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风-作品相关论中国铁兵器的普及时间(2)_废文网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作品相关论中国铁兵器的普及时间(2)(1 / 2)

最新网址:www.feiwen5.com

(转贴)

考古资料

TIGERyj先生经常用到的一个词组是“考古资料”,但很遗憾,他并没有提供哪怕一个具体资料或资料索引。其实,有关铁兵器与铜兵器的考古资料,有很多很多。只是——用鲁迅先生的话说——看你肯不肯把睡懒觉、谈恋爱、玩网络游戏、在论坛上灌一些空洞无物的水的时间,分出一点来用在找资料上而已。以下是我找到的考古资料汇总:

1。河南上村岭虢国目的出土兵器中,出现了脊、茎、刃区分明显的柱脊铜剑,但最长的不过近40厘米。还出现了圭型锋的长胡二穿戈和三梭型锥体铜镞。上村岭墓地的年代为春秋晚期。(参见《上村岭虢国墓地》)

2。江陵望山一号楚墓出土越王勾践剑,该剑青铜质,全长55。7厘米。上有错金铭文“越王鸠浅自作用剑”。越王勾践是春秋最后阶段的人,当时吴越的剑号称锋利,但最长的不过如此。(参见《文物》1966年第5期)

3。春秋时期的复合铜剑多有出土,这种剑的特点是脊部含锡量较低(约百分之十几),性坚韧而较软,两侧刃部含锡量较高(一般在百分之二十以上),性硬而脆。复合剑将高锡合金与低锡合金的优点合而为一,剑既锋利又不易折断。当时欧洲正在以铁兵器取代铜兵器,铜兵器基本上停止了发展,而中国铜兵器的发展却方兴未艾。(参见《中国古代冶金》 北京钢院 文物出版社 1978年12月 出版)

4。长沙春秋晚期墓中出土钢剑,由含碳0.59%的中碳钢制成,长38.4厘米,是目前中国发现年代最早的块炼铁渗碳钢制造的兵器。而就世界范围而论,在前11世纪的凯美遗址之中,有残留的钢,但这一发现不能肯定。可以肯定的世界最早的钢器在印度,前六世纪冶炼。(参见《文物》1978年第10期)

5。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大量铜兵器和皮甲胄,有弓矢、戟(二果或三果)、矛、殳、戈,兵器柄多用“积竹”柄。出土髹漆皮甲胄、髹漆皮马甲。曾侯乙死于前433年或稍晚。(参见《文物》1979年第7期)

6。河南淮阳马鞍冢楚墓车马坑中出土的驷马木战车的车舆上,装有青铜护板。年代为约前278~240年。(请那位说战国战车已经使用了铁护板的网友注意《文物》1984年第10期)

7。战国时期的青铜弩机,在湖南、四川、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均有发现。以1952年长沙南郊扫把塘138号墓出土的髹漆木臂最完整,弩机(牙、悬刀、牛)直接装入木臂槽内,无铜廓。同出弩箭带有装铁铤的三梭型铜箭镞。(参见《中国古兵器论丛》杨泓著 文物出版社 1980年第一版增订本于1985年出版)

8。目前战国铁兵器出土最多的是河北燕下都44号墓发现的战国晚期钢铁兵器群。有剑15件、矛19件、戟12件、小刀一件和匕首4件,铁尊11件。经检验有些剑、矛、戟是块炼铁渗碳制成的低碳钢制品,并经过淬火,是中国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淬火产品。也有用块炼铁直接锻造的铁剑。还出土有一顶有铁甲片编成的兜鍪。该墓是一个乱葬坑,所埋葬的人系非正常死亡。具体情况如何至今不清楚。(参见《考古》1975年第4期)

9。嬴政陵墓著名的兵马俑出土数量众多的披铠甲陶俑,并出土有四马(陶马)木质战车和牵马的陶骑兵俑。同出兵器极多,青铜兵器即达近40000件,而同地出土的铁兵器不过4件(与铜镞相配的铁铤一件、铁镞两件、矛一件)。铜兵器的样式有:剑、戟、铍、殳、镞和装铜弩机的木弩。青铜兵器制作极其精密,铜剑表面无锈痕,镞表面有含铬约2%的致密氧化层,有人认为是用铬盐进行过表面处理,但未能证实。(《文物1975年第11期,及前面推荐的《秦始皇陵兵马俑研究》)

