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式太极拳简介
武式太极拳为我国传统太极拳五大流派之一,其理法原理丰富完整又邃密细腻,“以求太极为主,走内劲,以意行气,练精、气、神三者合一”。WWw.QUaNbEn-xIAoShUO.CoM其技艺特点是“因敌变化、借力打人”,用意气的变换来支配外形的运动,强调走内劲而不露外形,达到人为我制,而我不为人制的神奇境界。
武派太极拳是武禹襄先生在陈式太极拳、赵堡太极拳的基础上,根据练功方面的感悟而创编的差式小巧紧凑,集强身、防身、修身为一体,适合文人修炼的太极拳,后人称之为武式太极拳。武禹襄先生在对这套拳法身体力行的实践中,形成了简炼精要、无一浮词的经典之作——武式太极拳论。
武式太极拳,人称干枝老梅、朴实无华。手高不过眉,远不出足,双手各管半个身子,互不逾越,讲究内外三合,进退须有折叠,内潜之气支配外形,行云走架,双足如在大地上写书法,一笔一划严守格律,与人交手,不重招数,注重接劲打劲。
陈固安、吴文翰即出自邢台国术研究社的优秀武式太极拳代表人。
武式太极武禹襄
武禹襄自河南温县陈家沟学艺返乡,禹襄兄弟爱其术而从学陈氏老架太极拳,得其大概。1852年禹襄亲赴河南,从温县赵堡镇陈青萍学习陈氏新架太极拳二路月余,得其精妙,并从长兄武澄清处得王宗岳《太极拳谱》,读后大悟。在钻研太极拳陈氏新老架式的基础上,结合《太极拳谱》之精华,通过自身练拳体会,融汇贯通,创出姿势紧凑,动作舒缓,身法端正,步法轻灵并要求内气潜转,以气成式的太极练法。此式既不同于陈使老架和新架,也不同于杨氏大架和小架,自成一派,后人称之为“武氏太极拳”。
武氏研究太极拳,创试验之法,每招致乡勇以自验其技,并反复笔录修订,故拳式中式势可用,无一空架。
武氏一身虽然研究太极拳术最为精深,但终以教读自任,故此拳传人甚少,只传其甥李经纶技艺最精。
武氏论著较多,先著后有《十三式行功要解》,《太极拳解》,《太极拳论要解》,《十三式说略》,《四字秘诀》,《打手撒放》,《身法八要》等,武氏著作皆根据其本身体验而写成,所以已故著名武术家顾留馨先生称武氏著作为“简练精要,无一浮词”。
武派太极拳之起、承、开、合
清末民初之际,在河北永年县城内教太极拳的,是武派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的再传弟子郝为真,在南关教太极拳的是杨派太极拳创始人杨禄禅的长孙杨兆林,二人所教拳势不同,要求也不尽相同。当地人们为了区别二人所教之拳,称郝为真所教是“郝架”,杨兆林所教是“杨架”。郝为真自称所教是“李架”,就突出了“开合”二字。
“郝架”、“杨架”称谓的出现,是太极拳流派衍生的肇始。“郝架”后来虽多称谓“武派太极拳”,但人们仍习惯称“开合太极拳”,是指其拳理拳势要求而言。其演变经历大致是:
武派太极拳在拳法理论上,多尊崇清初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并通过实践予以深化升华。《太极拳论》讲阴阳之道是“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动为八卦。静为一气。从太极拳体用上说,“动之则分”是开,是变化,是拳势运作;“静之则合”是归纳,是气势凝聚。因此,武禹襄形容走架打手要“静如山岳,动若江河”。同时,他还使抽象的阴阳开合具体化,便于练习者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他在《十三势说略》中说:“每一动惟手先著力,随即松开,不外起、承、转、合,始而意动.既而劲动,转接要一线串成”。起承转合为科举时代士子赋诗和作八股文的要求,是昔日儒生们常用的术语。武禹襄首次将它引用于太极拳走架打手之中,使走架打手有了法理依据,是对太极拳弘扬发展的一大贡献。
