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资料集-武术篇 武林奇人黄飞鸿身世大揭秘_废文网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武术篇 武林奇人黄飞鸿身世大揭秘(1 / 2)

最新网址:www.feiwen5.com

生前寂寂,死后却经由特殊的经济与文化管径放大到了世界性的舞台,从一个普通的岭南武师,到被世人熟知的文化符号,今天,重新折回故乡的黄飞鸿已经不再是100多年前那个在佛山街头卖艺的艺人,而是作为具有世界性声名的乡贤名流,跻身到了在当地意义殊同一般的文化与传统象征——佛山祖庙当中。wWw.QUaNbEn-xIAoShUO.CoM

被裹在了全新的经济、文化背景下的黄飞鸿的回归,更像一面镜子,当中映射出的,是岭南经济文化与世界经济文化交融过程中发生的碰撞,还有融合。

时间退回100多年前,无论是在佛山还是广州,黄飞鸿远没有今天的知名度,即使你在街头茶馆,寻常巷陌与其邂逅,也难于认定此人日后将声名远播。

然而年轮转到了今天,无论是在粤港澳、东南亚还是欧美,你都可以听到通过影视和文学作品为他散播出来的声名,在他的故乡,广东第三大市佛山城中心最为显赫的,代表着当地历史以及文化沉淀的祖庙里,也于两年多前专门为他落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纪念馆。据说落成当日,来了包括徐克在内一干以演绎他而知名的导演以及明星,此后还有一些来自海外的外国门人前来“寻宗拜祖”,每个人都大施“三跪九叩”之礼。

现在,每天早上和下午,还会有专人在纪念他的纪念馆里为游客进行武术以及醒狮表演,而这两样技艺,都是当年他的主要谋生手段之一。

这就是黄飞鸿,一个生前与死后声名大相径庭的人物,作为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因为特定的历史条件,并没有多大叙述空间的他却被有意无意地从岭南,经由香港辐射、并放大到了当代世界的经济与文化范畴中去。在经济异常发达,但又愈加强调文化识别的今天,被裹在了全新的经济、文化背景下的黄飞鸿又重新回到了家乡佛山,他不再是一个平凡的武师,而是一个被饰以了更多象征的偶像,仿佛一个从异邦到来的他者,对其进行重新的考量与解读,无疑更有兴味。

在暴雨时停时下的2003年6月下旬的最后几天,记者来到了佛山,追寻这个已经进入了纪念馆的人物的历史痕迹。

清末民初的佛山武林

陶城,丝织城,粤剧的源头活水,岭南中成药之都,南派武术的发扬光大之地,这样一些似乎毫不相干的称号背后,在历史上和今天都指向了同一个地方,这就是黄飞鸿的出生地,“肇迹于晋,得名于唐”的佛山。

这个距广州只有半个多小时车程的所在,自古以来就水网交错,交通便利,是广东西、北、东三地物流的聚散中心。早在唐宋年间,手工业、商业就已经非常发达,到了明清时代,更是三步一店铺,百步一码头,被时人排名“四大名镇”之首,位列“四大聚”中除京师之外的第二聚。佛山证明了经济与文化发展间紧密相连的互动性,历史上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也带动了这里民间文化、艺术的繁荣,价比黄金的石湾陶塑,能以假乱真的秋色工艺,不断革新改良的粤剧艺术,那些年代或形成或发展或定型或成名的文化成就,在千百年后的今天依然夺人眼目。

与许多地方不一样的是,佛山武术兴起的背景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然而因为地势平坦,没有天然险峻的屏障进行守卫,所以在民间为求自保,当地人很早就有习武强身以及自卫的习惯。在历史上,有一个例证可以窥见当时佛山人的尚武风气:1449年,黄萧养起兵围攻广州,同时分兵进攻佛山,一路势如破竹。当时佛山只是南海县辖下的乡级建制,当局并不派兵驻守,一切防备俱由地方负责。结果,乡绅梁广等22人只用一天时间,就组织起了乡勇,在“无甲兵之援,险塞之限”的情况下坚守半月,杀敌数千,直到黄萧养兵败。据史书记载,这当中不乏骁勇而又有谋略之人。

许多图谋反清复明的秘密组织开始在经济发达的佛山建立机构,像清初在石湾出现的“五顺堂”,就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最早出现的天地会由湖北流落到了佛山,开始在戏班中教授北派武功,其中包含有咏春的推手功夫。1853年,佛山粤剧伶人、天地会拳师李文茂更是扯起了反清复明的大旗起兵,并且一直打到广西建立起大成国。

富庶的经济也吸引了不少武林人士,到了黄飞鸿出生的清末年代,佛山的武术已进入了鼎盛的时期:蔡李佛创始人张炎1851年在佛山创办鸿胜馆,传下弟子先后到广州、香港设馆。首徒陈盛是三水人,继任时馆员逾万,为当时中国最大武馆,蔡李佛拳也成为当时广东最大的武术流派。加上清末传入佛山的咏春拳经由名师梁赞的发扬,门徒众多,佛山成了南派武术的中心。

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还有以陈启沅在西樵兴建的继昌隆缫丝厂为代表的近代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佛山当地家庭作坊式的手工业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大量的工人失业,加上因为河道年久失疏,水路交通优势渐渐式微,佛山也开始失去了区域商贸中心的位置,一些商业贸易也开始转到了交通更加便利的广州去。社会开始动荡不安,许多黑社会性质的组织不断涌现,不少武馆应运而生。而为了防身抗侮,许多城市贫民以及失业工人更是纷纷到武馆学习武艺。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了上个世纪20年代,并且在大革命前夕,佛山的学武风气达到了空前的繁荣。

一个普通的岭南武师

1856年农历七月初九,黄飞鸿出生在佛山,父亲黄麒英被称为清末武林“广东十虎”之一,武功虽然高强,家道却是非常困难。因此6岁开始跟从父亲习武的黄飞鸿,不得不在12岁起就随父亲在佛山、广州还有顺德一带四处卖武,同时还卖跌打药。据说,有一次他曾经以四象标龙棍,战胜了武师郑大雄左手钓鱼棍法,博得了“少年英雄”的名声。

所谓的江湖机缘的出现,是在13岁那一年,正在佛山豆豉巷卖武的黄飞鸿父子救助了铁桥三的高徒林福成,为表谢意,在近两年的时间里,林福成向黄飞鸿传授了“铁线拳”、“飞砣”等绝技。

16岁时,黄飞鸿开始移居广州,当时铜、铁行工人集资为他在西关第七甫水脚创设武馆,向工人们传授武艺,漂泊多年的卖武生涯才得以结束。两年后,开始有点名气的黄飞鸿还被“三栏行”中人聘为行中武术教练。

最新网址:www.feiwen5.com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