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大男人好端端的说哭就哭,这让一旁的萧麟看的是一头雾水,心想:不就是我出点钱么,用得着哭成这样?我还没说捐多少呢。
不过想归想,萧麟已经决定给松鹤观的捐款不会少于七位数。这也算是清虚道长当年种的善因,才有这次萧麟结的善果,当真是一饮一啄,因果循环。
萧麟忽然想起一件事情,连忙问道:“一尘,既然你是松鹤观的门人,那也应该算是法宗一脉,理应不会如此穷困潦倒,就算你师叔行善过度,也应该直接找法宗解决。为何会沦落到路边行骗?”
萧麟的问题真是一尘的心中之痛,其实他最早去的就是青城山三清观,由于那里是松鹤观的东边,一尘的第一站去的就是法宗。
与佛教的禅、密二宗一样;在风水界也分法、理二宗,只不过和佛教二宗不一样的地方是风水界的二宗有出世和入世之别和佛家二宗同位出世有很大区别。
其中法宗比较倾向于道家,遵从道家学说,同样瞻仰玉清境清微元始天尊;上清境禹馀天灵宝尊;太清境大赤天道德天尊。
不过比起一味追求不老之术,提倡**的道家,法宗则用另一种方式寻求答案,他们提倡一切皆有天定,所有人都自有命数,只要把这命数参破,那定可扭转乾坤,逆天而行。所以,历代法宗传人都以参破命数为己任,都把毕生精力投入研究阴阳五行术数和天象学。
只不过自从北魏年间法宗创立之初就一直被道家排斥在外,不为他们所认可,但由于两人都是一身青色道袍打扮,所以外人一直以来都难以区分两者。只有风水界的个派门人多少能区分一些而已。而且法宗严格遵照道家门规,一般情况下是不允许门人随意下山,入世与人接触,所以在通常情况下要是有人在马路上看见一个身着道袍的道士在路边给人算命看相的话,那不用说,十有八九是假的。
如果说法宗参悟命数是为了另一种不老之术,是专业人士的话,那么理宗相比之下要比他们逊色多了。
不管是在天象参悟上,还是在阴阳五行的运用上,理宗的人远远都不如法宗。理宗更偏向与地理勘测和形势的推算。理宗风水虽然起与殷商,发展与秦汉,兴盛与隋唐,但最早风水却用在掘墓之上,而非风水勘测。直到管辂和郭璞的出现才逐渐转变了人们对风水的观念,但理宗的几大门派世家却多出自一些高明盗墓者之后。原本二宗并不融洽,双方虽然互不侵犯,却也互不相让,直到管辂的离兑决出现。
这本集五行运用于一身的宝典一出世就受到各方关注,而当时权倾风水界的管辂也同时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那就是整合二宗,自此,由法宗八观和理宗十三派构成的风水界格局保持至今。
不过,自从管辂飞升之后,法宗开始自立门户,虽然还是属于风水界的一部分,但明显属于听宣不听调。
之前派金家三姐妹来找萧麟的就是理宗十长老,而法宗则有七散人,他们的职责类似于十长老。但权利却没有十长老大,在法宗,一观之主凌驾于一切之上。
不过,萧麟虽然身不在山上,但也多少听闻过七观之一的松鹤观是法宗中的另类。
一尘的师傅也就是清虚老观主曾经提议法宗和理宗混合一起,双方互补不足,达到融会贯通。他的这个提议在风水界层级引起轩然大波,几乎每一个门派都对他予以唾弃,连法宗首观三清观观主也职责他,当时只有萧麟的师傅一人赞成,因此也会有那一次的松鹤之旅。
所以当看见脸色微变的一尘,萧麟加上这些年来养成的察言观色本领,当下便心中明白了几分,不由叹息:“虽然你我分属法、理二宗,但好歹你们也算法宗一支,难道三清观就真的连援手都不肯伸一下?”
萧麟的话似乎刺激到一尘的伤痛,他似乎有些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大声朝对方叫喊道:“援手?什么援手!他们连大门都不让我进,连一个小小的看门道童都可以对我指手画脚,他们还有什么手足之情,同袍之谊。我一尘曾经发过誓言将来即使是上街乞讨,也不会在有生之年向他们伸手,除非我能有一天站在三清观的大殿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