后来武禹襄总结的打手《四字秘诀》”,符合周身一家之理。
郝为真是李亦畲的衣钵传人,武禹襄、李亦畲所著拳论言简而意赅,所创拳势外简而内涵丰富,人多不知其底蕴,独为真能穷其窍要。其走架打手以虚灵为体.因循为用。其功在动以习静,而静不挠于动,动静兼施.不偏一方。其法始于守中,凝聚一气,终于行气,归于凝神至虚,故造诣精纯,独领**,为李亦畲门下第一人,以故桃李满门,武派太极拳遂普及于世.衍为一派。
郝为真教拳时,综合王宗岳、武禹襄、李亦畲三家所著拳论的内涵衍变,结合时代需求,遂以起、承、开、合作为走架打手的指导方针。郝月如解释说:“走架每一势分四字,即起承开合是也”。又说:“开是大。非顶撞也;缩是小,非躲闪也”,指明“开”要舒展,肌肉筋骨关节要放松.以利气血通畅,手眼身腰步协调合一,一动皆动,势如张弓.内气周旋,外应百变。“合”要紧凑,精神内固,双掌各护半边身躯,护中用中,步法稳健,腿法快捷,发如放箭,一吐即收。开中有合,合中有开,舒展不离紧凑,紧凑胤育舒展,重心稳定,八面支撑。因此,走架时,要以起、承、开、合为指引。“起”要神聚,心静气敛,心不静则不专.气不敛便无含蓄,势易散乱。“承”是承上启下,要衔接自然,一气贯串。“开”要灵敏,富于变化,不抢不坠,气势饱满。“合”要圆融,手眼身心步和谐自然,每一势的起承开合既要清楚,更须连贯,意动势随,真气聚于腰,“命意源头在腰隙”,灵活似飞鹞,步活、身活、招势活,在圆融中求启机,求变化。
走架每势能做到起、承、开、合,才能饱满无缺,富于变化,而不留于浮滑潦草。在此基础上,进而做到眼有神,身有谱,脚有根,空松圆和,外柔内刚,不散不懈,不僵不滞,内外相合,周身一家,一动一静,皆有神情,外在的形态和内在的意气神和谐统一,掌握好心静、意专、气畅、神敛、形顺这“走架五要”,始可越练越精,步入武派太极之门。
孔子曾说:“君子和而不同”,武禹襄、李亦畲、郝为真三代人在拳理拳法上既有继承,也有发展.是符合孔子这一深邃哲理的。没有扎实的继承,伺来发展。没有创新发展,势必僵化,谈何继承!认真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辩证关系,是学术流派能否健康发展,永葆新鲜朝气的关键。
武派太极拳身法
太极拳是一整体运动,要求“一动无有不动,二静无有不静”。意欲通过整体运动,达到能够整体发力之目的。基于这一根本要求,武派太极拳的创始人武禹襄先生就特别重视习拳的质量,基础砸得磁实,才能有好的拳术质量。俗语云:“树从根脚起,水自源处流。”武禹襄借鉴了李呈芬《射经》中有关身法要点,提出了《身法八要》:提顶、吊裆、涵胸、拔背、松肩、沉肘、裹裆、护肫;到了第四世郝月如先生又增加了腾挪、闪战、尾闾正中、气沉丹田、分清虚实,成为十三条。
(一)提顶
头有提携全身之势,头顶百会穴与档部**穴应上下一线贯串,走架打手时,将头颈骨竖起,头顶百会处若有一线上提,则可领起整个身体如悬空中,神态自然,脊骨拉长,伸缩自如,周身骨节得以节节贯串,圆活灵通。能提顶,头不求直而自直,目不求正而自正。头直目正,顶悬身拔,左右旋转,轻灵如意。头为诸阳之会,精髓之海,任督二脉交会之所,统领一身之气。提顶有益于气血运行,气血通泰流畅,才会有‘满身轻利‘之感,始能聚精会神,专心一致,做到形如搏兔之鹘,神似捕鼠之猫,灵敏莫测,变化无穷。
吊裆
吊裆系与提顶相对而言,头顶百会穴与裆部**穴如有一线串,提顶可携起全身,裆部首先给予配合,犹如井中打水,上面提起绳子,下面水桶即被吊起。要求胯根松开,臀部自然顺溜,既不前挺,也不后突,裆部松垂,腰肌宽舒,尤如悬吊一般。如此动静做势,轻灵而不漂浮,沉稳而不重滞。全身产生一种虚实交相运用的弹性,发放时才能做到力整。能提顶吊裆,就易做到“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三)涵胸
