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资料集-武术篇 孙门八卦拳_废文网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武术篇 孙门八卦拳(2 / 2)

最新网址:www.feiwen5.com

肛要提尾椎内卷,勿翘臀,**与百会在一条垂线上。翘臀则有失中正,且腰腹无法放松,力无法上下传输而滞于腰。

肩要沉沉肩首先应松肩,切忌僵紧,肩僵则力至肩而止,无法达于梢节。勿使双肩上耸或左右歪斜,以使双臂之气能畅入躯干,亦可使发于丹田、根于足、聚于脊的内劲顺利通过两肩,畅达双掌。人多耸肩而不自觉,先耸肩至最高,然后松肩下落,再稍向下用力即沉肩。

肘要坠手臂微曲,肘尖朝下,与沉肩配合为发力和抻筋拔骨的重要一环,更有护肋之意。

胸要含过则窝胸,不及则挺胸,肩必有后拉之意,于发力有碍,且气不能沉于丹田。不挺不窝自然即可。尽量使胸腔松空而使气顺不滞,胸部放松并且以意念放松轻微向内缩,让感觉放松的胸部好像虚空无物一样,以使脊柱聚力,反之气行不顺,劲力难以聚集。

腰要拧腰脊伸直,后腰部向后挺直,使脊柱拉直,则督脉畅通,同时丹田因腰直而不受压,以利聚气。拧腰一为练腰,腰为肾府;二为八卦掌步走偏门,故斜身对敌;三是在整体的抻筋拔骨中由于拧腰的加入增大了幅度和强度,获得普通拳式达不到的锻炼效果。

胯要坐松腰收臀,**与百会在一条垂线上,身体重心自然下沉,即为坐胯。

膝要抱双膝有内夹意识,互相联系,行步时两膝相磨而过,有护裆之意,即抱膝掩裆。

臂要伸沉肩坠肘使腋下大筋拔长,肩关节在下沉基础上要有向手掌方向的位移,松、送。

腿要曲双腿保持一定的弯曲度,这样才能增长腿力和腰力。曲腿而行对膝盖有压力,故在练功前后应充分活动膝关节,不要贪功而使功架过低,伤及膝盖,欲速不达。

腕要塌但不能塌腕太过,是为折腕,掌与地面垂直即可。

指要乍手指要挺拔,自然乍开,勿僵勿懈。掌心要空,虎口撑开,食指上指,对应打来入虎口。此时配合含胸头顶、沉肩坠肘、塌腕拧腰,才算完成上肢的抻筋拔骨。

指对肘后手中指斜对前手肘下,相距一拳,增加双臂筋络对争,似灵蛇一样将身缠裹。

肘掩心后手肘窝斜对心窝,相距一拳左右。大臂与身体45度。过小则瘪,大则掀肘。

足要绷行桩时踝部不要松懈,后脚通过重心的转移拿起来,前伸时绷脚尖,使前脚掌先落地,而不是脚跟,才会形成“趟泥步”。

趾要抠足下有松紧,离地时趾伸,落地时先试探,后抓紧地面,落地生根。

步要趟后足似从泥中拔足,高不过踝,越过前足时因角度变化而成绷足前趟。

<!--PAGE 10-->

行要稳初习宜缓步而行,重心过渡缓慢而清晰,如履薄冰,配合抱膝掩裆、屈膝坐胯、步趟趾抠等前述诸要,使全身神经充分兴奋,达到八卦掌特有的锻炼效果。

臀要敛肛门上提勿翘臀,与直腰配合,同时两髋内夹,以利包裹住小腹丹田之聚气,勿使之从海底泻漏。

腰要塌松松柔柔地沉塌,不可用蛮力沉塌,是利用塌腰落胯的动作,将整个身体的重力松沉至脚底涌泉穴,让腰部上上的各个部位完全彻底放松。下塌腰又称为坐胯,坐胯是轻轻坐,不用力的坐,好像坐在椅子上,别人把椅子拿走,你却不会跌倒这么轻的坐。

