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日东丸23号的报告,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参谋长宇垣缠中将立即发布第三号命令,即迎击美军舰队的紧急计划。动用的兵力有200架岸基飞机和100架舰载机,并从横须贺出动了6艘巡洋舰和10艘驱逐舰,同时在台湾海域由南云忠一中将指挥的包括5艘航母在内的第一航空舰队正全速赶来,在附近海域的9艘潜艇也奉命火速前往,只是日军认为美军舰载机航程有限,不到19日是无法实施攻击的,因此日军一切迎战准备都是以19日为标准。
<!--PAGE 7-->
美军截获并破译了了日军大量的往来电文,知道日军正在调动多个海军单位,而且有迹象表明,日军航母舰队就在不远,哈尔西在这样的情况下,唯一可做的就是起飞轰炸机!尽管此时距日本本土1120公里,要比原计划增加300公里航程,原来勉强够用的燃料就非常困难了,而且轰炸将在白天进行,遭到截击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但为了出其不意,只有立即起飞了!
八时,哈尔西签署了命令,并用灯光信号通知“大黄蜂”号:“起飞轰炸机!致杜利特尔及所属英勇部队,祝好运!愿上帝保佑!”
八时十八分,杜利特尔驾机首先起飞,凭借着高超的技术,他起飞时还有30米甲板没用上!其余十五架飞机依次起飞,九时二十分,最后一架飞机起飞完毕,所有飞机均不编队,单独飞往日本,这样一来是不必为了编队而在空中盘旋浪费宝贵的燃料,二来单机行动可以减少被发现的概率。起飞前,海军地勤人员全力晃动机翼油箱,以晃碎油箱中的气泡,这样就能尽可能多加一些油,尽管数量微乎其微,但每多一滴油对于B—25飞行员而言都是宝贵的!此外还给每架飞机额外多加了五个五加仑的小油箱。十六架B—25起飞刚刚结束,哈尔西就下令转舵返航,同时航母迅速做好迎战准备。下午二时十分,美军又遇到两艘日军警戒船,巡洋舰和舰载机协同攻击,很快击沉、重创各一艘,但美军有一架舰载机被击落,在以后的航行中,再也没有与日军舰船遭遇,顺利返回珍珠港。
九时四十五分,日军一架巡逻机报告发现在距离本土960公里处一架双发轰炸机,这正是杜利特尔的飞机,但日军认为美军舰载机4月19日以前是不可能出动的,而且美军舰载机没有双发轰炸机,对这一情报根本没有重视。
十时三十分,日军加派大批侦察机向东、向南搜索美军舰队,后来又出动12架零式战斗机和32架轰炸机升空待命,准备一有发现立即就可以投入攻击,但天气突变,日军飞机于中午前后陆续返回基地。
4月18日中午,杜利特尔的飞机飞入日本海岸,在东京郊外与两批9架日军战斗机遭遇,幸运的是日机都没有发现超低空飞行的美机。杜利特尔飞行途中还发现了停泊在东京湾的日军航母,但他克制住攻击的强烈**,继续向东京飞去。美机低空飞入东京时,日军当天上午举行的防空演习刚刚结束,不少日本平民还向美机招手欢呼,因为那时美机还是蓝圈白星红心的旧机徽,特别是中间的红色圆心远远看去很象日军的太阳标记,使他们误以为是日机。杜利特尔的飞机还遇到了视察归来正在降落的日本首相东条英机座机,东条的秘书西蒲陆军大佐一下就惊呼起来:“美国飞机!”但为时已晚!
<!--PAGE 8-->
十二时三十分,杜利特尔投下了炸弹,然后迅速转向飞往中国。其余十五架飞机也按照原定计划分别在东京、横滨、名古屋和神户投下了炸弹。由于美军的空袭完全出乎日军意料,美机在轰炸中未遭任何反击,几乎可以说是如入无人之境。
轰炸总共毁坏了大约九十处建筑,造成了约五十名平民的死伤,物质损失非常轻微,但极大鼓舞了同盟国的士气,震撼了日本军民。
十三时四十五分,东京广播电台中断了正常播音,发表了一份经过检查的,有些夸大和歇斯底里的政府公告,哈尔西的舰队在返航途中一直密切监听着日本的广播,当听到了日本的公告,美军舰队又一次爆发出热烈的欢呼!