胸区要松空含蓄,既不前挺,也不后缩两肩微向前合,锁骨胸骨和胸肋肌肉松沉下降,有助于气沉丹田。郝月如先生说:“能涵胸,才能以心行气。”如不能涵胸,气易上涌,影响呼吸通畅,精神紧张,故要涵胸。但涵胸不是凹胸,习者应肖弄清二者之不同。
拔背
简言之,拔背就是将脊骨自然竖起?,在于改造人体脊柱后天形成之弯曲,以求人体后天缺乏运动部位有所动作。前能涵胸,后能拔背,周身动作才能协调一致,发放时脊柱才能如弓一样产生弹力,才能“力由脊发”。
松肩
肩关节要放松舒展,既不要“耸肩”,端起肩头,也不可肩关节向里过于收紧,使肩头僵滞。肩松则臂活,力才能达于梢节。与人相触,接触点要沉,肩肘关节要松,才能控制对方,才能含蓄有力,如棉裹铁。松肩之同时,腋下要空,且忌上臂贴身。“腋半虚,臂半圆”,两臂才有弹性,既不会被人压扁,力量又能出得去。
沉肘
肘关节常有下沉坠落之意,不可上扬高抬。肘沉则臂缩,肩才能松;肘舒则臂长,力始达于指尖;肘裹则气聚,身势趋于缜密,保持身架端正;肘回要撑,撑则劲整,多用于以肘击人。
松肩、沉肘,二者关系十分密切。肘不松垂,肩头必然耸起;肩不能松,肘端也易随之上抬。气血就会阻塞了肩、肘关节部位,影响劲力畅通于掌根及指端。肩、肘关节僵滞,走架固然难以轻灵圆活,与人推手更易为人所制。
松肩、沉肘做得好,有益于涵胸、拔背之顺利完成;松肩、沉肘做不好,涵胸、,拔背也会受到影响。
武式太极拳论释疑
一、“身备五功”解
武式太极拳没有身备五弓是其他拳种的练法,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定要辨清。
二、释“四两拔千斤”
本应是“牵动四两拨千斤”。四两、千斤都是指的彼。意指打手时要集中内劲打击对方劲根,从而达到牵动彼全局的战略意图。
三、释“立如秤准”“活似车轮”
“秤”乃棋盘也,“立”乃广义指行止坐卧,引申为行功走架及打手时要符合身法要求,由心知达到身知,就能做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刚柔相济,应敌变化示神奇。
四、释“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武式太极拳功夫达到一定程度后,发人时除和彼接触点接劲不动外,运化全在胸中腰间,发人全在腰腿。
五、释“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
武式太极拳在内不在外。意指蓄劲时,内劲由手至膊膀脊柱返回腰间,就如人搭箭拉弓一般。“发劲如放箭”一句,是指发人时,内劲起于脚跟,注于腰间,形于手指,要有犀利感。运劲如百炼钢。总之,这句话是形容内劲蓄发的。
六、释“人刚我柔谓走,我顺入背谓之粘”
人刚我柔的同时要我顺人背,这样就做到刚柔相济,粘即是走,走即是粘。人刚我柔不在外而在内,不在上而在下。
七、释“舍己从人”
1.意指对方来势,让你怎么还击,你就怎么还击。
2.就是内劲要随着彼的“曲”就彼的“伸”。
八、释“每一动,唯手先着力,随即松开”
每一交手,唯接彼来劲之处要有力和彼劲接定,然后内劲回注腰间,但外形不变。
九、释“着熟”
“着”指按身法的要求练习,这里指经过长时间的练习后,熟练地掌握武式太极拳论要求的练功身法。这个他人太要以强身为主。
十、释“懂劲”
何为“懂劲”。指在走架和打手对劲,劲由内换到身知了,做到五字诀所说的“神聚”了。粘即是走,走即是粘,刚柔相济方为懂劲。此时自然做到了全在胸中腰间运化,力从人借,不在外面,气由脊发,懂得了内开合。这个阶段主要以防身为主。