背要拔以使脊柱从颈椎到尾椎伸拉成一条直线,一则气脉通畅,二则有利直腰含胸。

掌形

撑即手指要顶撑,有各指节间尽力拉开之意;虎口用力撑圆,拇指与食指撑成八字,其余各指间自然分开。虎口撑开,五指撑圆,食指略微上挑,就可劲贯指端。开始时会很累,坚持下去,就会感到手心发热。后手食指挺劲,中指、无名指、小指微曲有扣含之意;掌心向前,不可腆,也微含,虎口撑开。掌心要凹陷,有掌心含空之意,大指根节略向掌心扣,小指与无名指微向掌心裹,从大指尖到大指根、掌心、小指、小指尖成一圆弧。腕根向下塌,掌背尽力向小臂靠拢,保持掌面垂直于地面,但不可用僵力,而要用柔力。肘尖向下松坠,手臂力撑之时,肘尖永不伸直,始终保持一定的弯曲,以使手臂气脉保持通畅。手臂尽力向前伸展,以使肘尖内侧正对心窝,但此伸是在松坠的基础上,切勿用力伸直,而是用意拔筋之伸。另外,意想手臂下沿从指尖经指腹、掌根、肘尖至腋下的整个面都有向外鼓胀之势。立掌伸臂时拧臂,使两肘相合,以使所坠之肘尖正对地面,从而使劲力顺涌至掌。双臂要合肩合胸,具体到右肩合左肘、左肩合右肘、双肘合胸。合者,尽力靠拢也。于手臂而言,使手上沿从指尖经指背、腕、肘弯至肩整个面都有向内抱拢之意,意念将手臂缩回,与伸成一对矛盾力。

孙门八卦拳--顺逆和化

一、手足自然往前伸——顺

手足顺其自然往前伸,肩肘腕胯膝关节自然放松,使气血畅通。伸绝不是用力的击或打,左旋右转中,身体、手足不可有丝毫别劲之处,而要练出舒服、自然、顺的感觉。不是求绝对的快,而是要达到快慢有机的统一,以求练到内外三合、连环纵横的程度。自始至终不使拙力、笨劲,日久四梢就会随着意念的指挥而动。意境上要无限远,手扣至天门,形体上要肩肘腕指节节抻开,意念送出时让两臂之夺力出来。此时两臂筋脉必有一个往回拽的劲儿,不让膀子出去,要想返回先天之和谐,就得通过练功把筋脉一点一点地全松开。

<!--PAGE 11-->

二、气、力合—极力往回缩——逆

手足要出力,但力不但不外露,而且要极力往回缩。气势散漫便无含蓄,身形散乱便无形体。气、力极力回缩可使身体协调一致,从双肩**往回缩,使气、力合一缩到丹田,达到蓄神目的。注意调气灌于丹田,然手足的自然伸展,看似松散,神和内劲就是在这种似松似散中逐渐练出来的。还可帮助于定心气,心定则神凝,神凝则心安,心安则气升。久之则达到筋顺、骨速、劲连,气之循环不断。

三、气、力要保持中正——和

运动中的呼吸不是急促和猛然的,而是气似云行,出入绵绵,若存若无,在自然呼吸中养成匀、细、深、长的习惯,达到周身之气圆满无亏。日久气到用时可敛入脊骨,与力合到一处。拙力的存在会妨碍内力的产生,必须把拙力除净,内力才会逐渐产生,而气、力中正便是除净拙力的有效方法。必须掌握每一个动作用力的瞬间和不需要用力的分界,该用力的时候坚持缩力,保持力的不顶、不丢、不过。形体上体现舒适、自然,身形稳健。这个阶段就是内劲内涵阶段。但这时也最难坚持和最容易产生灰心丧气情绪,会感到周身无力,与人较技往往伸手便被击出。会认为把功夫练丢了,练功方法不对,以至产生不愿继续练下去的思想情绪。这时千万挺住,这是练功高层次的换劲阶段,必须坚持练下去。