由于B—25提前300公里起飞,致使飞往中国着陆的计划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幸运的是飞机在飞越东海时是时速48公里的顺风,节省下不少燃料,但好不容易到达中国时,燃料耗尽,又没有地面照明和导航,而且还是夜间,着陆几乎毫无可能,十五架飞机在中国浙江省方圆480平方千米范围里或迫降或弃机跳伞,八号机由于机舱玻璃上有个破洞,燃油消耗更大,眼看没有可能飞到中国,机长爱德华?约克上尉果断决定飞往苏联符拉迪沃斯托克迫降。
在苏联迫降的八号机上的5名机组成员被苏联扣留了十三个月后获释,在中国迫降的十五架飞机上75名空勤人员中,3人在迫降中死亡,8人被日军俘虏,其中被日军处决和在战俘营中死亡的有4人,其余64人均在中**民的援助下获救。经重庆、桂林返回美国,不久又重返战场,其中有12人在战争中牺牲。
4月21日,罗斯福总统在记者招待会上,面对记者关于飞机是从哪里起飞的提问时,为了保障尚未返回的航母安全,得意而巧妙地回答是从“香格里拉”!——香格里拉是詹姆斯?希尔顿的著名畅销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一处世外桃源的胜地。
4月22日,陆军总参谋长马歇尔上将向杜利特尔发出了贺电,并宣布破格晋升他为准将。阿诺德则命令授予每位参战人员优异飞行十字勋章。
4月底,辗转到达重庆的杜利特尔受到了蒋介石夫妇的接见,并获得了中国的勋章。
由于美机迫降地区是日军与中**队战线交错的地区,中**民的营救是冒着很大风险的,但是中**民仍给予这些美军飞行员以最大的帮助,竭尽所能提供最好的食宿,并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为伤员治疗。因此这些飞行员对此一直怀有深深的谢意,其中一直护送重伤员到桂林的浙江省临海县恩泽医院陈慎言医生,1945年受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大学学习,并受到美国副总统杜鲁门的接见,1947年学成归国。
5月15日起十万日军向浙江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扫荡,以报复中**民对美国飞行员的救助,日军共屠杀了二十五万人,绝大多数是平民,很多接待过美国飞行员的村庄被夷为平地,美军原计划供B—25降落的衢州、丽水、玉山等机场均被日军攻占并遭到了彻底破坏,日军企图以残暴的屠杀来阻止中国人民对美国飞行员的帮助,但直至战争结束,许多在中国跳伞的美军飞行员都得到了中国人民的救助。
<!--PAGE 9-->
日本大本营为了安抚民心,发表公告,将此次空袭称为“成效甚微”,因为杜利特尔非常接近。但仍掩盖不了日本军心、民心上所蒙受的巨大打击和震撼。
6月27日,美国陆军航空兵为几经周折陆续返回美国的23名飞行员在华盛顿举行了受勋仪式,其中杜利特尔还获得了美国的最高荣誉——国会勋章。
空袭最直接的结果就是迫使日军将“瑞鹤”号和“翔鹤”号两艘航母及其护航舰只留在日本海域,并在日本本土增加了四个战斗机大队,来担负东京等要地的防空,分散牵制了日军在太平洋上的海空力量。
更重要的是轰炸东京平息了日军大本营中关于下一步作战的争论,为了消除本土遭受空袭的危险,决定实施中途岛登陆作战,结果在中途岛战役中,日军遭到了惨重失败,损失4艘航母、1艘巡洋舰和322架飞机,太平洋的战局从此向有利于同盟国一方发展。