十一、释“神明”
由懂劲后,功练一日,技精一日,做到了“意气君来骨肉臣”,逐步由拳理、拳法悟出做人的哲理,对事物、自然界都有了科学的思维。无俗则刚,修养达到相当高的阶段,人的品味得到进一步升华,这个阶段主要以修身为主。
十二、释五字诀中的“一身之劲,练成一家”
指经过严格地按身法的要求,长时间地默识揣摸练习,举手就做到,目有所视,意有所指,力有所达。就是外形和精气神、意目力,做到了完整的统一,也就是周身一家脚手随了。
十三、释“双重”
不能运化者,虚实不分,分开、粘走不能相济,为“双重”。“双重”是练功中的一个过程,通过长时间逐步的正确身法的习练,去掉了不正确的,正确的上了身,“双重”就会改掉,同时这也是一个实践的过程。
十四、释“太极”和“太极拳”
“太极”两字出自《周易》。太极拳系中华武术的一个拳种,因太极拳的拳理、功法及表现形式我区别于其他拳术,且又经过历代武术先哲们的精心锤炼,符合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故后人称之为太极拳。太极和太极拳是两种学问,学太极拳者要分清。击技是传统太极拳术的灵魂,要以武术的规律来思考它,要按太极拳的功理、功法来专心致志地修炼,否则,只能枉费工夫。
十五、释五字诀中的“呼吸”
武式太极拳中的呼吸,是“开合”的代名词,指“内劲”在体内的升降。而不是指人的肺部呼吸。太极拳系自然之道,肺部呼吸要求自然。
十六、释“腾挪闪战”
腾:为开、为发。
挪:为合、为蓄。
闪:接定彼劲,使之劲头落空。
战:发内劲时,运劲如百炼钢,要有摧枯拉朽之势。
十七、释“粘黏连随”
指经过长期的按身法的要求练功,知己和知人功夫都达到了舍己从人、不丢不顶、无过不及的阶段。
粘:我顺人背谓之粘。
<!--PAGE 5-->
黏:劲断意不断谓之黏。
连:不顶谓之连。
随:不丢谓之随。
十八、释“起承转合”
起:即一搭手接对方皮肉之形。
承:接定彼骨之劲,即物将掀起。
转:内劲由脚跟注于腰间,施于两膊,形于手指。开也,发也。
合:内劲由原劲路回注于腰间,蓄也,拿也,拨也。
十九、释“引进落空合即出”的“合”
武秋瀛云:“合即拨也。”
指按照走架打手行功要言的要求,自己守住规矩反复锤炼,明师点传,达到神不外散、神气鼓荡,周身无有缺陷,周身一家才能得机得势,舍己从人,才能达到了引进落空的功夫。
武式太极拳之体用歌诀
第一阶段,练好桩功、打好基础
常用的有:
无极桩:类似拳架中的预备式,要求两足平分与肩同宽,两膝微曲,两臂弯曲,轻轻向胸前平举,两掌高与乳平,掌心相对略偏向下,形如捧球,双目向前平视,头宜正直,虚领顶劲,松肩沉时,含胸拔背,尾闾中正,胸宽腹实,气沉丹田,举身放松,自然安舒,聚精会神,屏除杂念,自然呼吸,要点是:
1、要“心静体松”,李亦畲先生在《五字决》中首先提出的就是“心静”,并说:“心不静则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要心静”。初学走架最不宜做到心静,所以要先通过站无极桩来锻练这一功夫。初学拳的人大都容易紧张,故要求“体松”。精神、关节、肌肉处处放松,为日后练拳走架,打好基础。
2、要足与肩宽,因两“涌泉穴”在人足下,两“肩井穴”在人肩头,站桩时足与肩宽,两“涌泉穴二)太极桩:分左右两式,姿势类似“懒扎衣”的起低,承重力越大,通过这一锻练”和两“肩井穴”上下向衡,才能气机上升,运行与身,好像打井要打在泉眼上似的,否则是打不出水的。
通过无极桩的锻炼,求得心静神敛,气聚体松,然后在练拳架,自然就较容易了。