四、后天之气、力归于丹田——化

人的气、力均属后天,是浊气、拙力,若使其转化为真气、内力,就是将后天之浊气、拙力合一缩到丹田,形成转化。运动中的伸缩应该配合呼吸来进行,发拙力与呼气的时候使气、力合一,一起极力往丹田里缩去。这个转化过程时间较长,习者一定坚持长久地练下去。不要怕练得浑身无力,更不必担心将多年的功夫练没了。不通过化的过程,真气就永远化不上身,内力永远练不出来。练功日久,对外来的侵袭,不但能用视觉来观察,而且能用身的触觉来体验,因为触觉能触到对方意念的真实性。不但与人较技时如此,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也会形成新的运动素质,形成新的条件反射。日久,身体气、力化之似觉有若无,每逢静中动时,身体移出而不知己之动,则不知有己,每与他人动手时,伸缩往来变化,闪展腾挪,如入无人之境,而身体气力自觉无动,这是不知自己之动而静,则不知有彼也。形成了掌无掌,意无意,形无形,象无象,无我无他的境界。

孙门八卦拳--走圈

转圈将基本功和最高层功夫统一成极简单、内涵又极丰富的练功方法,是八卦特有的劲力与身法相结合的方法。是在不断的盘旋绕转中,仍然能够身体放松,脑子精神安静舒适,然后再静中求动达到专一而不乱。能产生一种旋涡让习者能将其放大、混合、控制,自然能量透过自身与天地往来,这种拧转的作用根据练者心意产生螺旋能波,同时这种能也可带反过来带动其形气,在高级阶段,此旋涡可同时飞腾于天及沉降于地,并产生威力惊人的杀伤破坏效果。旋转是发挥力量最佳方法,不论坚如钢铁或柔弱如水,一经旋转,即产生无穷威力,钢铁旋转固然令人不敢逼近,空气旋转造成的旋风也威力无比,水旋转产生的漩涡则更加恐怖。身体就象流动似地旋圆圈,在挡避的同时反击。球状或弧状能承受更强的压力,也可通过螺旋积极的转换或偏转能量,要精通这种技巧,应用意而不是用力来完成。

<!--PAGE 12-->

转圈把“意、气、力”三方面有机地揉合在一起,在连贯圆活的肢体运动中达到外动内静,意气相随的境地,气沉而不浮,归于丹田,久久加功,精神与肢体都可获得最高的呼应。临敌格斗,一触即发,其产生的强大内劲猛不可挡,有如电力,顷刻之间,可置敌于寻丈之外。因虚浮之气己被练下去歇尽了心中火性,眼光即可渐渐明亮,心胸开朗,目透金光,眼可不瞬,此后只一动手,目即圆起,炯炯有神。

转圈是架式使然,如果架式没有拧转的动力而勉强走圈,是未得要领。当深入八卦高层后,会发觉不得不转,在于全身各部位的拧转,当八卦拳的架势出来之后,会带动出一个行动力来,形成了前进的势和拧转的势,实际上是劲在走。最初是身体产生势,后来是整个势在带动身体,单换掌要掌握那个势,身体要随势而走。八卦是求变的,要产生变,就要把自己的中心缩小,极端的拧转,要把中心缩的越小越好,中心越小,变动就越快,可变的范围就越大,气势一摆开,就好像一张网。转掌不是走的,而是身形逼出来的,所有的招式都兼带反弹力,身法步法全都是在别劲中进行,要将腰的柔韧性练习到象一条龙一样,几乎盘在树上。八卦的进退是藉身形架构的轻微改变而改变架式的势,比方塌腰向前,坐臀向后,加上拧转就是回旋,所以是身随势,步随身。不是用腿去迈,而是用整个身形催动腿走出。

