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最杰出的一个皇帝是康熙,这位皇帝未成年便登基,年纪轻轻便不动声色的剪除了把持朝政的权臣敖拜,显示出了高超的政治才能。这位皇帝天资聪颖,是历朝历代很少见的多才多艺但又不误正事的一个皇帝。从敖拜事件中他意识到了权力集中的重要性,但高度集权的制度却又让他感到以一人之力操控百官的力不从心。怎么办呢?建立以自己为核心的特务机构是不可行的,前明的厂卫特务机构太臭名昭著,前车之鉴,绝不能冒天下之大不违。于是,这位皇帝搞了一个小发明,这就是清朝的‘密折奏事‘制度。
‘《鹿鼎记》的故事中说到,康熙在韦小宝的部属中派有密探,所以知道了韦小宝的许多秘密行动。小说的故事有点夸张。清初政治相当清明,取消了明朝东厂、西厂、内厂、锦衣卫等特务制度,皇帝并没有私人特务。一直到清亡,始终没有特务系统。从康熙朝开始,清廷建立了“密折奏事”的制度。原来的制度是朝廷有一个“通政使”机关,凡是京官奏本,地方官的本章、题本,都先交到通政司,经审阅后再行转呈。康熙觉得这方式会导致壅塞,泄露机密,所以命令特别亲信的臣子专折奏闻。专折不经通政司,直接呈给皇帝,密折的封面上并不写明奏事者的姓名,只写“南书房谨封”字样。奏事者亲自送到御书房,面交太监,等皇帝批复之后,又亲自到御书房领回。
后来这奏折制度的范围扩大。并不限亲信臣子才可密奏,一般地方督府、京中大员都可用折子向皇帝直接奏事。到了雍正朝,更规定科道等官每天一人以密折轮流奏事,事无大小,都可照实奏告,即使没有什么事可说,也须说明为什么没有事可说。这种方式扩大了皇帝的权力,同时使得各级官员不敢欺骗隐瞒。
从康熙朝的奏折中看来,奏折的内容主要是各地粮价、雨水、收成、民间舆论、官员的清贪。可见康熙最关心的是百姓的经济生活,以及治民的官员是否贪污。当然,各地的造反叛乱,他也是十分注意的。
康熙在奏折上用朱笔批示,大多数是写“知道了”三字,有时也有详细指示。从批示之中,可以见到康熙英明而谨慎,同时对待臣下和百姓都很宽仁。‘
到了雍正即位,形势就很不一样了,同他的父亲不同,雍正是位苛察而御下极严的皇帝,大臣们在面对他的时候往往战战兢兢,生怕说错话,那是肯定要不留情面的斥责一顿的。雍正强化了‘密折奏事‘制度,允许官员‘风闻奏事‘,就是说可以不要证据只是听说就可以报告皇帝知道。这无疑方便了皇帝的耳目,但也有很大的弊端。‘风闻奏事‘给捕风捉影大开方便之门,一些官员莫名其妙被捕入狱,既不知道是谁告发也不知道因为什么,很是制造了一些冤案。因为弊端太大,‘风闻奏事‘后来被禁止。
至于民间流传极广的‘血滴子‘,说它完全是胡编乱造也并不是事实,其实它是有原型的,血滴子的原型就是一个雍正早期的准特务机构——粘竿处。北京夏季知了很多,发出噪音扰人休息,粘竿处的任务顾名思义就是人手一根长竹竿把树上乱叫的知了‘粘‘下来消除‘噪音污染‘。但雍正给了这个机构一个额外的任务,就是出没于大街小巷茶楼酒肆听取民间议论回报朝廷,在雍正未登基前也肩负着收集其他皇子的情报为雍正争位做准备的任务。为什么说他是‘准‘特务机构呢?第一他只有情报收集权,没有任何行动和处置的权力,这点和明的厂卫系统不同。第二他的存在时间并不长,雍正登基不久就消失了,原因不明,也许是因为知道雍正太多早期争位时的秘密不宜保留。小说中对于‘血滴子‘的血腥描写就完全是艺术发挥了,雍正在位期间对官僚知识分子的管束极严,‘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又大大的触动了官僚士大夫阶层的利益,历史的书写权往往就掌握在他们手里,雍正就难免在他们口中成为一个残民以逞的暴君了。其实雍正的施政方针是很高明的,下层人民的生活也不错,只因为御下严厉就被称做‘暴君‘的确是有点冤枉。当然他的暴君名声还有很大原因是因为臭名昭著的‘文字狱‘,这点和我们的话题无关,但的确是雍正的一大污点。
清朝一直没有设立严格意义上的特务机构,密折奏事制度客观上起到了一些特务机构的部分作用,但毕竟不是特务。有鉴于明朝几次宦官专权祸国,清朝皇帝对这方面也十分注意,对太监的管理是极其严格的,经常对犯规的太监动用‘非刑‘,也就是非常规手段处死。太监在清朝是十分没地位的,在宫中再红一些正直大臣也没把他们放在眼里。慈喜身边的大红人安德海在济南犯事,山东巡抚丁宝桢‘前门接旨后门杀人‘,连慈喜也救不了他的小命,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清朝宦官的地位。清朝皇帝在宫中立有铁牌:‘嫔妃太监妄言干政者杀无赦‘,可惜执行的并不彻底。先是一个孝庄皇太后,这个是个英明的女性政治家,为满清早期政权的稳定立下了很大的功劳;最后出了慈喜老佛爷,把中国推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PAGE 5-->
太监不可干政绝对正确,这些身体人格都不健全的人一但掌权必然祸国。但嫔妃不可干政有人觉得不公平,觉得是对女性的歧视。其实并不是这样。由于中国女性长期处于受压迫地位,受教育机会也少,即使有也不会有人去教育她们如何治国理民而是学习一些什么的,客观条件决定了古代女性中很难产生有眼光有能力的政治家。武则天等杰出的女性政治家的地位本身就是奋斗而来,能取得这个地位本身就证明了她们的能力,所以并不具有普遍性。这个和‘男女平等‘思想是两码事,规定嫔妃不准干政还是一个正确的政策。
客观的说,仅仅就特务机构来讲,清朝比明朝进步得多,直到清亡,一直没有完全意义上的特务机构的设立。有鉴于明朝的宦官祸国,清朝对太监的管制也非常严格,无论在宫中如何当红,想干预政事还是不大可能的。但是,没有特务机构并不意味着言论和政治上的清明自由。为了压制汉族对异族统治的反感,清朝在禁锢思想方面不遗余力,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文字狱‘等措施造就了一大批没有自主意识的顺民,对知识分子思想自由的禁锢导致了清代‘考据‘之风的兴盛。以思想学术界的成就而言,清不如明,思想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陷入了停滞状态。笔者以为,这是历史发展的一个必然,明朝的厂卫和清朝的文字狱其实都是封建制度到达顶峰阶段为了延长自己的寿命阻碍社会变革而采取的一种措施,对思想的压制言论的禁锢维护了封建社会统治的稳固政体的延续,但是也同样延缓了发展为中国近代的落后埋下了祸根。然而,蒙住自己的双眼并不等于世界就不存在了,故步自封的结果只能是被时代抛弃。当西方的坚船利炮惊醒天朝上国的美梦,厂卫制度和文字狱也就必然被抛弃进历史的垃圾堆,写进人类文明的耻辱史。(全本小说网 www.QUanbEn-xIAoShUo.com)
<!--PAGE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