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忧心忡忡的想道。
老天保佑,自己手下的军队,千万可不要又不守军纪的情况啊!否则的话,自己辛辛苦苦建立的军队。可就要没了!
还有人在心中祈祷。
而另外一些人却在心中冷笑:哼哼。不守军纪地人,岂止一个?所谓法不责众。你能把这些人都杀了?到时候闹出病变,我看你怎么收场!
正在这时候,张未阳派来求援的人也已经到了。得到陛下已经派出援军的消息,在马上遥遥向李俨行了一个礼,然后就转头离去。
军纪严明,雷厉风行。
从这样一个小小的细节就可以看出来李俨军队中的作风。
毕竟,弹压劫掠的士兵,还是很危险地。如果这个人怕死的话,借着求援的机会,完全可以躲在皇帝身边。然而这个士兵,几乎是主动的面向危险。这对于这个时代的那些勇于劫掠、怯于面对危险的骄兵来说,几乎是难以想象的。
这个时代的军队,无论是胡人军队还是汉人的军队,都只有在丰厚的战利品诱惑下,才能够爆发出作战地勇气来。因为他们是一群没有战斗信念地士兵。除了为自己,他们不知道应该为谁而战。所以,在这个年代,士兵的兵变、叛乱屡见不鲜。城头变化大王旗,对于这些士兵来说,只是换了个给自己饭吃地人,他们根本就没有多少忠诚。
而李俨的军队则大不一样。他们是为大唐、为大唐的千千万万子民而战的子弟兵。他们深深的知道,自己的肩上,肩负着大唐百姓赋予的使命。所以他们不会怯战,他们的战斗力,即不会因为丰富的战利品而爆发,也不会因为战利品的缺乏而消散。
什么艰苦的训练,先进的武器,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的这种信念。只要有这种信念,他们就是无敌的战士!
可惜节度使们看不到这一点,所以注定他们只能徒劳的追随着李俨军队变化的脚步,却永远无法超越李俨……
◎◎◎
天色渐渐夜了。
长安城中,曾经处处冒出的火光。也开始渐渐熄灭。或许是缺少继续燃烧地材料,或许是产生大火的源头被消灭。总之,长安城逐渐安静了下来。
李俨带着自己的军队,回到了阔别仅仅几个月,在意识上却仿佛好几年的大明宫中。
上一次在这里的时候,他是一个被田令孜控制的傀儡。而这一次回来,他却已经成了独揽大权的真正至尊。两种不同地感觉。带来的自然是这种恍如隔世地感慨。
广明二年五月二十八日,李俨重新回到了大唐、乃至世界的中枢:长安。
长安攻城战是一场历史上少有的战争。
科技。真正在这场战争中悄然露出它的强大力量。而李俨也通过战争证明了千年知识、眼光的积累是何等的强大。
这也是一场奇怪的战争。
攻城者用于对付自己人地时间和付出的损伤,远远高于用于对付敌人的。
这是一种无奈。
都是朝廷兵马,如果不是迫不得已,谁愿意对他们下手呢?
怪只怪,他们太笨,管不住自己的。他们的胆子太大,竟然不把皇帝颁布的军令放在眼里。
从开始肃清长安秩序到这一任务完成。有成千上万的节度军士兵因此而死。因为顽抗军令,当场被击毙的士兵多达五千人!而被抓获地士兵,也多达一万三千人!甚至长安的监狱都装不下了,最后不得不新建了一个军营把他们解除武装囚禁起来。
这些士兵中,很多都是王重荣的部下,也有少数拓跋思恭的部下。
虽然王重荣和拓跋思恭两军都同样没有在乎军纪,但损失却大相径庭。毕竟胡人军队的军纪虽然差,却也是相当识时务的。这和他们强者为尊地思想有关。当面对强者的时候。他们都懂得依附强者,顺从强者。这也是大草原上的生存法则。所以他们见势不对,就马上停止了自己的举动,这也让他们的损失大大减少。
可是节度使军就不一样了。他们桀傲不逊惯了。连自己的顶头上司节度使都是说杀就杀,天高皇帝远的那个皇帝就更不放在眼里了!面对宪兵和铁卫军,他们依仗着自己是藩镇兵马的身份。压根就不把他们放在眼里。自然带来的损失就大多了。
除此之外,宪兵殉职八十七人,重伤一百一十三人,轻伤不计其数。铁卫军殉职五十二人,重伤七十九人,轻伤不计其数。
这样的战损报告,让李俨十分痛心:就算他们是死在敌人手中也好啊!眼下却死在那些不听军令地自己人手上,真是不值啊!