走圈最好转树,正是通过以树为圆心的不断走转,才练就出腰如轴立的横劲。转树功法的根本目的是练腿和腰,腰如轴立不是孤立的,其基础还在腿,而且是运动着的腿,走起来要稳如坐轿,才能发挥腰部拧转的劲力,才能将这股螺旋劲上达掌臂,所以走是根本的根本。练走圈并不是一上来就要转树,先学会步法并标准化,然后走直趟并垂臂,等腿上有劲了稳定了自然了再走圈,这时先走大圈,脚微微内扣,慢慢的再收缩,等腿完全变稳,如坐轿了,然后才拧腰转树,走八式。

初走圈以稳顺入手,入手即求轻灵则会流于轻浮而根基不稳,气血上浮,从而犯三害之弊。稳就是定架子的要求,一步一趋找四德的要求,按照九要去逐个对照,再逐渐理解八能。顺就是首不犯三害,手足顺其自然而出,注意头顶塌腰、肩与胯之气力缩劲、脚之踏劲、脚后跟之扭劲、谷道之上提则初步可。抽胯为了上下相通相合,同时小腹微提而腹内尽量松空。移左步抽住左胯根,右步抽住右胯根。不仅虚步能进退,实步也要能起落进退。首先身架要合规矩。手与脚的劲力从腰而来,腰圆活力就发放出来了。若要腰活,就须塌腰坐胯。若要塌腰坐胯,就须沉肩坠肘、顺项溜臀。若溜臀,就须吸胯裹裆。若裹裆,就须曲膝。若曲膝,就须舒趾而重心达足。只有节节协调贯通,力才能通达四肢。腰要向下沉坐于胯。两腋裆胯周身处处呈现一圆球状,既圆活又有撑力。两肩、两肘、两肾、两胯要向内裹。两膝要相抱,两肩两胯要向内扣。四坠即肩要往腰上沉坠,腰要往胯上沉坠,胯要往膝上沉坠,膝要往足上沉坠。要求两足要平起平落,不揭蹄、不亮掌,有趟泥行走之意。裹裆、两足内侧胫骨要相磨。要求做到外三合为中心的圆。身要正,不要往里偏。身要轻灵,不要有起伏。迈步在胯动,要胯换胯,不要腿换腿。光是腿换腿,容易两腿叫劲,不能顺劲。足平出地面,但是不要推着地。转圈不是趟泥。胯以上姿势保持不变,步伐大小按个人小腿长短定,走转之时两脚基本与地面平行。腰要塌住,胯与大腿有夹角。下坐,气下沉。放胯时,利用身体的惯性,把胯扔出去就行。前脚和地面保持一定的高度,在走的过程中是松的,碰到东西才会紧。就靠惯性往前一送就行了,而不是迈出去的,是靠腰腿劲把它送出去的。不要光转身,要掉胯转胯。走时要把身子扭过来,向着圆心。腰以上部分扭,胯以下还保持向前的方向。一能拉抻各大肌肉群,二把身体绞起来,便于发出螺旋力。

<!--PAGE 13-->

转圈有快慢之分,快转锻炼身法、步法、眼法、久转之使脚底下有活儿,身法非常灵活。练的是腿脚身法。慢练也叫细练,功效是出内功,练的是内气,着重练气,逐步体**阳虚实的转换,应该越慢越不嫌慢,配合呼吸,应比打太极还慢,始终是用一只脚在支撑体重,找横劲,要用丹田领着走。所有动力都由脚底发动,因此每移一步,都是实脚,两腿单轻单重,身体又极度放松,加上落跨的旋转,两腿变成打气机,气的产生非常快。转圈核心是身转步走的拧旋度要达到要领要求,身步合一地拧旋到位。身架自转拧旋度要达到要求。走圈过程中不能休息中断,如换式也应如太极般一手接一手其势连绵不断,一气练下去,不可中断。断则散。每次练习的时候保证一百圈的运动量或者确保半小时,这样就比较容易有气沉丹田的充实感,而且全身的劲、气流动也会让人感到运动后的舒畅,双手会感到充满劲力,似乎手掌都变得厚实有力。

