或许两个无招的人对抗,除了快者胜之外,还有另一个答案,那就是,力强者胜。
【独孤求败的武学境界】
其实就是已经达到很高的境界,只想求一败己之人而已。表示一个人在某一方面已经是无懈可击了。
独孤求败年轻时曾看到两条大蛇相斗,它们相互缠绕,扭来滚去,极尽柔滑曲张之能事,旁边的树木草花无亦不被摧,他先是看的呆了,然后看这两条蛇斗了好久好久,再目睹周围之万事万物,突然感到神明空灵,似乎触到了什么,这时在他而言,那两条蛇的动作就好像武学中的招式,旁边的一草一木似乎都可以当作武器,顺手拈来即可伤敌,同时那蛇
的弯曲弓张,缠绵不绝,腾挪起伏仿佛都很符合自然变化的奥妙,招式总是有限的,而有些东西似乎是无限的,纵然极尽变化之能事,到头来亦不免为敌所伤……据说独孤求败经过那惊心动目的两蛇之战,自此悟通武学境界,不以巧取胜终归自然。
【关于其人】
独孤求败是金庸小说中最神秘的人物之一,分别在笑傲和神雕中出现。令狐冲和杨过通过他的一技最终成为超一流高手的。但他的出身年代和身平事迹却未见交代,仅在他的遗言中约略提及,关于他的身世之谜一直众说纷纭。依在下愚见,王重阳不是独孤求败,因为中“传剑”这一回说道:令狐冲一呆,低声道:“啊哟,天亮啦。”风清扬叹道:“只可惜时刻太过迫促,但你学得极快,已远过我的指望。这就出去跟他打罢!”令狐冲道:“是。”闭上眼睛,将这一晚所学大要,默默存想了一遍,突然睁开眼来,道:“太师叔,徒孙尚有一事未明,何以这种种变化,尽是进手招数,只攻不守?”风清扬道:“独孤九剑,有进无退!招招都是进攻,攻敌之不得不守,自己当然不用守了。创制这套剑法的独孤求败前辈,名字叫做‘求败’,他老人家毕生想求一败而不可得,这剑法施展出来,天下无敌,又何必守?如果有人攻得他老人家回剑自守,他老人家真要心花怒放,喜不自胜了。”令狐冲喃喃的道:“独孤求败,独孤求败。”想象当年这位前辈仗剑江湖,无敌于天下,连找一个对手来逼得他回守一招都不可得,委实令人可惊可佩。<!--PAGE 5-->
<!--PAGE 5-->
那么,他比其与四绝高出了许多,他假死时又怎么不把西毒杀了,就算图手干不了,用最厉害的利剑总能杀了把。
如果独孤求败真是王重阳,他的师弟就是老玩童了,神雕中,他与杨过的武功在伯仲之间,而杨过的师傅是神雕,神雕的师傅是独孤求败,换过来说杨过是王重阳徒孙,再说神雕自己也学的不好,就去教杨过了,自然也没教好,因为它比毕竟只是鸟,杨过又断了只右手,上边又说杨过只学了点皮毛,无论如和不能与老玩童相提并论,我觉得华山论剑没人是因为他已到晚年,早已封剑归隐了,不问江湖之事,与世隔绝了。或早就和五绝过了招
【关于独孤求败】
1.关于“利剑期”在下也认为独孤九剑是求败在“利剑期”所创,但在笑傲江湖中金庸明确指出独孤九剑的创始人是独孤求败本人
(风清扬道:“独孤九剑,有进无退!招招都是进攻,攻敌之不得不守,自己当然不用守了。创制这套剑法的独孤求败前辈,名字叫做‘求败’,他老人家毕生想求一败而不可得,这剑法施展出来,天下无敌,又何必守?如果有人攻得他老人家回剑自守,他老人家真要心花怒放,喜不自胜了。”)第十回“传剑”
当然这也有可能是风清扬的误传,但在下还是更倾向于把独孤九剑的专利归给求败。在金庸笔下,求败本就是一个完全不同于世间人的人物,其惊才绝艳已达到了许多“绝世高手”一生都难以想象的地步。既然他能在约三十年内完全凭着自己的领悟达到“无剑”那神一般的境界,那么在二十岁前总览世间招式,想出破解之法应该不是没有可能的。试想,连王语嫣这样一个对武学丝毫不感兴趣的小姑娘在看了几本(或许是几万本)书之后都能对天下招式的规律领悟得很深刻,何况独孤求败?求败若是在二十岁前也有条件看到类似的书籍,其理解定会远超过王语嫣,那么能够创出一套剑法以破解这诸般招式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2.关于“软剑期”,在下要说的是软剑之胜于利剑,不仅仅是一个“快”字可以道明的。在下认为软剑之胜利剑,是接近于道家“坚强处下,柔弱处上”的理念。无论世间万物还是武学招式,都是锐利者易损,柔软者方久。在金庸笔下,一套武功若是一味凌厉,求狠求快,纯走刚猛一路,就绝不能算是上乘武功。连外家刚猛第一的降龙十八掌都被九阴真经证明了蕴有柔力更为高明。求败在二十岁左右自行领悟了柔之胜刚的至理,因而弃去利剑,改持紫薇,可谓是他武学生涯的第一个突破。
