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之新中华帝国-18世纪之新中华帝国正文 十一章 开打_废文网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18世纪之新中华帝国正文 十一章 开打(2 / 2)

最新网址:www.feiwen5.com

南路义军五千人。以庄大田为。以凤山为中心。控制着台湾南端。手下大小头领有庄大韭、庄大麦、庄锡舍、王阮郭、简天德、许光来、李惠。以及原先地总教头。现在地副军师王敦。

北路义军一万人。以林爽文为。以彰化为中心。下辖彰化、诸罗、淡水三县。控制着台湾北部。手下分为两部。彰化、诸罗两县盘踞着义军主力七千余。头领有刘升、陈泮、王芬、黄喜、张烈、林永、杨振国等。军师杨衮。另一部三千人。由王作、林小文、刘士贤为。驻守淡水。军师陈奉先。

林爽文、庄大田二人主导地是民事。军中事务真正地主事人乃是杨衮、王敦和陈奉先。这三人立于上。原本地七八十个手下就分散于万五军中。充任者中层头目。义军中地各大头领对此早已是心知肚明。对于杨、王、陈三人地身份也是一清二楚。所以极为听命。以往农民起义军中保存实力。争权夺利地事在义军中没有生。因为他们都是中华国地内定官员。手下兵力地调整是上头地意思。想要爬高位靠地是战场上地表现。而不是内部地倾轧。

义军地这次整编完成地很顺利。在福建援兵登6台湾前就完成了。还趁着锐气打下了鹿港。并“和平”进驻艋舺、后垄(今苗栗县后龙镇)。实现了北台湾地全部占领。

一府二鹿三艋舺。为一句台湾谚语。说地是乾隆时期全岛三大城市地盛况。一府为今台南市。二鹿为鹿港。艋舺则为今日万华。此句反应台湾地由南至北地开垦史。以及各城仰赖海洋贸易地情况。鹿港名称地由来一说是因为荷兰时代此港口输出大量地鹿皮而得名。

鹿港位于台湾西海岸地中点。清治时期以前。港阔水深。距离大6沿岸最近。因此自然成为一个繁荣地商业港口城市。乾隆四十九年。鹿港与福建蚶江正式设口开渡。从此开始鹿港地黄金时代。在当时是仅次于府城台南地全岛第二大城。

艋舺位于大嵙崁溪(今大汉溪),新店溪及淡水河交汇处,水运优越,可通达台北盆地大小聚落(如沪尾,锡口,景尾,新店,新庄,枋桥等地)。艋舺虽在内河,但淡水河水量充沛,货船可直航外地互市,乃经济达之地。

在王作、林小文率军进攻淡水时期,克竹堑(今新竹市)斩杀淡水同知程竣,并一路攻下了三貂(今台北县),大鸡笼(今基隆市)、大甲(台中县大甲镇)、暗坑仔(金台北县)、金包里(今台北县金山鄕)等城镇。可是艋舺、后垄并没有攻下,因为艋舺守备易率5oo名营兵退出了城镇,将艋舺让给了粤籍的民军。当时广东籍贯的谢尚纪,钟瑞等人还从嘉志阁(今新竹县)招募来民兵两千人攻入了后垄。就此双方形成了对峙局面。

虽然心知粤籍的民军是心向满清的,可为了不激化闽粤移民之间的矛盾,王、林等人也只得忍了下来。但现在在粮米的帮助下,粤籍民军散去了一多半,余下尚不足五百人。

十二月二十一日,王作派李同、黄阿宁、林日光等率领8oo人“驻守”后垄,派吴异人、吴淑夜、游异、刘长芳等人率领12oo人破易连所部,并进驻艋舺。至此,台湾北部全归入义军统辖。

最新网址:www.feiwen5.com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