行步如趟泥,全身不滞不散,不迟不断,腰似车轴,气如行云。换式如高山流水,连绵不断;两脚要虚实分明,左右互移。抽身换形,翻若惊鸿;随机应变,奥妙无穷。初练时先走大圈,上身拧转不要过大,否则腰不活,硬往里拧,走转不稳,心火上升,内气不调,五脏受损。初练时走转要慢,由慢到快,可早练慢,晚练快,不可操之过急。要想功力增长快,慢练是最好的途径,在功力训练一定时间以后,还要同时练习身法,快练主要以步法配合身法,以身法找步法,以步法身法带动掌法变化。呼吸任其自然,气自然往下沉,意念上有松沉的意境,日久气沉涌泉,乃至地心。待丹田气足,催动全身,则走转日快一日,时快一时。初练时走的圈要大一些,会走大圈的人也会走小圈,一般以寻常人走路的步距12步一圈为宜。有功夫后,可以走大圈也可以走小圈。大圈练习力气,小圈练习功夫,初练圈要不大不小,方便找劲,入门后圈要小方便长劲,再练又要大,圈越大就越近似直线,同时这全身拧成一股绳的感觉似乎也越难找,功深入骨后,即便在日常生活中随便怎么走都有拧的感觉。

孙门八卦拳--飞九宫

用竿九根布之四正四根,四隅四根,当中一根。竿不拘粗细。初练地方要宽大,竿相离要远,大约或一丈之方形,或一丈有余,或两丈,不拘尺寸,练之已熟,渐渐而缩小,缩至两竿相离之远近,仅能容身穿行往来,形如流水,旋转自如,而不碍所立之竿。走练之时,舌顶上腭。会拳术者,按自己所会之法则运用可也。无论如何运动,左旋右转,两手身体不能动着所立之竿为要。此不只运动身体已也,而剑术之法,亦含藏于其中矣。竿之高矮总要比人略高。可以九个泥塾,或木塾,将竿插在内,可移动练。用时可分布九宫,不练时可收在一处。若地基方便,不动亦可;若实在无有竿之时,砖石分布九宫亦可;若无砖石,画九个小圈走之亦无不可。总是有竿练之为最妙,此法走练,起初按一二三四五六七**之路,反之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外四正四隅八根竿,比喻八卦。当中一根,又共比喻九个门。要练纯熟,无论何门,亦可以起点,要之归原,不能离开中门,即中五宫也。走练之意,九竿如同九人,如一人敌九,左右旋转,曲伸往来,飞跃变化,闪展腾挪,其中之法则,按着规矩;其中妙用,亦得要自己悟会耳。人以所善诸艺往来穿梭数月,步法由拙渐活。

<!--PAGE 14-->

盘根功旋转飞腾劲不断。定桩是在不动之式中养真气、固底盘、定格式,而行桩则是在进退变幻之中练内气、固底盘,是基本功的高级阶段。练之日久,在走架与技击中,虽进退迅速轻便而不失其沉着稳健,内气不散;着法变换敏捷而常能内劲吞吐自如,力贯四梢。具体练法是所走之圈直径仅为一米;步则是一摆一扣,脚根先着地,然后全脚掌着地;走双线,且身法较低。将气归于丹田,口虚含,舌抵上腭,以鼻中呼吸,细缓深长而均匀,全不用意,纯任自然,以神慑心,意静神安。行走时则步履与呼吸相随,无论快慢,一般地一息七步为宜,练之日久,或走或跑或与人较勇,皆可以保持中气平和而不喘息。