10。前200年,在西汉都城长安建设了中央武器库——武库,一直使用到新朝,后在新末大战乱中毁弃。遗址在今西安大刘寨。1975年开始发掘,出土大量铁兵器,有刀、剑、戟、矛、斧和镞,以及大量的铁铠。仅铁镞即达1000余件。还有少量的铜兵器。说明在新朝末期,铁兵器已经基本上取代了铜兵器。(《考古》1978年第4期)

11。陕西咸阳杨家湾西汉早期墓出土陶俑群,所披黑色铠甲被认为是模拟铁甲,有步兵的带披膊的札甲和骑兵的不带披膊的札甲,并出现做工精细的鱼鳞甲。(《文物》1966年第3期、1977年第10期)

12。河北满城刘胜墓出土大量铜铁兵器。有渗碳钢制的剑、块炼铁和低碳钢制的大量箭镞和铠甲片,出现了环首长刀和戟、以及由2859片甲片编成的鱼鳞甲。铜兵器有戈、矛、剑、匕首、弩机和镞。弩机已经有了铜廓,可以加强弩力。部分弩机的望山上有刻度,作用类似于今天步枪的表尺,增加了射击的准确度。刘胜死于前113年。(《满城汉墓发掘报告》)

13。1959年~1960年在内蒙古的呼和浩特市郊二十家子古城出土一领完整的西汉铁铠,是由大型长方形札甲片和中型圆角长方形甲片合编的实例,铠高64厘米,约用648片甲片,总重约1114克。(《考古》1975年第4期)

我还寻找了1982年全年和2002年1-5期的《考古》杂志,这11期中,涉及春秋至东汉兵器的遗址发掘报告共21份,其中,春秋之前遗址无一处有铁兵器;春秋时期同样如此;春末战初有铁兵器的遗址一处:当地出土的铜兵器数量多于铁兵器;战国有铁兵器的遗址一处,铜兵器多于铁兵器;西汉的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共有七处遗址出土铁兵器,铜多于铁两处、铁多于铜两处、全铁四处、全铜三处,当时中国统治区出土的铁兵器数量多于当时外国外族的铁兵器,并明显的表现出西汉后期铁兵器多于前期的趋势;东汉出土兵器遗址三处,全为铁兵器。另外战国铁工具、农具出土两处,西汉铁农具、工具出土五处,铁工具、农具出土的数量明显大于铁兵器,并且有了大型的制造基地。以上这些都与史学界的主流观点相吻合。2002年的情况与1982年并没有大的变化,1982年至2002年间的其他各期《考古》以及中国考古学界另一本著名杂志《文物》情况大同小异,不再赘述。关于欧洲铁兵器普及时间和欧洲古代冶铁作坊(包括古希腊的冶铁作坊)的考古资料,可参看上面列出的西方史书的附录——这花不了多少时间。

本节附1:中国考古与历史杂志名录

《文物》 《文物》编辑部编文物出版社1959开始发行 广西图书馆索书号K873/00272

《考古》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 科学出版社1959开始发行 广西图书馆索书号 K85/44400

这两本杂志是考古学界最有影响的杂志,史学论文几乎肯定会引用其中的报告。

《史学月刊》 史学月刊编辑部编中国史学会湖南分会主办 河南人民出版社,1957年开始发行 广西图书馆索书号K/50772

《军事历史》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编 军事科学出版社1983年开始发行 广西图书馆索书号 E29/37575

此外,《轻兵器》杂志有时会介绍古代兵器,也可以观看。(该刊由轻兵器编辑部编 1977年开始发行 广西图书馆索书号TJ2/51726

至于西方比较有用的杂志有:

中图刊号:210MC058

中图刊号:210MC057

中图刊号:210B0117

中图刊号:210C0057

中图刊号:210E0072

< Greece & Rome〉中图刊号:420C0051

本节附2:《考古》杂志的有关文章推介

1982年第1期《云南铜柄铁剑及其有关问题的初步探讨》作者张增祺从该文中的考古资料我们可以知道,云南土著居民早在春秋末期就开始制作铁剑,并不比中原晚多少。

1982年第3期《咸阳市空心砖汉墓清理简报》咸阳市文管会咸阳市博物馆编写该文有助于了解西汉中后期到新朝铁器的普及情况。

同期《扬州东风砖瓦厂八、九号汉墓清理简报》扬州博物馆编该文表明新朝铁兵器取代了铜兵器。

同期《河南镇平出土的汉代窖藏铁范和铁器》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镇平县文化馆编阅读该文可以了解西汉末至东汉中国铁工具的制造方法。

