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代天师
張道陵
字漢輔,本名張陵,得道後稱張道陵,東漢配國封邑,冊贈“正一靖應真君”,理宗加封“三天扶教輔元**師,正一靖應顯佑真君”。WWw,QuanBen-XiaoShuo,cOM元成宗加封“正一沖玄神化靜應顯佑真君”。明崇禎皇帝加贈“**無窮高明上帝”。道教稱祖天師、泰玄上相、大聖降魔護道天尊。
第二代張衡
字靈真,道陵之長子。東漢永壽二年作制曰:“朕甚慕天師正一之教,其几是乎!今有司以嗣師位號為請,惟師嗣守道噐,遺榮冲引,尙安事名,然繼宗開緒,納俗安善之迹,不可不表也。特贈‘正一嗣師太清演教妙道真君’”。
第三代張魯
字公棋,嗣師之長子。少膺祖訓,以道術教人,從者益眾。漢獻帝初平年間羽化,葬鄴城東。弟衞,字公則,為昭儀將軍,棄官學道,白日冲舉。弟傀,字公仁,封為南郡太守,加駙馬都尉,棄官學道,白日冲舉。元成宗皇帝制曰:“為道之大,原出于天而成之在人,有漢天師之緒遠矣,匪其子孫善繼善成,不怠益大,孰濟登茲,是以代有異人,出禪治化,系師景行焯靈,昭于簡冊,妙於自拔,功成不居。經不云乎,‘上德不德是以有德’。贈‘正一系師太清昭化廣德真君’。”
第四代張盛
字元宗,系師第三子。漢末棄官自漢中還居龍虎山。《元史‧釋老志》云:“正一天師者,始自漢張道陵。其後四代曰盛,來居信之龍虎山。”初居南鄭,父命嗣教,克志精修。魏世祖封“奉車都尉、散騎侍郎、加都亭侯”,不受。攜印、劍、經籙自漢中還鄱陽入龍虎山,修治祖天師玄壇及丹灶故址,遂以其地為居,每年以三元日,盛獲贈“清微顯教弘德真君”。
第五代張昭成
字道融,盛長子。少學道不懈,能端坐一室,神游數百哩,虎豹逢之皆伏。年119歲而化,面色如生,即葬後,墓生靈芝百本。一日,忽見騎鶴空中,彩雲擁簇。後啟棺觀之,為觀屢存焉。元至正十三年,惠宗贈“清微廣教弘道真君”。
第六代張椒
字德馨,昭成之長子。得真人治鬼之法,以真人所授諸階祕籙傳度世人,且通曉儒書,晉安帝累徵不就。嘗游鄱陽湖,月夜有一老翁登舟謁曰:“聞師家以仙道立教,願拜師而無品階可進,今者不意仙蹤遠駐近津,獲挹光儀,乞示蘊奧,以啟昏愚。“天師遂告曰:“昔者得道之士,皆由規戒而入,然質心于戒,莫若質戒於心,則萬法皆空,一真常存。”翁聞之遂稱謝而去。俄頃,異光照耀,失翁所在,從者驚疑,椒笑曰:“此龍伯也,水族是掌,大道未聞,故來請耳。“居山時,多有神異之迹,年一百餘歲,尸解而去。元至正十三年贈“清微宏教玄妙真君”。
第七代張回
字仲昌,椒之子。初能言,即問道是何物,眾不能答,概然失笑而嘆。五歲欲傳經籙,父曰:“且讀儒書。”對曰:“祖書不讀,讀他書何為?十歲嗣教,能辟谷導引之道,日行數百里,後入青城山不知所終,元至正十三年贈“玉清輔教弘濟真君”。
第八代張迴
字彥超,仲昌之子。幼得道,丰姿俊美,德量天成。善裁鑒,日列真人諸階品籙於淨室中,嚴奉六時香火,終身不怠。治病驅邪,無不安愈。待人至誠,請禱者無貴賤之別,皆不吝,北魏太祖嘗召赴闕問道。年九十尸解而去。元至至十三年贈“玉清應化冲靜真君”。
第九代張符
字德信,彥超之子。端肅明達。凡經傳子史,過目成誦。好道,傳守真人之法,經籙尤顯於時,四方仰之。壽九十三歲,元至正十三年贈“玉清贊化崇妙真君”。
第十代張子祥
字麟伯,德信之子。博覽諸經,究探今古,曾從儒業,仕隋為洛陽尉。未己棄官襲教,與妻子回居龍虎山。服食精煉,能吐丹至掌中,光芒出戶,尋父咽之。嘗游河洛,登嵩山中鋒石室,樂其幽勝。時乎聞兵騎聲,有神來謁,自稱東嶽主者曰:“昔會聖師於青城,今四百餘載。自魏晉以來,亂離以久,生靈受害,罪孽牽纏無由解脫。有幸重遇聖師,願乞廣宣符籙,庻俾超化。“言迄辭去。天師還山,分遣弟子宣化四方,以積玄功。壽一百二十歲,元至正十三年贈“上清玄妙大虛真君”。
第十一代張通玄
字仲達,子祥之子。天性靜默,常獨坐一室,非時不出,雖左右人異常罕見。歲大疫,以標執水中,汲飲者皆愈。四方無不啣感。有持帛物來謝者,概謝之曰:“吾祖以濟人度世為本,安可受謝。“乞符者云集,授經籙者亦眾。年九十七歲而化。元至正十三年贈“上清玄應冲和真君”。
第十二代張恒
字德潤,仲達之子。好讀書,經史之典過目不忘。唐高宗曾遣史召至,問以治國安民之道,對曰:“能無為則天下至矣。”一日,自闕潛歸嘆曰:“吾幾落世網,今還我素矣。”恒善幻術,,嘗置瓮於室中,對妻子茹葷飲酒,夜發瓮,皆在瓮中,經日不壞。自言吾神仙之狡獪者。年九十八而化。元至正十三年贈“上清玄德太和真君”。
第十三代張光
第十四代張慈正
第十五代張高
第十六代張應韶
第十七代張頤
第十八代張世元
第十九代張修
第二十代張諶
第二十一代張秉一
第二十二代張善
第二十三代張季文
第二十四代張正隨
第二十五代張乾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