道本自然一气游,空空静静最难求,得来万法皆无用,身形应当似水流。

孙门八卦拳--足形

十趾用力抓地,但不是将脚趾卷屈而抓,而是抓而不屈,是为增加附着力而抓,而非抓拿之抓。抓地牢是指小腿、脚背、脚底、和脚指都完全放松不用力,而把重心完全落在涌泉穴上,以保持身体平衡脚部牢固,没有丝毫倾动。把脚指用力扣地,只会造成脚部僵硬,对维持身体的平衡以及步法的变动反而不利。脚向前迈步落地时要探落,以前脚掌先落地,点探落实后,胯部前送,使脚掌向前搓地落实。每一步皆如此,如地下有陷坑状,须探出踏实方能落脚。双脚迈进时须摩足擦踵,每一上步,都须使双脚之内弓及踝部内侧相摩擦,以保证双腿整而不散,并使双脚内缘都在圆弧之切线上。脚离地时要力勾,使脚离地后不向后翻蹄亮掌,以保证脚掌能平起平落。双膝内扣,使两膝始终保持内合之势,每一动步,须使两膝相擦而行。两胯向内扣合,亦即两大腿向内扣合,使两腿有内夹之势,从而使劲整而不散,合而不乱。保持双膝始终处于弯屈状态,初练时可微屈,随着功夫日深而蹲之亦低。

八卦掌内气运行要明九节,透四梢。九节:臂之三节为腕、肘、膝,腿之三节为胯、膝、足,体之三节为头、躯、腿。具体到练和用则要求头顶项竖、腰如立轴、屈膝随胯。所谓气通分三节,是在意念上对三节之处要着意,比如松肩气到肘,松肘气到手。

孙门八卦拳--单换掌

八卦奥密在转掌,一式通,百式通,千变万化在心中。不必将八掌练全,只将单换掌习熟,则变换之理油然而生。只在单换掌或转掌上下功夫足矣,开始时一定要把要求吃透,每一个字都要琢磨,有一处做不到就白练了,且气易上浮,应平心静气,放慢速度一招一式的练。八卦是慢功,走三五年的单换掌,而且从头到脚、从里到外的要求都要做到,自然会有内劲产生,身体会有整劲的感觉,再练其它套路会很容易。单换掌形简意深,实战性强,八卦功夫尽在其中。基本功在单换掌中,其它七掌多是变化而已,只要步法、单换掌对,八卦掌就已经掌握了一半以上,以后多练增加功力,否则掌握的掌法再多,可能也只是空有其形,所以要多练走转和单换掌。八卦全部变法都以单、双换掌为本。各派不同的单换掌本质东西对了,外形很随意,所以单换掌的用法就很多。单双顺为基本掌法,式子简单,但身法难练,练好单双顺就得到八卦真谛。

<!--PAGE 15-->

单换掌从动作外形看,两掌掌心一向里一向外,两脚一摆一扣,从外表看它是一个面对圆心、左臂屈肘外旋向右则掩肘,于头右侧上方,右掌于左肘外侧下方,两手指向上,两脚对弧线的推掌动作;要求周身上下完整不懈,头顶气沉、沉肩坠肘、两臂圆撑、空胸拔背、肩肘松垂、收臀裹胯、两膝相抱、脚趾扣地,无一处不在顶劲,无一处不在用力。一掌前伸,一掌护后下方,沉肩坠肘、含胸拔背、裹胯合膝、虎口圆撑、五指微扣,双手感觉是在抓抱篮球一般,劲力达到五指,既是外顶内按。通过“舌抵齿扣、提肛溜臀,气沉丹田”的心法,结合里直外扣、平起平落的趟泥步,加上合膝、拧腰、裹胯的方法练习。只要架正、气通、意合就可以加强掌力和产生螺旋力,积累在走转换式之中逐渐打通全身筋脉,平衡阴阳,也具备了击技的基础。换势的时候是穿掌,腰转掌穿,易做成类云手的开掌而不是穿。

初习单换掌,掌对前方;继续努力,掌对圆心;继续苦练,掌过圆心,胸对圆心,此时虽有了一定功夫,但身架仍没有拧旋到位,没有越过这一层面,功夫不能产生根本性突破。在此基础上,至胸腰过圆心、头扭向里圈肩的肩窝处,下额放在肩井穴,后掌的掌指在前掌的肘尖下,后掌的肘尖下对肚脐,前掌下对后脚跟,也就是前掌的掌根与后脚的脚根在一条垂直线上。这样才是身架拧旋到位。如此身架,走转自如,似行云流水,运掌转换,突变洒脱,说明四肢、腰胯及周身骨节已解开贯通,力自然达四梢,周身劲力必饱满无疑。遵照下顺上逆中圆的身架而练至浑身拧成一股绳,从而所获得的整劲,也叫浑元劲、螺旋劲。

