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资料集-道学文化 清源山_废文网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道学文化 清源山(2 / 2)

最新网址:www.feiwen5.com

少林寺位于清源山主景区左侧风山之麓。

据南宋开禧元年三丈,寺僧千人,陇田百怖,树林茂郁,掩映少林寺于山麓“。该书还记述泉州少林寺三兴三废的经过。历史上规模恢宏的泉州少寺,至今遗址、遗物乃在。

1992年10月,国际南少林武术研讨会在泉州召开,与会学者、中外武术界人士应邀参加了泉州少林寺复奠基仪式,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少林禅寺”题写寺匾。1994年6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复同意复建泉州少林寺,规划面积400

亩,寺庙用地200庙。复建工程包括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达摩祖师堂、伽兰祠、西堂、玄女堂、罗汉堂、十三堂、禅堂、观音殿、地藏殿、演武厅和泉州历代名人祠堂及其他配套设施。

少林寺“大雄宝殿”主体建筑及配套工程于1994年12月动工,1997年9月竣工。建成后的泉州少林寺,重现了泉州典型的佛教文史迹,又为清源山风景名胜区增添了新的人文景观。

“三世佛”石雕造像

我国现存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位于最东南的元代喇嘛教“三世佛”石雕造像,在清源山风景名胜区碧宵岩景区内。1985年10月公布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世佛”是十三世纪以来藏传佛教佛堂中所供奉的主要佛像。清源山碧宵岩“三世佛”为摩崖浮雕,作长方形石龛,高3米、宽6.5米。“三世佛”并排结跏坐在仰覆莲花座上,中尊为现在佛,作触地印之降魔相;左尊为过去佛,亦作触地印之降魔相,但左掌上托钵;右尊为未来佛,作施定印之禅定相,皆为土蕃式样。整座造像布局匀称,雕工精湛,造形优美。

“三世佛”造像左侧的元代造像记事石刻碑文中记载元代至正二十七年秋,福建、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般若贴穆尔公,分治东广道,出泉南,追忆先伯监郡公遗迹,慨然兴修,再新堂构。山川增辉,岩壑改观”。至20世纪60年代由于年久失修,殿堂塌毁于暴风雨中,石雕造像暴露于崖壁。1988年12月,市政府拨出专款兴建“三世纪”石雕造像的保护工程,在临崖坡地的原址兴建,于1991年8月竣工。一、二层为封闭式屋宇,三层为敞开式阁楼,平面成“品”字形布局,具有泉州古建筑这特色。从崖下仰望。

1997年11月,在泉州市召开的“清源山碧霄岩‘三世佛’石刻造像学术研讨”上,与会的国家文物局专家组、中央民族大学、龙门石窟研究所及泉州与会的专家学者在“关于泉州市清源山藏传佛教三世佛的文物景鉴定书”上一致认为:“清源山碧霄岩元代喇嘛教三世佛石雕造像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位于最东南的藏传佛教三世佛在元代活动有重要学术价值。可以作为一级物,建议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源天湖

为再现“泉山”的历史风韵,增添清源山风景名胜区水景资源景观,1993年市政府决定在主景区“山海大观”意境区内的清源山上第一泉--“虎乳泉”下方的“紫泽洞天”谷地建设清源蓄水工程--清源天湖。

“清源天胡”大坝坝顶海拔368米,为双曲石拱坝,坝高30米、坝顶长140米、宽2.8米、总库容11.5万立米、最大水面12000平方米。工程于1994年月10月动工,1996年6月建成蓄水。

为迎接1998年12月在泉州举行的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市政府拨出专款,完善湖区的旅游娱乐、休闲设施,其中环湖步游道、虎乳茶馆、垂钓台、观景台及配套设施于1998年11月竣工。