3.关于“重剑期”,说明一点。“大巧不工”基本就是道家老子“大巧若拙”的思想,但“大巧”应该不至于简单得像杨过理解的那样就只是用浑厚内力硬砍硬劈吧。在下认为杨过对重剑的理解很不全面,否则他该能用重剑打败郭靖了(若完全理解重剑,就相当于是四十岁横行天下的独孤求败,郭靖虽然也很强,但胜负应该是没有悬念的)。能被求败称为“大巧”的剑术,必是浑然天成,不拘形式,在无奇中显神奇。世间高手,真正能参透这一层的又有几人?(至今只发现灰衣僧、萧远山、萧峰、张三丰四人。但这四人又是何等人!)<!--PAGE 6-->
<!--PAGE 6-->
4.关于“木剑期”,在下亦认为杨过的理解完全错误。但个人认为求败的木剑级和张三丰的木剑级还是有差别的。一旦想像着一个四十岁后的独孤求败使出想太极剑那样的剑法,不知怎的总会觉得有点滑稽。或者说以柔克刚这样一个道理应该不需要求败等到四十岁后才领悟。在下认为求败的木剑境界,主要是由于脱离了玄铁重剑这样一柄神兵的威力而至。由于重剑威力太大,一旦使用得法,就无坚不催,无强不破,这就大大限制了持剑者以后的境界提高。如果把思维局限在如何用玄铁重剑取胜上,那恐怕不需要任何进展就可以在今后的几万年里称霸武林了。到了“横行天下”的地步,求败还想再自求精进,因此以大智慧弃去重剑。但弃去重剑后该用什么呢?世间之剑,刚柔轻重都用得出神入化了,这时求败悟出了一个更为神奇的至理:“不滞于物”。以往习剑,思路仅局限在如何使用“剑”上,殊不知“剑”只是诸般兵器中的一种而已,充其量是包含武学理念最多的一种,但一种毕竟是一种,一种就意味着局限。求败不想局限,于是“草木竹石均可为剑”!不止不拘泥于一种兵刃,连“兵刃”这个凭藉都不需要了。在大自然里随手取来一物,便可以之展露毕生修为。对于如此浩然的境界,天下有一人敢抗乎!
求败在剑冢所放木剑,只是对于“草木竹石”的代表,并不是说他只会使木头削成的剑。对于这个时期的武学理念,张无忌曾在光明顶上用大石、梅枝做了一些蹩脚的演绎。
5.关于“无剑期”,在下与那位同道的观点就有较大差别了。在下认为求败无剑的境界不是简单的无形剑气。纵观求败前四个时期,明显不是向着无形剑气发展的。在下认为求败的最后一个时期是对局限的又一次突破。木剑期的求败脱离了剑,而达到了万物都可取来作为兵(兵刃)的境界,而这个时期求败悟到了:“兵”也是一种局限,一种束缚。一个人手里有了兵刃,就会不自觉的倚仗这个兵刃来伤敌,而忽略了身体其他部分的创造力。虽说金庸笔下的人物使兵刃时一般都会夹杂着拳脚,但毕竟是以兵刃为主,拳脚为辅。主辅之分本就是局限的一种体现。求败作为金庸笔下最天才的武学天才,成功地脱离了这最后一个局限,从而达到了无剑胜有剑的境界。这时临敌(当然,这时估计他早已不需要临敌了)完全自由,无拘无束,恣意挥洒,可谓神魔之境界,真不愧是令我们晚辈深思遐想的“剑魔”!
顺便说一下,金庸笔下宋元时期的高手多为不爱使兵刃的,但他们使了兵刃绝对是更强,而不是更弱。比如从五绝里找出两个人,一个使兵刃,一个空手对打,有兵刃在手的那人定会占有些许上风(虽然可能很微弱)。不过更高的高手比如萧峰,很可能有没有兵刃都一样,但绝不会没有兵刃时更强。由此可见,无剑“胜”有剑的境界在金庸笔下恐怕只有求败一人能够理解得了。<!--PAGE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