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多年前,秦国云梦县一位兢兢业业的法官喜为人们探索这个谜提供了一个线索。wWw,QuANbEn-XiAoShUo,CoM喜曾经三次从军,他用竹简记录了秦军攻打邢丘时发生的两起案件。
在攻打邢丘的战斗中,士兵甲斩首了敌人一个首级。士兵乙企图杀死士兵甲,据首级为己有,却被第三个士兵发现,图谋不轨的士兵乙当场被捉拿归案。
另外几枚竹简上说:两个士兵为了争抢一个首级也动了手。秦军在战场上为敌人的一个首级竟要自相残杀!是什么驱使他们对敌人的首级如此渴望呢?
秦统一中国前135年,改革家商鞅为秦国制订了一套任何别的国家都无法忍受的法律制度,从此,整个秦国都严格地按照这套法律运转,它影响了六代秦人,直到秦始皇。
按照商鞅的理论,就是要把老百姓塑造成只知道耕田和打仗的机器,其他事情都不要问,作为一个老百姓,要么就是生产,多打粮食,要么就是到前方去拼杀,多杀敌人。
商鞅规定:秦国的士兵只要斩获敌人一个首级,就可以获得爵位一级、田宅一处和仆人数个。斩杀的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就越高。
这是多么具有诱惑力的规定,你只要打仗打得好就可以授爵,一授爵就有一定的土地,有一定的房子,那么你的整个生活都跟打仗挂钩了。你只要参加战争生活就会改变,秦人也由此而变得更加急功近利。
这就是商鞅著名的军功授爵制度。2000多年后,喜抄写的竹简让人们得以看到这一制度的大量细节。
如果一个士兵在战场上斩获两个敌人首级,他做囚犯的父母就可以立即成为自由人。如果他的妻子是奴隶,也可以转为平民。
对于重视家族传承的中国人来说,军功爵是可以传子的。如果父亲战死疆场,他的功劳可以记在儿子头上。一人获得军功,全家都可以受益。
两三千年前,那是一个按出身和血统的贵贱分配权力和财富的时代。像秦人的军功授爵这样给平民甚至奴隶向上攀升的机会,明目张胆地鼓励国人追逐功利的国家法律,在当时,似乎只有秦人能够接受。
人们发现早期秦人贵族使用的餐具,其精致程度,至今令人叹为观止。与贵族餐具相比,普通秦人的生活用品显得简单寒酸,可以看出加官进爵对于一个士兵意味着什么。喜的竹简上说:在军中,爵位高低不同,每顿吃的饭菜甚至都不一样。三级爵位的簪袅可以有精米一斗,酱半升,菜羹一盘,干草半石。二级爵位的上造只能吃粗米一斗,也有菜羹一盘,并供应盐二十二分之二升。没有爵位的普通士兵能填饱肚子就不错了,由军功而划分的等级森严,也让普通士兵产生了无止境的求爵**。
在这样的利益驱使下,士兵们争抢敌人首级就可以理解了。在秦军将士的眼中,敌人的头颅就是换取地位和财富的等价货币。
《战国策》上说,秦国的老百姓听说要打仗,就好像饿狼碰见食物一样。对于秦人来说战争意味着美味、豪宅,甚至是娇妻。
在兵马俑坑里有这样一些士兵,手持白刃格斗的刺杀兵器,却不穿一丝铠甲。在整个地下军团中,他们显得十分特殊。这队士兵究竟是什么身份?研究人员一直不清楚。一个可能的推测是:战斗中有一些极其危险的任务时,基本上是有去无回的,重赏之下,这些完全不考虑生死的人站了出来。在商鞅的著作中,军功授爵制度对一支特殊部队制定了最为丰厚的奖赏,这些人很可能就是商鞅所谓的“陷队之士”。
2000多年前的秦国,想必是一个军装闪闪发亮的国度,对于千千万万的秦人来说,上战场不仅是为国家战斗,而且是通向财富和荣誉,摆脱贫困卑微地位的惟一出路。
在中国的历史上,秦人的文化和秉性是独一无二的,这很可能跟他们的历史有关。
秦人出身于大西北的草莽之间,与游牧民族混居。在文明高度发达的中原国家眼里,他们是落后野蛮的民族,虽然秦人努力学习中原文明,但他们从未真正接受过中原文明优雅精致、中庸谦让的伦理道德。在秦人看来,尚武、为利益而竞争是天经地义的。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他记录了自己初次接触秦人的感受。秦人听说要打仗,就顿足赤膊、急不可待,根本就无所谓生死……
当时一个著名的说客这样描述战场上的秦军:他们光头赤膊,奋勇向前,六**队和秦军相比,就像鸡蛋碰石头。他们左手提着人头,右胳膊下夹着俘虏,追杀自己的对手。在说客绘声绘色的叙述当中,可怕的秦军令人不寒而栗。
喜的竹简上还有这样的记载:秦军在战前和战后,都要大量饮酒。大碗的酒使血流加快,使神经亢奋。作战命令已经下达,战争即将开始。要么战死疆场,要么加官进爵。在这种时刻,酒使所有的士兵只有一种冲动:奋勇杀敌,建功立业。
研究人员观察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绝大多数秦军士兵的腹部都微微鼓起,这大概与长期喝酒有直接关系。
再来看那些不戴头盔、护甲不多的秦军将士,似乎只有一个理由可以解释这种不顾性命的行为:因为过于沉重的头盔和护甲妨碍了他们杀敌进爵。不仅如此,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战场上的秦军竟然袒胸赤膊,索性连仅有的铠甲也脱掉了。这些陶土的战士向后人传递的是秦人强烈的尚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