“清源天湖”既是蓄水工程,更是一个景观工程。大坝雄伟壮观,水面波光粼粼,湖畔山峰林木倒映湖中;蓝天白云,湖光山色,交相辉映游人在此品茗观景、垂钓休闲,自得其乐。

虎乳泉

“虎乳泉”位于“清源天湖”上方的岩坡上。据《寰宇记》云:“《汉书》朱买臣传谓东越王所保之泉山是也”、南宋初年闽人叶延圭《海录碎事》载:“泉山,泉州之主山也,山有孔泉故名。”清源山因名泉山,泉州就因泉山而得名。“虎乳泉”旁边有“孔泉”石刻。泉眼上下皆石,上石如壳、下石如砥,中坼有孔窍,泉从隙缝里流出,注入一方形石孔中。上有吕道人题刻“虎乳”和宋朱熹撰写的“源头活水”石刻。“虎乳泉”长年不涸,游人耳巾岩石,,可闻其岩下传出“咕咚”的阵阵响声。相传曾有乳水不足之母虎,每天带小虎到泉边啜饮,以水代乳,小虎竟壮健长大。虽是传说,但是“虎乳泉”甘甜似乳,澄澈清洌,以其泉泡茶,香气独特,沁人心脾。

九日山在清源山以西,泉州市的西北部,晋江下游北岸,距泉州市区约7公里,闽中人士向有重九登高习俗,每逢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大批诗人墨客来此登山欢聚,游山赏景,作赋吟诗,故山名“九日”。山有三峰,分别名东峰、西峰和北峰,因山顶平坦,又叫东台、西台和北台。东台上有唐宰相姜公辅隐居处姜相台和姜相墓,故亦称“姜相峰”。其形似麒麟,俗呼“麒麟山”。西台上有唐代高士秦系所居的“隐君亭”及基使用过的石砚等物,故亦称“高士峰”,峰顶有石佛一尊,并建有石佛亭,俗呼“石佛山”。北台上有八戒石等景观。三峰环抱中间的洼地名“白云坞”。坞中云雾弥漫,清泉潺湲,林木扶疏,花香鸟语,是九日山景色最幽丽处。山顶有“一跳石”,伫立石上可远观戴云山脉壮丽雄姿。山前晋江畅流,金溪逶迤,山光水色,绮丽迷人。

<!--PAGE 5-->

九日山历史悠久,古迹较丰,虽因年久,多有湮没,但留存下来的还不少,万以摩崖石刻最为著名,故有“山中无石不刻字”之名。现保存完好的共有七十五方,布满了西峰东坡和东峰南侧的崖壁,其中有不少唐、宋名家的墨宝,如唐高僧无等禅师“泉南佛国”的题刻,宋代朱熹、蔡襄、苏绅、陈洪进等名人的墨迹,成为一座天然巨大的“历代书法艺术陈列馆”。尤其是山南的祈风石刻群,记录了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港的海外交通资料,更为珍贵,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九日山西南的延福寺,建于西晋太康九年,是闽南著名古刹,也值得一游。

世界伊斯兰教的第三圣墓

坐落在清源山东南侧,泉州市东门外2公里的伊斯兰教圣墓,因位于灵山脚下,也叫灵山圣墓。墓内安葬着穆罕默德两位弟子的遗体,是世界伊斯兰教中最古老、保存最好的圣墓之一,与麦地那的穆罕默德圣墓、纳夫的阿里圣墓齐名,被称为“世界伊斯兰教的第三圣墓”

据史载,唐武德年间。其他几块都是汉文,记载历次重修圣墓的事迹。回廊右侧有一块“郑和行香碑”,是郑和第五次下西洋时,在此行香祷告而立的记事碑,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圣墓周围,林木葱郁,松柏苍翠,附近安葬着许多石棺,这是古代中外伊斯兰教待墓葬之地。历年前来祭扫膜拜者不绝。墓前右方有一巨石兀立,风吹之则晃动,人称“风动石”,石上刻有“碧玉毬”、“天然机妙”等字样,“玉球风动”成为泉州胜景之一。

灵山峰峦起伏,景色秀丽,灵山圣墓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成为中外旅游者瞩目的宗教游览胜地。(全本小说网 www.QuanBeN-XiaoShuo.com)

<!--PAGE 6-->

最新网址:www.feiwen5.com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