杜利特尔因此次行动成为美国人心目中的英雄,哈尔西在回忆录中将空袭东京的行动誉为军事史上最勇敢的行动!杜利特尔1942年9月担任驻北非的第12航空队司令,1943年任驻地中海的第15航空队司令,1944年任驻英国的第8航空队司令,军衔升至中将,而且他指挥的飞机轰炸过三个轴心国的首都:日本东京、德国柏林和意大利罗马。1945年战争结束后他退出现役,鉴于他对美国空军的杰出贡献,1985年里根总统授予他四星上将军衔,1988年布什总统授予他美国最高文职勋章——总统自由勋章。
杜利特尔于1991年发表关于奇袭东京的回忆录《我决不可能再那么幸运》,七号机的驾驶员特德?劳森中尉根据他的经历写出了《东京上空三十秒》,大受欢迎,并被拍成电影。八号机的副驾驶罗伯特?埃门斯中尉则根据他在苏联的经历写出了《克里姆林宫的客人》一书。
战争结束后的每年4月18日,杜利特尔都与这些患难与共的战友举行聚会,以纪念这次难忘的战斗。1967年的4月18日,所有健在的55名飞行员全部聚集在“奥林斯堪尼”号航母,以一架退役的B—25轰炸机为背景合影留念。
1983年当年九号机领航员托马斯?格里芬重返中国,故地重游。八十年代,飞行员陆续与当年救助他们的恩人取得了联系,1992年陈慎言、朱学山、曾健培、刘芳桥和赵小宝等五人受美国方面的邀请,参加了在美国举办的纪念轰炸东京五十周年的庆祝活动,成为一段佳话。
第三节李梅火攻
自1942年4月杜利特尔轰炸东京之后,美军由于没有航程能够到达日本本土的轰炸机,前线空军基地又远离日本本土,航母舰队的实力不足,舰载机空袭也只能偶尔为之,所以在将近两年多的时间里都没有条件组织对日本本土的大规模战略空袭。
<!--PAGE 10-->
1943年底,美军最新型的远程轰炸机B—29服役,使美军拥有了航程能够到达日本本土的重轰炸机,B—29绰号“超级空中堡垒”,1940年由波音公司开始研制,1943年9月起批量生产,飞机气动外形细长光滑,全金属全封闭结构,机头是由多块曲面玻璃组成的半球状透明舱室,高升阻比的大展弦梯形上反中单翼,乘员14人,均配有氧气面罩,机长30米,翼展43米,机高8.5米,装四台R3350带有高空涡轮增压器的空冷活塞发动机,单台最大功率2200马力,最大起飞重量63.6吨,最大载弹量10吨,最高时速576千米,转场航程9650千米,升限10670米,武备共有五个自动炮塔,在机尾、机身左右侧和后舱的四个炮塔安装双管12.7毫米机枪,机身前方的炮塔安装了两门20毫米机炮,加上火控雷达准确指引构成严密的自卫火力。B—29无论航程、载弹量,还是自卫火力,都是二战时期其他轰炸机所望尘莫及的,堪称轰炸机之王。1943年6月,B—29刚刚研制成功,美军就迫不及待地组建了第58轰炸机联队进行适应性训练。
拥有了B—29这样对日本本土轰炸最理想的利器,而且随着欧洲战场的发展,美军开始将大批具有丰富作战经验的飞行员抽调到太平洋战场,美军对日本本土的战略空袭也就提上了议事日程,1943年11月,德黑兰同盟国首脑会议上,英美联合参谋长联席会议批准在印度加尔各答和中国成都部署B—29,用以空袭日本本土。
1943年11月,在美国堪萨斯州组建了第20轰炸机部队,1944年3月又组建了第21轰炸机部队,1944年4月在第20、21轰炸机部队基础上成立了第20航空队,由陆军航空队司令阿诺德上将兼任司令,该航空队就是负责承担对日本本土战略轰炸。
1944年4月,第20轰炸机部队的第一批B—29由肯尼思?沃尔夫准将率领进驻印度加尔各答,美军随即开始进行紧张的战前训练。
