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资料集-武术篇 形意拳中的“三层功夫”_废文网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武术篇 形意拳中的“三层功夫”(1 / 2)

最新网址:www.feiwen5.com

。wWw.qUAnbEn-xIaosHuo.CoM 舱 怯纱硕 吹摹?br/>第一层功夫,谓之炼精化气,也就是小周天循环法,在形意拳中,谓之两仪;第二层功夫,谓之炼气化神,也就是大周天循环法,在形意拳中,叫做三体势;第三层功夫,谓之化神还虚,在形意拳中也就是有规但不必再专循于规,有意而不必再专着于意,进入了随心所欲、得心应手的‘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的高级阶段。

现将三层功夫的练法、要求、注意事项介绍如下。

炼精化气这步功夫在道家来讲,是分为六个步骤来进行锻炼的。

第一步谓之‘炼己‘。这是道家金丹术中最基本的功法,同时也是最根本的功法。炼己,就是要摆好姿势,放松身体各部位,排除杂念,使思想保持安静,让大脑皮层得以充分地静养和休息,这步功夫实际上就是锻炼在意识控制下的‘入静‘。因为这步功夫是道家必须首先求练的,所以说炼己是最基本的功夫。如果这步功夫不能真正做到排除杂念、全身放松、思想安静,而是心猿意马、浑身拘束、杂念纷飞,那么以后的各步功夫均难以求得,因此说炼己又是最根本的功夫。

第二步为‘调药‘。具体的要求就是一念归中,意守丹田,使呼吸调息入细、引短为长、易促为匀、易浅入深,为的是将口鼻吸入的天空大气,能够深深地归纳于下丹田之中,与人体中的水谷精气充分地混合,并发生化合作用,从而产生出真气来。所说的‘药‘,就是精、气,因为精、气是人体健康的重要物质基础,精气充则身强体健,精气通则可除治疾病,所以称之为药。

第三步是‘产药‘。通过上述两步功夫的持久锻炼之后,就会逐渐地在丹田中产生一种热的感觉。这种热感在开始时,总是若有若无,似有似无,而且是有热感时少,无热感时多。对于这种现象,学者不必着急,只要继续坚持正确的练功方法,随着练功的不断深入,热感也就会随之愈来愈明显,最后即会产生一种滚动和下行之感,这就是‘药‘产生的结果。

第四步是‘采药‘。就是说在真气产生、充盈的情况下,下丹田中一旦有了热感的时候,就要含气从脉,用意念的导引,将热感引入任脉,沿毛际下行直至**,当这股热感之气经**通过谷道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了迫使热感之气能够沿督上行,必要时就需要加强意念的导引和运用武火的方法,这在道家术语中谓之‘火逼金行‘。

呼吸之法,分为‘文火‘与‘武火‘两种。《大成捷要》中云:‘入手功夫,每当半夜子时以后,虚极静笃,天然醒觉,一阳来时,外肾兴起之时,元精吐露,外药发生之际,即当行调药之功,运动风吹火炼之玄机。夫风者呼吸之气,火者虚灵之神,文者无为之风火,武者有为之风火。盖无为之文风文火,用在调外药前后两头,而有为之武风武火,用在调外药元精正旺之时也。盖真气动时最易下流顺出,必用真意眸光,凝入命宫气穴之中,主照统摄,真气即下行,而化为元精,非呼吸之息,以风助火,以火销金,而元精必不能复化为元气,归宿坤炉本宫之中矣。然用呼吸之息,在丹田之中,一出一入,必须提起精神,目光窥定,一意不散,万缘皆空,鼓动巽风,扇开炉焰,使息息皈根,方合猛烹急炼之神功。……借呼吸之机,以为采取烹炼之旨也‘。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文火即是无为之风火,不可加强意念的作用,而是要在开始和最后这两头微微以意眸之,呼吸须持细、长、匀、慢,故称为文风文火,又叫沐浴。武火与文火相反,乃是有为之风火,也就是当外药归炉勃阳尽缩之时,须鼓动巽风,扇开炉焰,加强意念的作用,并采取吸、舐、撮、闭四字,即鼻中吸气以接先天,舌舐上腭以迎甘露,紧撮谷道内中上提,闭目上机回光返照。就好象是壶在炉上,加风添火,使水变为蒸气一般。但武火只是用于烹炼之时,烹炼之后,仍须以文火沐浴温养。