走八卦单换掌可用劈拳的架子,一手前扑一手后兜,将这个架子维持住,两手不要再动。在圈子上的内脚直走,外脚内拐,这样就走成了圆圈。劈拳一手前扑一手后兜时,隐含着向左右的撑起之力,既然走了圈,就要将这隐含的劲撑圆了。走八卦练的是浑身的完整,手势不动,要以身动手。内脚直走,身子前进,架子就有了向前扑的劲,外脚内拐,身子侧转,手臂就有了向外撸的劲。一扑一撸地走圈,劲力就鼓荡上了。练单换掌看似两手不动,其实劲力在不断地翻腾,一比武就有了招。走圈就是蹬身子,鸡翘脚般随时能独立,但不能露了形,要看似脚不离地的走。

前掌虚实牛舌样,转掌时一手在前,松肩、坠肘、舒指、坐腕,五指上竖回裹,虎口撑圆,掌根向前顶,其外形酷似耕牛口中伸出上舔的舌头,虚是五指,实是掌根,其劲力也和牛舌一样,舌根处是硬的,舌体是柔软的。另一只手藏于前肘下,随时出击,后手变前手,出手不见手,暗藏杀机,使敌难防。左手推右手拉时用单换掌就能换成右手推左手拉。

<!--PAGE 16-->

单换掌里面包含了八卦掌的主要的劲法,如双手争劲,身体拧劲,双肘和双腿的裹,掌根的翻塌等等。单换掌势包含了八卦之劲,拳架工整,劲技完整,内含推、托、带、领、搬、扣、劈、进八法。知开合、了收放、明吞吐、晓翻转,八卦真理了悟大半,与顺势掌同参事半功倍。对于八卦掌之十六字劲法都会有所体会,八卦走转身形之基础;阴阳、虚实、刚柔、动静之变化;包含了八卦掌的基本打法。练好后八卦掌的基本要求及劲法可以说基本掌握。虽然其它七掌各有特点,但是总的原则、劲法是不会改变的,单换掌不能作为一个套路训练,手、眼、身、法、步;精、气、意、力、神缺一不可。再训练时注重伸缩、周身鼓荡,丹田挤压、身体开合,转换时要求拧、缠、包、裹等方面。

单换掌的用法,应加上暗腿的要求,起步摆,跟步扣,摆到位置,扣到地方,方能打的脆;以斜取正是八卦掌的特长,马上能形成以两手对一手,两脚对一脚的优势局面。应注意暗腿的使用,不要让对方起腿膝。单换掌不在乎是否真的力大或快,只要让你的对手觉得你快和力大就行,也许你并不快和力大,这才是真正修炼出来的力大和快,其中大部分来自于巧。第一个接手主要是分内门及外门,如我右手接对方右手为内门接手法,反之我右手接对方左手为外门接手法,无论内门及外门接手,目标都是穿开正面,在左右两门击打,步法会在穿掌时自动走位,一接一穿一打是手法打人,或一接一穿拔对方根是鑚翻劲打人,又或一接而拔对方根是胯步打人。第二手可穿可上架可栏亦可捋。第三手打上打下可用拳用掌。

傅式八卦最大区别是换掌不同,左式转圈换掌时,扣左足摆右足,右转身换掌。别派是扣右足摆左足,然后程派是撑左掌,下接一个叶底藏花,换掌。尹派是仆步下插掌,下接一个弓步撩掌,虚步穿掌,换掌。二是走转拧翻,傅式讲究磨转脐不转,要求换式三步、五步拧转,这样就便于背后击敌。(全本小说网 www.QuanBen-XiaoShuo.com)

<!--PAGE 17-->

最新网址:www.feiwen5.com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