让李俨同时也心中欣慰地是,白虎军团和朱雀军团虽然整编不久,但军纪却相当不错。只有不到十人违反军纪。不枉了他一番苦心。
那些被关起来的士兵是一个相当地不稳定因素。难保不会有人以为有机可乘,在那些士兵中煽风点火。引发兵变,不得不防。
所以李俨命令连夜建立二十个军营,将这些士兵打散了分开囚禁。同时加大看守这些士兵的力度——李俨抽调了自己五万人马来看守这些违反军纪的士兵。
对这些士兵的处理,李俨根本就没有什么“法不责众”的想法。只要证据确凿,证明那些士兵违反了军纪,那就一律军法从事。即使要屠杀上万人也在所不惜!
至于他是否会为此背上什么骂名,那就在所不计了。毕竟,老百姓的眼睛还是雪亮的,即是不雪亮,李俨控制的舆论,也会让他们变得雪亮。名声什么的,所变好就能变好,又何必计较那么多呢?
对这些士兵的处理,李俨的准备首先对他们进行甄别,分辨出其中真正有罪的和那些只是协从没有真正动手和那些无辜的遭了池鱼之殃的人,然后分别处理。
有罪的自然不用说,那就是一个杀之。而且还要当着全长安老百姓的面杀!要让老百姓知道,现在的这个皇帝,是圣明之君,是爱民如子的,是为他们的利益着想的!
协从者将会被送去进行相应的惩罚。当然,惩罚的同时也会洗脑。对他们灌输忠君爱国爱民的思想。
无辜者最后可以释放,不过也会被以“觉悟不高,不能主动制止其他人违犯军纪行为”的名义投进学习班学习军纪、洗脑。
总之,不管是协从也好,无辜也好,只要他们还够不上处决的级别,其原来所在的节度使军是别指望他们回去了!这也是一种削弱节度使军力的方法。而日后收编节度使军的时候,就可以让他们去自己的原节度使军中,依靠自己熟悉环境的优势,帮助整编的顺利完成。
那些打着“法不责众”主意的人,那些企图从中取利的人,那些指望利用被抓士兵怨气的人,注定要失望了。他们的主意,早就被李俨无形中消弭掉了。
对于长安城的老百姓来说,今天,是一个虽然有着种种矛盾,但大体上还算顺利的一天。
王师入城,自己终于不用再在贼寇的统治下生活了。官兵开始虽然有劫掠的情况,但是这种行为很快就被制止了。
秋毫无犯的陛下禁军,维护者长安的秩序。一时之间,如果忽略其中的某些不和谐音符的话,太平盛世仿佛再度降临了。
长安的安定,是长安百姓的大幸,却是黄巢贼寇的不幸。
他们在灞上眼巴巴的等着长安的混乱,开始的时候长安的确乱过一阵子,但是很快,混乱就终结了。
<!--PAGE 5-->
望着重新安定下来的长安,他们不由得遗憾的叹息着。
不过幸运的是,唐军或许忙于平定长安的混乱,根本就没有追击他们这些大逆不道的叛贼。不然的话,他们哪儿还有闲心在这里窥探长安的动静?早就逃之夭夭了。
然而这种情况必然不会太多的延续下去。随着长安城的安定,腾出手来的唐军必然会来追击他们。现在还不跑,到时候就跑不掉了!
“走吧!”
黄巢无奈的下达了撤离的命令,一行人如丧家之犬,匆匆逃离了灞桥,在夜色中越去越远。
繁华的长安,被他们无奈的丢在了身后……
<!--PAGE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