同期《湖南郴州市郊东汉墓发掘简报》湖南省博物馆编这篇文章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汉铁兵器已经取代铜兵器。

1982年第4期《四川宝兴县汉代石棺墓》宝兴县文化馆该文中的考古资料十分清楚的表现了西汉时期以铜兵器为主过渡到东汉以铁兵器为主的历史进程。

2002年第5期《江苏邳州市九女墩三号墩的发掘》孔令远陈永清撰写该墓是汉初铜兵器使用情况的缩影。

中国普及铁兵器的进程比其他古文明缓慢的原因

史学界公认,中国普及铁兵器的时间晚于其他所有的上古文明国家。并且这个过程相当长,从春秋末开始,到西东汉之交才完成。时间跨度近五百年(欧洲普及铁兵器用时约三百年)。那么,究竟是什么使得中国普及铁兵器竟如此之难呢?我认为有如下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中国封闭的地理条件,使其不易得到其他先进文明的文明成果。

打开中国地图,可以发现仅就直线距离来说,中国就已经远离其他先进文明了。如古都西安,是中国古代最靠西的一个大城市,它与其他文明中心的直线距离如下:新德里3000约公里、德黑兰约5000公里、巴格达约5500公里、开罗约7000公里、雅典约7300公里。相比之下,雅典距巴格达约2000公里、距开罗约1200公里、距新德里约5000公里。

更糟糕的是,中国周边的环境不适于通商和旅游。从地理角度说:在中国东方是多台风的太平洋,耶元13世纪,入侵日本的14万中军就是因为遇到台风而遭到重创;往南是同样险恶的南海,中国周边的海洋都是大面积的深海,受北赤道暖流和北太平洋暖流的影响,变幻莫测,缺乏较安全的平静水域,对于古代帆船来说是难以逾越的障碍,唐朝时的高僧鉴真,五次东航有四次败于大风,第五次也遭到大风袭击,仅仅因为运气才侥幸登上日本;在陆地上,中国以南的中南半岛是一望无际的原始森林,通行极其困难;往西南是不适于人类活动的青藏高原;往西3000多公里都是干旱地区;往北则是寒冷的西伯利亚;中国周边没有一个较好的对外交往的窗口。从古代国际交往的最大动力——商业的角度考虑,在铁器时代初期,中国周边各国各族普遍人口较少,没有较大较富裕的文明中心,也就是说缺乏较大的市场;而对中国商品需求较大的西方国家,由于路途太过遥远,只能通过中间商(如波斯人)进行贸易,中国商人的商业机会并不多;相比之下,中国地区人口较多,市场空间很大、路途平坦,各国政府都对商业加以保护、从事华夏文化圈内的商业活动十分安全和较易致富;以上三个原因使得华夏诸国商人缺少对外交通的兴趣,都把注意力放在华夏文化圈内。从文化交流的角度讲,中国离其他大文明太远,周边各国各族文化、科技落后,使得中国地区缺乏学习外国长处的动力和紧迫感。最后,即使是民间小规模的对外交往和贸易,也受到古代中国对外扩张造成的华夏诸国与周边各国各族尖锐矛盾的影响,进行得十分困难,危险很大。

由于以上自然和人为的不利因素,在整个古代,虽然每个时代的情况不尽相同,但总的来说,中国人主动对外交流并不多,并且主要是政府行为和边民小规模的交易,集中在距中国较近的那些落后地区。而外国与中国的交往也只能是零散的,小规模的。这样一来,古代中国人实际上从来没有受到过外来先进文化的较大冲击,助长了他们睥睨天下的自傲心理。外国的先进科技,当然也就更难进得来了。

在人类历史上,那些对外交往便利的地区往往也是较发达先进的地区。铁器时代初期的两河流域正是这样一个地区。从耶元前五千年这里出现城市之后,就一直牢牢地稳坐在世界领先文明区的宝座上。文字、铜器、铁器、砖砌建筑物、灌溉农业、城邦民主、法律、学校•••莫不在世界之先。究其原因,正是两河对外交往便利。两河流域本身是新月沃地的一部分,这里在上古时代是被称为天堂的农业宝地,丰富的出产养活了众多的文明,可以说这里的每个民族对世界历史都有贡献,连小小的落后部落联盟以色列人,都发展了世界第一种一神教。两河流域因为有便利的灌溉条件的缘故,当然成为天堂中的天堂,并且两河的对外交往条件极其便利。往东是当时的波斯,这里的植被还没有被破坏之前,是一个有利于通行的地区,商队和游客可以直通印度河流域,接触印度文明;两河以北的高加索山脉,从来不是截断南北交通的障碍,山北的游牧文化和山南农耕文化的交流,从来没有中断过;两河以西,新月沃地直抵大海(即今地中海),在巴勒斯坦上船,沿海岸行驶可直抵爱琴海,与爱琴海文明接触;西南,从巴勒斯坦到尼罗河三角洲直线距离不到350公里,步行也仅需十天。这样有利的环境,对于先进文化、科技的传播当然是十分有利的。各先进民族之间的战争,促使他们不断改良武器,所以铁兵器最先在两河流域得到普及,一点不奇怪。

