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击炮是对遮蔽目标实施曲射的一种火炮,多为步兵营以下分队的压制武器。其主要特点是身管短,弹道弯曲,构造简单,重量轻,操作方便于工作,便于人工携带,特虽适合攻击隐蔽物背后和掩体内一般压制火炮难以攻击的目标。
是一种炮身短、射角大、弹道弧线高、以座钣承受后坐力、发射带尾翼弹的曲射火炮。早在公元1342年,在西班牙军队围攻阿拉伯人所盘踞的阿里赫基拉斯城时,阿拉伯人在城垛上支起一根根短角筒,筒口高高翘起朝向城外。从筒口放入一包黑火药,再放进一个铁球,点燃药捻,从铁筒内飞出一团夹杂头号火光的黑烟,射向城外的西班牙士兵。这种被称为 “摩得发”的原始火炮可以说是与现代迫击炮的作用、原理相类似的最早的古代管形火器。
世界第一门真正的迫击炮是在1904年9─10月由俄国炮兵大尉戈比亚托•列昂尼德•尼古拉耶维奇发明的。当时,爆发了日俄战争,沙皇俄国与日本为争夺中国的旅顺口而展开激战。俄军占据着旅顺口要塞,日本挖筑堑壕逼近到距俄军阵地只有几十米的地方,俄军难以用一般火炮和机枪杀伤日军。于是尼古拉耶维奇便试将一种老式的47毫米海军臼炮改装在带有轮子的炮架上,以大仰角发射一种长尾形炮弹,有效地杀伤堑壕内的日军,打退了日军的多次进攻。这种战场上应急诞生的火炮,当时被叫作 “雷击炮”,它是世界上最早的迫击炮。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由于堑壕阵地战的发展,使各国开始重视迫击炮的作用,在 “雷击炮”的基础上,研制出多种专用迫击炮。1927年,法国研制的斯托克斯─勃朗特81毫米迫击炮采用了缓冲器,克服了炮身与炮架刚性连接的缺点,结构更加善,已基本具备现代迫击炮的特点。
与其他现代火炮相比,大多数迫击炮仍采用古代火炮的从炮口装填炮弹的前装方式和没有膛线的滑膛炮管,所以它很象是落伍的老古懂。但由于它具有构造简单、轻便灵活、造价低、最小射程近(最近仅50米)、射速快(每分钟可达30─50发)、可伴随步兵特点和可毁伤开阔地及掩体内目标、破坏各种野战工事、打击高大障碍物(如山坡)背后目标的作用,所以它作为步兵近距离火力支援的有效武器,仍被现代各国军队大量装备,并出现了装载在轮式或履带车辆上的自行迫击炮。
而轩辕冰所设计的这种迫击炮是中据中国W90式60毫米迫击炮制作的,W90式60毫米迫击炮制成的,
W90式60毫米迫击炮是最新研制成功的一种小口径迫击炮。
该炮的炮身由炮尾、身管和缓冲机套筒组成,身管采用高强度钢制成的薄壁圆管,缓冲机套筒安装在身管的中部附近,与身管同心,套筒内有缓冲簧,保证火炮在射击时,无论是后座还是复进,都不发生刚性撞击,这种设计结构紧凑,射击时稳定性好;炮架用钢管或铝合金制成,高低机位于脚架中间,采用螺母螺杆结构,有自锁装置,方向机在脚架上方、有套箍与炮身连接,也采用螺母螺杆结构,另外炮架上还有调平机构;炮架上装有瞄准镜,夜间射击时,配有二极管发光照明具;火炮的底钣呈圆形。
火炮能发射榴弹、照明弹、烟雾弹、燃烧弹多种弹。榴弹外形为枣核形,弹体用稀土镁球墨铸铁制成,弹尾采用钢铝复合结构,尾杆是钢制圆杆,上面开有小孔,尾翼是用铝合金制成的6个尾翅片;尾杆周围可装9个马蹄形的药包盒,射击时可依据射程的要求调节药包盒的个数。不过此时的这种迫击炮只能发射魔法弹了。
口径:60毫米
全炮重:21.5千克
炮身长:1300毫米
榴弹重:2.3千克
最大射程:5700米
最小射程:130米
高低射界:40-85度
方向射界:左右各3.5度
轩辕冰将他设计的迫击炮的基本资料向众人交待了一番,可是制作过程一点都没说,因为这种跨时代的产物会对大陆的科技产生影响,所以在这场战斗后他立刻会销毁所有迫击炮。当然,他是不会把这些想法说给外人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