第五步谓之‘封炉‘。《大成捷要》中云:药既皈炉,须用真意封固四法,要使一念不生,一意不散,六欲不起,六尘不染,命根方能固矣。

第六步谓之‘炼药‘。就是呼吸并用,升则有心,降则有意,吸谓采取,呼为烹炼,使元精尽化为元气而由坤腹逆上于乾顶,再成甘露而降落口中,随觉随咽,送下重楼,复归宿于中宫。

以上六个步骤的练习过程连接起来,即为‘小周天‘的功法。这些功法,在形意拳的运用中,并不是原原本本地移用了上述道家练己、调药、产药、采药、封炉、炼药这六个步骤,而是结合了形意拳的特点,把道家的内功法巧妙地运用在基本桩法中的‘无极势‘、‘虚无含一气‘、‘太极势‘、‘两仪势‘之中的,其具体练法是:

无极势所谓无,就是没有的意思。极,是指极度、极点、顶点的意思。无极在形意中的内功桩法里,目的主要是求其入静的。

入静的功夫前面已经说过,它既是一项气功中的基本功法,同时也是气功中的一项根本功法。人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考虑问题还是处理事务,都要经过大脑的思考,思考的本身即属于‘识神‘用事,唯有在入静的状态下,才属于‘元神‘用事。识神,指的是人的意识思维的活动;元神,则具有对人体、尤其是大脑皮层的调节功能。所以,每当入静以后,才能使紧张活动的大脑皮层得到最佳状态的静养和调节,恢复自己的精神和体力,即使是静养三五分钟,也会使疲劳得以有效的消除。形意拳经中云:‘凡事有动必有静,动者静之效,静者动之源。舍动言静,其实也枯,离静言动,其实也枵。然静为动之源,而运动者,必先致力于静,如是则气内充,而力外溢也。形意者,以气行事,而不动姿势,实为入门之初步,健体清源之道也。‘说明了动与静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劳动中要想精力充沛,耐久不乏,就必须首先得到安静舒适的休息,休息对劳动而言,即谓之静,所以说不会休息也就不会劳动。

无极势的练法是:两足跟并齐,两足尖各向外分四十五度。头要正,项要直,不可左歪右斜、前低后仰,身体自然直立,胸微内含,两臂贴身体两侧自然下垂,不可挺胸拔腹,全身肌肉、关节、筋经等,都要极度地放松,不可有丝毫着力用劲之处,两眼微闭,牙齿轻扣,要排除一切思想杂念,要无思无虑、无形无像、无物无我、浑浑沌沌、空空洞洞、无所向意、毫无所求、一气浑沦,使大脑思维系统完全处于茫茫无知之中,‘茫若扁舟泛巨海,静似木鸡植中庭‘。而要达到思想上的安静,首先必须做到心静,心静下来了,才能使神安宁,神宁则心安,心安则自觉清静,清静则无感有物,无物则能使气行,气行则绝象,绝象则觉明,觉明则神气相通,万物才能归根,这就是无极桩法之妙用。

另外,在练习无极功中,也可以采用三元桩

虚无含一气虚无含一气,是在无极势真正练好之后所产生的真一之气。无中可以生有,当无极入静至顶点时,则会自然产生有极,这就是在任何事物发展到顶点以后,即要向它相反的方向发展的必然规律。所以在无极发展到顶点时,就会产生一线生机,这就是‘虚无含一气‘。

所谓‘虚无‘,就是说从无极刚刚开始生有极时所生的一点真一之气,就象云烟一般,若有若无,忽存忽消,虚虚似有,又似无有。初练功者,当偶尔在丹田中产生了一些微热感时,很快又会变成无有,这是从无到有的自然发展过程,不必急于求成,仍应安下心来继续练功。这时可以微微着意于丹田,既不要着意过重,因此需要略加意于下丹田,使所生之真一之气,不致散乱而逐渐归结于根。

