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资料集-古琴古音乐篇 陕西古筝曲《三秦欢歌》赏析_废文网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古琴古音乐篇 陕西古筝曲《三秦欢歌》赏析(2 / 2)

最新网址:www.feiwen5.com

现代筝家根据民间音乐素材改变创作的大量陕西风格的筝曲,《三秦欢歌》是唯一一首全部使用欢音音阶构成的乐曲,这种音阶构成的曲调常用mi、la两音,但当它使用fa、si两音时,也不会改变其原有的调性色彩。“这是因为欢音腔和苦音腔的音阶不同:fa、si两音在不同的腔系内的实际音高不同,以至于引起某些音程关系、音列组合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欢音腔和苦音腔它们各自拥有一整套板腔和曲牌,以致构成秦腔的两大体系。”○2“当人们提及或接触到陕西筝曲时,很容易仅会用4、7这两个特性音去理解或弹奏,或将欢音、苦音去等同于潮州音乐的‘轻三六’、‘重三六’,将它们看作是同潮州筝曲同样具有演奏用调标志和含义的术语。这只能说是抓住了陕西筝曲的部分风格,但并没有也无法将陕西筝曲的所有风格特色概括在内。在实际演奏中,它的风格特色是个复杂的问题,而关键在于乐曲的调式和音阶。”○3秦筝是五声音阶调式定弦,音列与欢音音阶的主干音列相同,演奏欢音乐曲时多用定弦音。《三秦欢歌》以陕西筝曲的常用调G调定弦,也就是以欢音音阶为调式音阶,从而更深刻地表现了乐曲的情感。

4、秦古筝演奏技法、风格在乐曲中的运用

左手大指与食指、中指、名指交替按弦

古筝是以韵补声的乐器,由于声韵、旋律的需要,左手需连续进行按弦,在弹奏陕西筝曲时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音符上方有一个“大”字,这就表示左手须用大指按弦。这是陕西流派特有的技法,用于4、7或127这样的连续按弦,以便保持其风格和美感。更应该强调的是,在《三秦欢歌》中,作者更多地是使用双八度的快速按弦与上滑音相结合,这就比单音按弦更丰富,难度也更大,特别是与十六分音符以上的节奏相结合,在浩瀚的古筝曲中实属罕见。

大指快速的托劈与单托

秦筝常使用大指托劈与单托,因为在古筝技法中,只有大指是最有力、最清脆、最方便快速的,连续的托劈正恰如其分地奏出秦声慷慨、豪爽的风格。

撮、摇结合

为加强旋律的丰富性,延长音乐节拍数,使音乐流畅自如,在撮弦后紧接快速密摇形成独特风格,这样强调了音头,使句读分明,有跌宕起伏之感。

摇指的运用

摇指在古筝艺术上已有相当长的时间了。这个技法使‘点’成了‘线’,促使旋律更加流畅。从手指来区分并命名的有大指摇、食指摇和多指摇;其中大指摇又可分为扎桩摇和悬手摇;从节拍长短来说又可分为长摇和短摇,以及从音乐效果来区分的抒情性摇指、爆发性摇指和装饰性摇指等等。在《三秦欢歌》中作者采用的大多数是短摇,就我个人之见,这首乐曲使用大指扎桩摇比食指摇的音色更加亮丽清脆,更能表现出音乐内容和特色。

三、如何表现这首乐曲及笔者的几点建议

音乐的表现是通过演奏产生的,所以如何将这首乐曲演奏好以及演奏中要注意的事项也是非常重要的。人们常说,筝分南北两派,这也是筝乐来自南戏和北曲的缘故。《秦筝史话》中提到:“南曲以婉转为主,北曲以遒劲为主”;“南曲多连,北曲多断”;“南曲工于秀婉芳妍,北曲多变宫变徽”。无庸置疑,《三秦欢歌》属于北曲,因此在弹奏中特别注意这些特征的把握。再则,弹奏时要充分体现“欢”的氛围,所以要求第一速度不能慢,第二力度不能弱,否则无法表达震天的锣鼓声和欢庆的场面,第三就是音色要富于变化,在首尾两段应在靠近岳山部分弹奏,使音色清脆干净,中间的抒情慢板段则应在琴的中间部位弹奏,这样的音色才柔美、浑厚,特别应注意的是在中段对不同人物描写的乐句,这里的音色也应富于变化,才能使人物更生动更形象。音乐演奏最忌讳的是平铺直竖、毫无声色,最提倡用‘心’弹奏,全身心的投入,有张有弛、有板有眼,简言之就是要使旋律呈现一条有起伏的波浪线而不是一条直线。要做到有起伏就要有层次感,**感,要引人入胜。乐曲中音的进行不外乎上行、下行、级进、跳进,如在这首乐曲中,上行因是伴随力量的增强,所以有渐强的要求,下行因同样的理由应逐渐转弱。任何单一的东西都是枯燥无味的,音乐的最微妙之处在于变化,变化就是美,它体现了演奏者的精髓、灵魂。

为了能使演奏者在弹奏时达到最佳效果,特在此提出几点建议,这几点建议是笔者在对魏军教授的采访以及在自己演奏过程中总结得来,在此提出,仅供参考。其一就是左手不带义甲效果更佳。原因在于方便左手快速按弦。其二是右手弹奏时尽可能多的使用大指,一是基于陕西筝的风格特点,二是出于对音色的要求。建议三是在左手连续十六分音符按弦的最后一个上滑音要强调突出,类似于左手点弦,达到“以韵补声”的效果。

四、结语

《三秦欢歌》从现实生活中吸取养料,立足于民间音乐素材,在演奏手法上又结合运用了陕西筝的特色技巧,旋律活泼欢快,地方性色彩浓郁,特别是乐曲讴歌了新时代、新生活,是筝曲中难得的佳作。(全本小说网 www.QuanBen-XiaoShuo.com)

最新网址:www.feiwen5.com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