1944年6月5日,98架B—29从加尔各答起飞,前去轰炸日军占领下的泰国曼谷,作为首次实战检验。起飞时有1架坠毁,中途有14架因故障返回,返航中又有4架坠毁,还有42架迷航,轰炸效果也不显著,可以说并不成功,但是美军获得了宝贵的实战经验,并从中总结教训,为以后的作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6月15日,美军实施代号为“马特霍恩”的首次空袭日本行动,92架B—29从加尔各答起飞,沿驼峰航线飞越喜马拉雅山脉,有79架抵达中国成都,中**民以极其简陋的设备将成都双流机场扩建成可供B—29起降的大型机场,并竭尽全力为美军飞行员安排了在当时条件下最好的食宿,为美军对日本本土的空袭提供后勤保障。
当晚,B—29在成都加油挂弹后起飞,其中1架在起飞时坠毁,4架因故障返航,共68架向日本飞去。午夜时分,B—29机群到达日本,对钢产量占日本钢铁总产量24%的八幡钢铁厂进行了轰炸。
<!--PAGE 11-->
7月8日,B—29又轰炸了佐世保军港。至1945年1月,B—29从加尔各答起飞再到成都加油挂弹,或直接由成都起飞,对日本九州、本州西部、冲绳、中国台湾、鞍山、沈阳等地的钢铁厂、飞机制造厂、炼油厂、交通枢纽和港口进行了轰炸,由于从成都起飞的B—29只能到达日本西南部,无法轰炸东京、大阪等日本大城市,所以美军对日本本土只进行了十次空袭,投弹仅800吨,难以扩大轰炸效果,而且B—29每次出动所需的燃料、弹药和零配件,都需要c—46和c—47运输机经驼峰航线运到成都,代价十分巨大,有些得不偿失。迫切需要在太平洋上夺取若干岛屿,将日本大城市和工业中心纳入B—29的作战半径。
1944年8月,美军以死ccc0余人,伤2万余人的巨大代价攻占马里亚纳群岛,为B—29夺取了第一个轰炸日本本土的前进基地。
10月,埃米特?奥唐奈准将指挥的第73轰炸机联队进驻马里亚纳群岛的塞班岛,并立即展开了战前训练,不断对特鲁克和硫磺岛进行空袭,从中积累作战经验。
11月24日,奥唐奈准将亲率111架B—29从塞班岛起飞,轰炸日本最大的飞机发动机制造厂——东京郊外的中岛飞机制造厂。这是自杜利特尔轰炸东京以来美军首次轰炸东京,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不料天公不作美,东京上空阴云密布,难以实施目视轰炸,奥唐奈当机立断命令装备轰炸瞄准雷达的52架B—29轰炸中岛工厂,其余飞机则轰炸东京的其他军事工厂。日军紧急起飞了一百余架零式战斗机,但零式战斗机无法到达B—29的飞行高度,只能进行仰射,加上B—29自卫火力密集,只取得了击落2架,击伤11架的战绩。美机损失虽少,但由于天气影响,只有30余架找到了目标,对中岛工厂的轰炸效果也很不理想。
12月,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根据战局的发展,制定了在日本本土登陆的计划,为了摧毁日军抵抗的物质基础和意志,决定加紧对日本的轰炸和海空封锁。根据这一指示,美军不断增加参与对日轰炸的飞机数量,轰炸的频率也大大增加,轰炸的城市也扩大到大阪、神户、横滨和名古屋。但根据航空侦察照片判读,轰炸效果并不显著。
1945年1月,柯蒂斯?李梅少将被任命为第21轰炸机部队司令,李梅出身于工人家庭,没有在军校就读的经历,完全是凭借着出色的战绩,从一名B—17轰炸机驾驶员一步步晋升为陆军航空兵最年轻的少将,他在担任第8航空队第3轰炸机师师长时,曾指挥部队在对德国战略轰炸中建立过显赫的战功。他是昼间精确轰炸战术的积极支持和倡议者,并在对德国空袭中将此理论付诸实战取得骄人的战绩。
自1945年1月至3月,李梅的第21轰炸机部队先后出动B—29轰炸机1200架次,对日本本土实施了48批16次轰炸,共投弹5000吨。空袭中被日军战斗机和高炮击落29架,机械故障坠毁21架,其他原因损失15架,总共损失了65架。然而轰炸效果却很不理想,主要原因是日本工业与德国完全不同,主要是由散布在居民区的小作坊生产零部件和预制件,再送到大工厂进行组装。昼间高空精确轰炸根本无法摧毁星罗棋布的小作坊,也就无法有效地打击日本军事工业。
