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个俑坑,考古人员发现了大量战车的残迹,当探测结果全部出来的时候,专家们却颇感意外。
在秦的时代,车步配合是最典型的作战方式。在庞大的战车后面,总有步兵跟随,进攻时车步总是一齐向前推进。车驰卒奔的作战方式曾经风行1000多年。
但是,这里的探测结果却完全不同,在厚厚的黄土下,埋着一支纯粹由64辆战车组成的部队,他们的后面没有步兵跟随。
这些战车车体窄小,仍旧由四匹马拉动。可以推想,由于没有步兵跟随,他们完全可以跟上骑兵的速度。战车上的士兵配备着戈、矛等刺杀兵器,正好弥补骑兵无法近身攻击的缺憾。
一些专家认为,袭击被困赵军的轻兵,应该就是这种独立战车,将赵军一分为二的2.5万名士兵很可能就有这种独立战车部队。
赵军主力在长平被围的消息传到咸阳,忐忑不安的秦昭王喜出望外,他立即亲自赶赴前线,将15岁以上的男子悉数征召,组成一支大军。这支临时拼凑的秦军从战场的两翼,一直插到赵军大本营背后,彻底切断了赵军的后路。
赵军统帅赵括终于意识到,形势已经极度危险,他把部队分为四队,拼死突围。司马迁没有提赵括是向哪个方向突围,合乎逻辑的推测应该是,向赵军的大本营方向,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赵军必须闯过一关,就是那2.5万奇兵,正是他们,关闭了赵括与大本营守军会合的铁门。
可以想像,在整个包围圈上,这里曾经发生过最为惨烈的战斗。这支“绝赵军后”的秦军部队,如果没能顶住赵军的拼死突围,这场战争的结局或许会被改写。此时,除了士兵的勇敢,没有什么比精心组织的军阵更有效了。
在这个凝固的地下军团,6000多个兵马俑组成了一个活生生的秦军军阵。排列在军阵最前面的是三排弩兵,他们是整个军阵的前锋。在军阵的最后面也有三排弩兵,至今还埋在地下,他们是整个军阵的后卫。而且这三排弩兵排成横队,其中有一排面朝后,它的这种布置是为了防止敌人从背后的袭击。
在军阵的右翼,有两列士兵,一列朝前,另外一列面墙而立。在左翼,也有一列士兵面目向外,虎视眈眈。这样布置是提防大军的左右两侧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这些面壁的士兵正是整个军团两翼的护卫队。
它有前锋,有后卫,有两翼,在四面围绕之下,中间是一个庞大的军阵的主体。
这是由38路纵队组成的主力部队,步兵和战车相互交错,浩浩荡荡,气势磅礴。
它是个囤居聚的阵势,兵书上有记载,当阵形没展开的时候,坚若磐石,一旦展开,如万弧挺刃,好像一把刀,一下子挺开了。
这是古代战争史上极其经典的军阵范例,它进可以攻,无坚不摧;退可以守,固若金汤。在这样的军阵前,赵军难逃厄运。
附近有个村庄叫白起堡,传说是当年秦军统帅白起的指挥部,作为最高统帅,白起怎样指挥他那庞大的军阵呢?秦军投入到长平的总兵力在50万以上,即使在一个局部战斗中,恐怕也有成千上万的士兵。
古代兵书上说,军队是靠擂鼓和鸣金来指挥作战的,考古学家在兵马俑军阵的指挥车上果然发现了指挥工具。可惜,革制的鼓早已腐烂,但这个青铜铎留了下来。2000多年前的秦军战士,就是听着它的声音从战场撤回。鸣金是收兵,而击鼓则是前进。各级军官根据旌旗的指示改变击鼓的节奏,士兵们根据节奏行动,这样,在指挥官的意志下,成千上万的士兵作为一个整体进退攻守,互相配合。
在长平战场,战争已经进入了最为惨烈的阶段。40万赵军被秦军死死围住,四次突围均告失败,断粮已经40多天,伤兵的惨叫和哭声弥漫四野,活着的人把伤者杀死吃掉,秦军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引发惊恐不安。绝望像瘟疫一样蔓延。这,正是白起所期望的。
在高平的谷地,有一个围城村,当年赵国的士兵很可能被秦军围困在这一带,绝望中的赵括挑选了精锐的战士,准备做最后一搏。
合理的推测应该是,当年亡命突围的赵军,正是撞在了秦军无坚不摧的军阵前,这是一架真正的战争机器。
万弩齐发,赵军一个个倒下。统帅赵括就是在最后一次突围中被射死的。残余的士兵惊魂未定时,青铜戈矛组成的方阵已经像一座座山一般压了过来。绝望中赵军的战斗意志最终被秦军彻底摧毁。
200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激战早已化为司马迁笔下简约的描述。
40万受尽折磨后向秦军投降的赵军,除去240名幼小的士卒外,其余都被白起下令活埋。
在古战场的遗址上,考古学家们发现了成堆的白骨。尸骨的边上还遗留着士兵们的兵器和随身携带的钱币。这是古代战争史上最为悲惨的一页。
这场前无古人的大战,震惊了山东六国。赵国从此一蹶不振,其它诸侯国也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秦统一中国的脚步。
长平之战结束的那一年,一个婴儿出生了,他就是未来的秦始皇,那个即将一统天下的千古一帝。(全本小说网 www.QuanBeN-XiaoShuo.com)
<!--PAGE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