太极桩:分左右两式,姿势类似“懒扎衣”的起势两手一前一后,前虚后实,身体要求同无极桩,练习这一桩功,由于屈膝蹲身,腿部承重较大,蹲的越低,承重力越大,通过这一锻炼,可增加腿部的力量,但开始不宜蹲身过低,以免造成突臀弯腰,上身前倾等弊病,应当循序渐进,逐渐放低身势。
太极桩先练定势,再练动势,先按定势太极桩站好,如系左势,则左手左脚左前,右手右脚在后,成左虚右实步,两手从胸前落下回收,经右腰胯处再往前往上,复至胸前恢复原状,其往复路线如划一竖圈,同时,下肢坐腿松胯转腰,两腿由前虚后实,变为前弓后蹬。如此反复地划竖圈子,圈子可大可小可快可慢,要左右变换地练习,这一桩功颇似过去北方人用辘轳从井里打水的动作,用来练习松肩松肘,坐腿转腰和弓步前冲等易收显效,对日后走架稳固下盘,肩松腰活,上下协调等,有很大裨益。
<!--PAGE 6-->
近人练拳,大都不愿练习基本功,有些拳师为了迎合这种心理,也就直接教练拳架,其实这是不好的,本固而枝荣,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是难把拳架练好的,练好基本功,再练拳架,容易掌握走架中的各种要求,提高拳艺较快,不练基本功就练拳架,难度就要大的多。
第二阶段,学习拳架,先练外形
武式太极拳前辈教授拳架是先练外形,后练内形,然后在内外相合,故教拳首先要求身法规矩,拳势正确,合乎要求。所谓身法规矩,拳势正确,合乎要求,就是要符合武禹襄先生制定的提顶、吊裆、涵胸、拔背、松肩、沉肘、裹裆、护臀“八条身法”和尾闾正中、气沉丹田、虚实分清、腾挪、闪战等五项要求。
这十三条要领既是对练太极拳提出了要求,也是能否练好太极拳的关键,前人和近贤对此多有专论,这里不再多赘,但这十三条要领不是初学者一下能全部掌握的,应当分清先后,突出重点,纲举而目张,主要的掌握了,次要的也就容易掌握了,这十三项中初学者应先掌握提顶、吊裆,因头是诸阳之会,为精髓之海,系任、督二脉交会的地方,统领一身之气,能“提顶”就能聚精会神,专心一致。如头部倾斜,则必气势涣散、身法散乱,先师李圣端常说:“猴头不能丢”。就是强调练拳时必须时时注意“提顶”。
“吊裆”是臀部前送,裆部有向前上翻之势,初习太极拳由于屈膝蹲腿,最易犯弯腰突臀等毛病,如能做到吊裆,自然就能克服了这些弊病,上能提顶,下能吊裆,头顶的“百会穴”和裆的“**穴”,一下一下,遥相呼应,可为日后畅通任、督两脉运行百脉创造条件,身法上掌握了提顶、吊裆,就易做到尾闾正中,支撑八面,也为气沉丹田奠定了基础。
再次要求做好松肩、沉肘,初学者最易耸肩,肩肘僵滞,肩肘关节不灵活,不仅影响走架,也不利于实用时的走化,所以应当要学者尽快地先掌握好松肩、沉肘,怎样才能较快地掌握住松肩、沉肘呢?前辈的经验是:出手竖腕曲肘让合谷穴与肘弯曲池穴虚虚对位,自然就做到了沉肘,能沉肘也就能松肩,且为涵胸,拔背提供了条件。
教学拳架,除每一拳式都有其具体要求,要求学者遵循外,有几个带普遍性的要求,应当格外注意。
要从心静体松入手
能心静才易做到体松,初学者大都浑身紧张,紧张就会滞重,故要放松,放松就是要将骨节拉开。肘、肩、胯、足、膝都要松开,全身放松,气血流通,运转才能灵活,但放松只是手段,不是软弱无力,要柔而不懈,日久才能由松入柔,柔中寓刚,如棉裹铁。武禹襄先生说:“极柔软,然后极刚强”。说明其中奥妙。
<!--PAGE 7-->
要先求开展,后求紧凑。
初学者走架要先求开展,全身舒展放开,放低身势,松腰沉胯,有利于腰腿锻炼,增进下盘稳固,同时在拳势放大的过程中,也较易检查和发现缺点,及时纠正,等走架有一定基础之后,再求紧凑,趁于缜密,使拳架小中见大,疏密相间,雄健优美,便于交换灵活,走化相应,发放劲整。
要立身中正,气势饱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