<!--PAGE 12-->
1945年2月,美军开始在硫黄岛登陆,战役目的就是为实施战略轰炸的B—29提供应急着陆机场和护航战斗机的起飞基地。战斗殊为惨烈,美军为夺取这个面积仅20平方千米的小岛付出了阵亡6821人,伤21865人的代价,平均每天伤亡达800人,参战部队的损失创造了二战太平洋战场美军最高伤亡记录,伤亡率达30%!面对地面部队如此之巨的伤亡,如果轰炸再不有所起色,何以见江东父老?李梅经过仔细考虑决定改变战术——根据掌握的情况分析,第一日军夜间防空能力极差,由于缺乏雷达,几乎没有什么夜间预警能力,高炮数量也少,夜航战斗机更是屈指可数;第二东京的消防能力极其薄弱,八百万人口300多平方千米的东京只有8000多名正规消防队员,2000多名辅助消防人员,1117辆消防车,还因为战争期间燃料只能保证两小时,而且大部分地区没有消防水管,即使有的话,自来水总管道的压力是由电力提供的,只要电力中断消防管就无法得到需要的水压,可以说东京一旦燃起大火,将无法控制;第三东京的房屋密集,每平方千米人口密度达到3.8万人!相邻两个房屋距离通常还不到1米,又主要是木板结构,一旦起火将迅速蔓延。综上所述,李梅决定针对日军的薄弱环节实施夜间轰炸,大面积投掷燃烧弹,引发大火来震撼日本国民,破坏散布在居民区的生产零部件和预制件的小作坊,即使没有摧毁工厂,也可使居民失去房屋,流离失所,也就无法进行生产,达到彻底瘫痪日本军事工业的目的。鉴于日军夜间防空力量很弱,李梅命令B—29卸下除尾炮以外的所有武器,采取1500米高度,全部携带燃烧弹,这样B—29拆除武器所节省的重量,加上不必采取高空密集编队飞行所节省的燃料重量,可以使每架B—29载弹量从昼间精确轰炸时的平均3吨,增加65%达到7吨以上。但这一命令下达到飞行员手中,却令所有人都大为震惊!拆除所有武器那不是送死吗?李梅解释到,日军夜间防空力量极其薄弱,实施夜间轰炸不可能遇到大量战斗机的拦截,B—29的强大火力反而会在夜暗中误伤友机。尽管李梅是这样解释的,但实际上他内心也是非常矛盾的,他是用自己的前途、300架B—29和3000名空勤人员来冒这次险!甚至他没有将这一计划报告华盛顿,只报告了陆军航空兵兼第20航空队司令阿诺德,因此这一空袭史称“李梅赌注”或“李梅火攻”。
其实,李梅早有打算,2月4日和25日,就进行了实验性空袭,分别出动70架和172架B—29轰炸神户和东京,投掷燃烧弹160吨和450吨,取得了满意效果,这更坚定了李梅实施大规模夜间火攻的决心。
3月9日傍晚十七时三十四分,第314轰炸机联队联队长托马斯?鲍尔准将担任空中指挥,率334架B—29从塞班岛和提尼安岛机场起飞。
<!--PAGE 13-->
庞大的机群沿着被飞行员戏称为“裕仁公路“的航线飞入日本本州海岸线后,鲍尔就下令所有人员穿戴防护用具,所有空勤人员纷纷穿上防弹背心,戴上钢盔,以防高射炮火的伤害。因为考虑到此次空袭将会给日本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所以参战人员在起飞前都得到指示,一旦被击落,就要尽快被日本军方俘虏,要是落入平民手中那就很可能被当场杀死!听到这样的指示,大家无不捏了一把冷汗!(全本小说网 www.QuanBen-XiaoShuo.com)
<!--PAGE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