而在两河流域之后领先世界的南欧文明,也是便利交通的受益者。希腊、罗马所在的地中海是一个内海,相对中国的东海、南海来说风平浪静,对上古简陋的桨船航行十分有利,而在近代铁路发展起来之前,海运的运费仅是同等距离陆上运输的1/30,发达的海运对于希腊、罗马的经济和对外交往来说,都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欧洲文明的发展,从来没有与其他文明截然分开过。希腊人对巴比伦和凯美都十分熟悉,对遥远的印度也不陌生。他们的学者中很多人去过凯美和巴比伦(最著名的是测量金字塔高度的泰勒斯),甚至可能有人去过印度(即毕达哥拉斯),这种文明间充分交流的场景,对于古代中国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而波希战争、亚历山大东征、罗马对凯美的征服和对两河流域的远征,更是先进文明之间军事文化与科技的直接碰撞,迸发出了光耀千古的火花。欧洲人较早的普及了铁兵器,当然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令我奇怪的不是中国在近代落后,而是中国在封建时代竟然能够领先世界一千两百多年。细细想来,中国相对闭塞的环境固然不利于文明交流,但却也阻止了外来先进文明的冲击,使中国人可以安全的沿自己的道路走下去。尽管走得慢,但一直走下去,总可以得到成果。当两河流域因生态破坏而风光不再,当欧洲在基督教的统治下变得极度愚昧的时候,中国人的机会就来了。而中国在世界上由落后变成先进的标志物,就是钢铁兵器的普及。这点,下面还要讲到。

<!--PAGE 5-->

第二个原因是中国的锡矿丰富(探明储量居世界首位),铜矿、铅矿也较多,使得青铜器的制造相对较易,质量较高。压制了早期不完善的铁兵器。

早在商朝,中国人就铸造了重832.84公斤的司母戊大方鼎,显示出中国人在冶金技术方面的出色才能。后来,制造青铜兵器基本上使用的也是浇铸法。在长期摸索的过程中,中国人逐渐改进了铸造工艺和其他加工工艺,使得中国青铜兵器的质量得以达到青铜材料所能支持的极致。例如前面所说的复合剑,就是一个杰出的成果。中国人还有一些令人感到费解的发明:越王勾践剑历经两千五百年岁月,出土时依然光亮无锈迹。据分析该剑进行过表面硫化处理。如果说这是一个孤证的话,那么后来发生的事情就更离奇:在嬴政陵兵马俑出土的两柄秦剑也同样毫无锈迹,锋利如初。经分析,这两柄剑进行过表面铬酸盐氧化处理。要知道,现代的铬盐处理法是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由德国发明的!虽然古代中国人用什么办法得到了铬盐处理的效果现在仍不清楚,但可以肯定这种方法是有效的(当然,如果以后证明这些剑不锈仅仅是巧合或其他非技术原因除外)。同时,中国青铜剑的长度也是世界之最(最长94.8厘米)。这么出色的青铜兵器,当然能够与早期产量低,质量不保证的铁兵器抗衡,甚至胜过。其实,在战国时代,铜铁经常合用在箭头上,负责杀伤的镞由铜铸造,而附件铤则由铁制造。这雄辩的表明当时的铁镞不如铜镞锋利。

第三个原因,也是根本的原因:中国铁矿石的品质低劣。

在讨论中国铁兵器取代铜兵器的问题时,人们常常忽略一个最基本却也是最重要的常识:一个国家的技术发展,直接受其境内自然环境和资源状况的制约。如果说历史学家很少谈及这点,是因为他们认为这种常识没有必要专门讲的话,那么在网上有些青年历史爱好者也很少谈及这点,恐怕就是因为没有受到过专门的历史基础教育和太过浮躁、不愿“钻”下去看书,因而知识储备量不足的缘故。

最新网址:www.feiwen5.com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