太极势太,是过或很的意思,如太重,也可以说是过重或很重。极,是极度、顶点的意思。

通过上述无极和虚无含一气这段功夫的持久锻炼之后,气质逐步地改变,真气也随着培养起来了,而且随着练功时间的延长,功夫的不断深入,丹田中的真气,也就会由少而积多,由增生到充盈。精盈则气充,气充则精盈,这也就是‘精满化气,气满生精‘的医学道理。精不能离气,气不能离精,精气充盈,真气乃生,真气的充盈,才会在丹田有愈来愈明显的热感,直到丹田中似有浓云翻滚之时,即为太极功夫成也。

太极势的练法,是在无极势和虚无含一气的基础上,半面向左转,使左足在前,右足在后,左足踵对右足胫骨处,左足顺,右足尖外撇四十五度,两臂仍下垂,两手置于丹田处,掌心向下,手指相对,二目平视前方,并着意于丹田,呼吸仍须自然,且要细、长、匀、慢,吸气时要随意深纳于下丹田。

作为督脉来锻炼的。

两仪势是在太极势的基础上,用意念将下丹田中的热感之气,导引下行于毛际,并达于两便之间的**穴之后,再由任脉之端,接入督脉之始,上通三关,达中丹田土釜黄庭。

所以在形意拳中两仪势的动法,就是‘小周天‘的功法。小周天的气血循环,是一步十分重要的功夫,因而被形意拳老前辈认为是‘揽阴阳、夺造化、转乾坤、扭气机于后天之中,返先天之纯阳,退后天之纯阴,复本来之面目,归自己之真性命,而谓之性命双修‘的重要功法。

‘性命双修‘一语,原出于道经。心为性之源,肾为命之蒂,练心为修性,练肾为修命。心肾相交,水火既济,故谓之性命双修。

在祖国医学中认为:督脉能够总督一身之阳经,故称为‘阳脉之海‘;任脉能够总任一身之阴经,所以称为‘阴脉之海‘。

真气在任督二脉的循环过程中,一般地来讲,通三田容易,通三关较难。三田在任,三关在督。上丹田泥丸,位于眉心入内三寸,其穴在印堂,乃藏神之处,故言上丹田主炼神还虚之地,在道为炼天元大丹之所;中丹田土釜,位于心下脐上之正中,主炼气化神之处,在道为炼地元神丹之所;下丹田华池,位于脐后肾前之正中稍下一寸二分处,主炼精化气之所,在道为炼人元金丹之处。

督脉三关,系指尾闾关、夹脊关、玉枕关。尾闾位于尾巴骨端,‘其关通内肾之窍,上行乃是一条髓路,名曰:漕溪,又曰:黄河,此阳气上升之路‘时,最容易通过出虚恭而使真气底漏;第二关为夹脊关,又称辘轳关,位于两肘平行线与督脉垂直线的交点处,这一关也比较容易通过;第三关为玉枕关,比较难打通,因此一直被佛、道、拳三界誉为‘铁壁关‘。

打通玉枕关的具体辅助办法有三条:一是用意念将百会穴向上领起向上提起,这是帮助打通玉枕关最为有效的办法。无论采用哪种方法,或是三法并用,都必须紧撮谷道,正如拳经中所讲‘紧撮谷道内中提,明月辉辉头上飞‘是通督之要诀。

当任脉三田、督脉三关全部打通以后,就能在一念之中、呼吸之间引真气循环一周,这就说明小周天的功夫已开始练成了。‘打开二六连环锁‘之后,这只是完成了第一步功夫——炼精化气。

当小周天循环以后,口中的津液也必然会随之而增多,这时切不可随便将它吐掉,要随时将它咽下,并随着意念的导引,仿佛把它送入中丹田之中。这在道家术语中称之为‘玉液还丹‘,所以要十分珍惜口中所生的津液。

按现代科学来讲,将口中津液咽下,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作用:其一,可以起到润滑咽喉的作用,运动中不致感到口干舌燥;其二,口中的津液入胃以后,对于吃进胄里的食物,能够起到软化和分解的作用,有助于肠胃的消化;其三,有利于用意念将吸入之天空大气,导引深纳于下丹田之中。

两仪势的练法,是在太极势的基础上,两足跟向外扭动,足掌踏地,五趾抓地,两腿屈膝下蹲,右大腿与小腿之间约成一百二十度左右,两胯平均向内扣劲,腰部要有塌劲,两肩要有扣劲和沉劲,两手均向上提,置于胸前,右手在上,左手在下。

最新网址:www.feiwen5.com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