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资料集-丹经道决 行气_废文网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丹经道决 行气(1 / 1)

最新网址:www.feiwen5.com

行气亦称炼气、食气、服气。wWw.QUAbEn-XIAoShUo.CoM道教早期修炼方术之一。是指一种以呼吸吐纳为主,而往往辅以导引、按摩的养生内修方法。一般又分外息法和内息法两大类。其重点在以我之心,使我之气,养我之体,攻我之疾,从而延年益寿。的a2

道教十分重视气对人体的作用,《太平经》卷四十二说:`Gl91b5的JGP_KIai

“神者乘气而行,故人有气则有神,有神则有气,神去则气绝,气亡则神去。故无神亦死,无气亦死。”卷五十六至六十四认为:“元气,阳也,主生,自然而化,阴也,主养凡物。”⑴《云笈七签》卷五十六《元气论》认为:“人与物类皆禀一元之气而得生成,生成长养,最尊最贵者莫过人之气也。”⑵由此道教形成了一整套的行气法。这套行气法也是对古代方士行气的继承和发展。现存战国时的石刻文《行气玉佩铭》记载了古代方士的行气法,郭沫若用今天通用的文字译述为:“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顺则生,逆则死。”并指出:F1deaDD^ogK\5b`e

“这是古人所说的‘道引’,今人所说的气功。”⑶《庄子-刻意篇》:“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⑷可证战国时代,确实有这一派讲究气功的养生家。蒙文通先生在《晚周仙道分三派考》中认为:古之仙道,大别为三,即行气、药饵、宝精其中以王乔、赤松为代表的行气派“于古为最显”。⑸道教行气即承此派而来。Q^kW的aZ4BB_e95ehS

《太平经》卷四十二提到“食气”,认为:“夫人,天且使其和调气,必先食气;故上士将入道,先不食有形而食气,是且与元气合。”⑹此所谓调气、食气即早期道教的行气法。到晋代,道教对行气的论述愈益增多。《抱朴子内篇-至理》论行气的功用时说:“服药虽为长生之本,若能兼行气者,其益甚速,若不能得药,但行气而尽其理者,亦得数百岁。……善行气者,内以养身,外以却恶……。吴越有禁咒之法,甚有明验,多气耳。知之者可以入大疫之中,与病人同床而不染”。⑺《抱朴子内篇-释滞》也说:“欲求神仙,唯当得其至要,至要者在于宝精行气,服一大药便足”;“行气或可以治百病,或可以入瘟疫,或可以禁蛇虎,或可以止疮血,或可以居水中,或可以行水上,或可以辟饥渴,或可以延年命。”⑻《释滞》篇还讲了行气的具体方法、行气的时间以及注意事项。它说:行气的大要在于胎息。“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呼吸,如在胞胎之中,则道成矣。初学行气,鼻中引气而闭之,阴以心数至一百二十,乃以口微吐之,及引之,皆不欲令己耳闻其出入之声,常令入多出少,以鸿毛放于鼻口之上,吐气而鸿毛不动为候也。渐习转增其心数,久久可以至千”;“行气当以生气之时,勿以死气之时也。……一日一夜有十二时,其从半夜以至日中六时为生气,从日中至夜半六时为死气,死气之时,行气无益也”,“行气大要,不欲多食,及食生菜肥鲜之物,令人强气难闭。又禁恚怒,多恚怒则气乱”。⑼魏晋至隋唐,是道教行气术最盛行的时期,出了许多著名气功家,创造了许多行气法。仅《云笈七签》即用了七卷的篇幅收载宋以前诸家气法,加上《道藏》的其他气法书,数量甚多。现择数种略述于后,以见一斑:\K2K75SqFi`fVq_ZI

陶弘景六字诀。陶弘景《养性延命录-服气疗病》篇云:“凡行气,以鼻纳气,以口吐气,微而引之,名曰长息。R的0_HIFINplo^`P

纳气有一,吐气有六。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咽,皆出气也。凡人之息,一呼一吸,元有此数,欲为长息吐气之法时,寒可吹,温可呼,委曲治病。吹以去热,呼以去风,唏以去烦,呵以下气,嘘以散滞,呬以解极。凡人极者,则多嘘呬,道家行气,多不欲嘘呬”;“心脏病者,体有冷热,呼、吸二气出之。肺脏病者,胸膈胀满,嘘出之。脾脏病者,体上游风习习,身痒疼闷,唏气出之。肝脏病者,眼痛,忧愁不乐,呵气出之。……此即愈病长生要术也。”⑽这是道教以疗病为目的的行气法,且种类甚多。Wgl的p7Jg6ne[p54F

龟鳖行气法。《云笈七签》卷三十四载此法为:“以农复口鼻,不息,九通,正卧,微微鼻出气,愈塞不通,反两手据膝上,仰头,像鳖取气,致元气至丹田。……大拇指急捻鼻孔,不息,即气上行,致泥丸脑中,令……血脉气各流其根,闭巨阳之气,使阴不溢信明,皆利阴阳之道也。”⑾这是模仿动物的行气法。另外还有虾蟆行气法、雁行气法、龙行气法等。t3WJUZfNi1UT48U

伞! 烈磺Ф 傺剩 街 蟪桑 街 筇ハⅰ!雹艺馐怯氪嫠冀岷系男衅 ā 3Ler8\e,pR\T\pia

墨子闭气行气法。《云笈七签》卷五十九载:“长生之道,唯在行气。……行气名炼气,一名长息。其法:正偃卧,握固,漱口咽之,三日,行气,鼻但纳气,口但出气,……g^lPmkOS]kae1GHJ

初为之时入五息已一息可吐也,每口吐气欲止,辄一咽之,乃复鼻内气,……凡内气则气上升,吐气则气下流。”⒂道教行气法即今日之所谓气功,其内容十分丰富。实践证明,经初步整理后,推广于社会,确有治病健身的效果。今后进一步加以发掘整理,将对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作出贡献。]YJ,q002188。maJl

注释fNILbpQ78rVmKomJ

⑴⑹《太平经合校》第96、220页,90页,中华书局,1960年drlGge`0a8[B86p的

⑵⑽⑾⑿⒀⒁⒂《道藏》第22册383页,234页,242页,405页,406页,422页,411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sLFd^LJi^l8P_dDT

⑶《奴隶制时代》262~263页,人民出版社,1973年I8kgF0q。]Gg9[

⑷《庄子集释》第3册535页,中华书局,1982年,NNklo3DHInftV

⑸《古学甄微》336~337页,巴蜀书社,1987年IPO3no9noLOXeafa

⑺⑻⑼《抱朴子内篇校释》第114页,149页,149~150页,中华书局,1985年(全本小说网 www.QUAbEn-XIAoShUo.com)

最新网址:www.feiwen5.com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