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住哦!
第四十三章报应来了
杨国忠是中国历史的大jiān大恶之辈作恶多端他最大的过错就是酿成了“安史之乱”让唐朝由盛转衰为后人叹息。wWw、QuANbEn-XiAoShUo、COm-< >-./-< >-./
“安史之乱”使得唐朝由盛转衰自此以后一千多年过去了中国历史再也没有达到那种高度。人们把酿成安史之乱的过错主要归咎于两个人一个是李林甫另一个唐玄宗。
李林甫是中国历史罕见的大jiān臣他当政十九年忌贤妒能使得唐朝没有贤臣在位没有良将。这些都是事实人们据此而把安史之乱归咎于李林甫是不对的。
没错李林甫是罕见的大jiān臣然而他的目的是保住自己的相位没想过要让唐朝衰败没想过发生大乱。为此他为消除安史之乱有过安排。
在李林甫生前他提议让安禄山进京为相。这一手其实很高明这是对安禄山明升暗降。若是他的计划实现的话安禄山就到了长安失去了兵权即使他有心造反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就不会有安史之乱了。
这一计划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杨国忠的全力反对。他一口咬死安禄山要造反有反骨绝不能把相位给安禄山。
此时的安禄山轻天下每次进出龙尾道时都会左顾右盼连李隆基也是放在眼里还没有下定决心要不要造反。原因在于他怕李林甫只要李林甫在世一天他就不敢有反心。
直到李林甫死后杨国忠接任丞相安禄山得到消息仰天长笑大骂杨国忠市井小子。无才无学象他这样的人当丞相那是天要亡唐朝。从此安禄山下定决心要造反要取唐朝天下。
安禄山虽有造反之心也采取了行动。却不会那么早发生。安史之乱之所以发生得那么早是因为杨国忠逼的。正是因为杨国忠的逼迫才让安禄山不得不提前造反。
杨国忠口口声声安禄山有反心要造反那不过是他打击安禄山这个政敌的借口根本就没有做任何准备。等到安禄山真正扯旗造反后杨国忠一事无成整个唐朝都没有应对措置。最终酿成弥天大祸唐朝由盛转衰。
假若杨国忠有足够的应对即使安禄山反了也不会拖八年才平定更不会付出那么大的代价。
可以这样说杨国忠才是唐朝由盛转衰的真正罪魁祸首。
他不让安禄山入京为相错失了消弥安史之乱的良机。
他逼反了安禄山。
他贪婪无度只知敛财却没有丞相的才干没有丝毫应付安禄山造反的措置。
这些。才是唐朝真正衰败的原因所在。
以杨国忠眼前的困境百姓气势汹汹必yù杀杨国忠而甘心即使李昌国不出手杨国忠也是必死无疑。
不过象杨国忠这样的大jiān大恶之人死在别人手里一定会让人遗憾。还是自己亲手杀死的好这才是李昌国出手的原因。
“呼!”李昌国吐出一口气很是轻松。笑道:“杨国忠啊你再也莫想为恶了!”
自从来到唐朝。李昌国就在寻找时机要消除安史之乱杨国忠就被列入了清除的行列。为此他一直在努力直到今天他才终于完成这一任务心中一阵轻松。
手腕一振杨国忠的尸体掉在地李昌国拍拍手大步而去。
李昌国刚刚离开愤怒的百姓在曳落河、李林甫的手下、太子的手下以及百官的手下帮助下击溃杨国忠的爪牙和死士冲进杨国忠府第。
“杀死杨钊!”
“为国除jiān!”
百姓愤怒的咆哮好象cháo水一般冲进府里准备把杨国忠拖出来活活打死。
“这是杨钊!”
有人眼尖发现了杨国忠的尸体冲了过去。
“真的是杨钊!”百姓也发现了冲过去一瞧不是杨钊还以有谁?
“是谁杀了杨钊?”
“真是苍天开眼呀天降如此勇士为国除jiān为民除害。”
杨国忠作恶多端百姓恨他入骨杀死杨国忠的人当然是大好人了百姓大是欢喜赞不绝口把杀死杨国忠的勇士好一通夸赞。
李昌国当然不知道这些他早就离开了。
“会是谁杀的?”太子李亨的手下疑惑不已。
“莫问。”太子李亨喝斥一声手下忙闭嘴。
“一定是他一定是他!只有他才有如此身手。”太子李亨很快就想到是谁了:“李昌国你好手段。我们在外面又是鼓动又是带人下手却没有你利索。”
“杨钊你作恶多端罪在不赦即使你死了也莫想安宁!”
“对!绝不能放过杨钊!要他死后也不得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