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义勇军忙着扩军之际皇上封赏辽东有功将士的谕旨也传到了辽东。WwW、qUAnbEn-xIaosHuo、cOm由于这是中日开战以来独一无二的最高奖赏所以自刘坤一以下人人皆兴奋不已。
冯华对此也非常满意但决不是因为自己成为朝廷二品大员而心满意足他是由此看到了义勇军展壮大的远景。要知道蓟辽走廊向来是东北与关内的重要通道临榆更是扼着榆关道最脆弱的咽喉地带;而贺大哥又授职锦州可以说蓟辽走廊的中段地区已全部控制在义勇军手里。
当年袁崇焕抗击皇太极就是在锦州、宁远和山海关构筑了蓟辽走廊三条防线遏制住了后金南下中原的喉咙;而解放战争中**在制定辽沈战役实施计划时也曾说过“锦州一拿下来这一局棋子就全活了”。
自明朝中叶以来锦、榆战略要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况且辽西地区还是东北的重要产粮区当年就有“填不满的山海关拉不败的中后所(即绥中县)”之说。辽西距当时的新兴工业重镇、自咸丰年间就被称为东北最重要商埠的港口城市营口也不甚远这都会给义勇军的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在干部会上冯华的一番分析(辽沈战役一段没有讲)让李九杲和义勇军的所有干部都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就在大家还沉浸在义勇军正在走向展壮大的快乐之中时朝廷派李鸿章与倭寇议和的消息又传到了。虽然也在意料之中但冯华、邢亮和所有的远征军将士仍然非常失望义勇军的艰苦奋战和8oo多名将士的生命最终换来的竟然还是议和。冯华知道:只要进行议和这场甲午战争中国最后的一线胜机也将彻底失去辽东大捷的胜利只不过会让中国少输一些罢了。
虽然对失去在甲午战争中战胜日本的机会有些遗憾但冯华也知道眼下的形势已经是自己所能求得的最好结果了满清朝廷的决策并不是自己所能左右的。目前义勇军最需要做的就是不断增强自身的实力确保部队健康稳定的展。
义勇军人数的大幅增加虽然看起来让义勇军势力大增但冯华清楚的认识到部队的实力根本没有实质性的提高甚至可以说还有些下降。无名洞先进武器弹药的匮乏已经让义勇军的战斗力降低了不止一个档次而且新加入的这些部队几乎都没有经过正规训练只是一群乌合之众。另外还有一个问题也是冯华不得不慎重考虑的义勇军的扩编(包括以前和现在)实际上还存在着一个重大隐患:那就是由于很多人都是带着部队来的这将不可避免的带来山头主义和派系之争。这个问题由于以前部队规模小还不很明显可是现在部队已经到了加展的阶段如果不能很好的将军队中的军阀主义倾向杜绝它不但会极大的影响今后军队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亦会成为制约义勇军展壮大的一颗毒瘤。
“长痛不如短痛”冯华意识到这次扩编在带来许多问题的同时也带给义勇军一个彻底解决隐患的良机:可以通过对部队进行重组将部队的建制全部打乱再次整编将山头主义和宗派主义的萌芽遏制在摇篮中。
在进行了一番诸如部队建设、人事管理和军队法纪等方面的准备工作后义勇军对现有部队进行了大规模的重组整编:远征军总指挥冯华、副总指挥邢亮兼政治部主任、副总指挥李九杲兼参谋长(连顺由于已官复原职只待伤势好转之后即赴锦州上任)副参谋长兼情报部部长黄德贵;下设三个步兵团(由于人数不足除一团以外二、三两团每团暂为两营)团长分别为林喜、张作霖、王英楷;鉴于“辽东大捷”中骑兵大队挥出的重要作用将骑兵大队扩编为骑兵团(马匹尚有所欠缺)团长萧山;一个炮兵团(包括原先的迫击炮营、利用缴获日军大炮组成的炮二营和用放在龙口街的山炮、野炮组成的炮三营)团长刘三林;一个特种大队(团级编制)大队长孙宝义;一个警卫大队(团级编制)大队长冯德麟;新成立的后勤部由于部长郑偃武远在龙口街暂由副部长王承斌代理部长专门负责后勤辎重和医疗卫生等事宜。另外以龙口街的三营、五营为班底再加上周围地区的团练组成独立团团长张立三副团长杜桂平(原龙城团总)。至此义勇军完成了自成立以来最重要的一次改编义勇军总人数(包括独立团)已达9ooo人为将来的展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朝廷虽然最终并没有采纳自己“持久战”的作战方针但刘坤一经与宋庆、吴大澂、魏光焘、李光久和冯华等人商议后还是决定要利用当前辽东战局的有利形势继续给日军以军事压力为即将开始的中日和谈创造有利条件。
3月16日为了就近指挥对海城日军的再次围困节制关内外防剿诸军钦差大臣刘坤一在扭转战局后不久就将指挥行营从山海关移驻到了营口。当然为了钦差大人的安全冯华和远征军也跟着开拔到了营口与海城之间的塔山铺、铁岭屯堡一线这也是刘坤一敢于移师于距离海城、盖平近在咫尺的营口的主要原因之一。
刘坤一虽然一力主战坚决反对割地赔款但是生性小心谨慎的他也非常清楚在朝廷尤其是太后议和决心已定以及倭寇实力犹存的情况下再进行大规模的战斗绝对得不偿失。打胜了固然更增荣耀可一旦失利则前番的战果也会前功尽弃。而且他老于官场深谙保存实力的重要辽东大捷已经足以让他在朝廷重臣中间风光八面太过冒险的军事行动是完全没有必要去做的因此冯华的“避免对日正面作战骚扰其后勤补给”的建议正好和了他的胃口。于是刘坤一立即命令关外诸军在对日军的作战过程中应以骚扰为主务必要让辽东日军日夜不得安宁。
由于钦差大人命令不必与日军硬碰硬只以骚扰为主因此辽东各地清军的积极性都颇高他们也想借此有利时机为自己赢得一些战功。当接到钦差大人的命令后辽东各地清军诸将纷纷借着“辽东大捷”的威势很快行动起来一时间清军在辽东的攻势大盛。
而再次对海城日军进行围困的各部清军在冯华的建议下也没有与城内的日军进行正面作战。在处理好各部的协调问题之后他们对海城之敌只是围而不打将主要目标都集中在了海城周围日军的一些小据点上。
接连被敲掉好几个据点损失了几百人后海城的桂太郎中将有些坐不住了。如此下去用不了多久海城就会成为一座孤城而被断绝了后勤补给的第三师团恐怕也不会有什么好下场。为了确保补给线的畅通桂太郎中将果断下达了收缩兵力的命令:放弃一些不太重要的城镇将兵力全部集中到海城、析木城至岫岩处于后勤补给通道的城镇中。
虽然在日军收缩兵力的过程中各部清军尤其是远征军也取得了不小的战果先后毙伤倭寇数百人但是由于日军组织严密、行动统一再加上清军的战斗力还是比较差大部分的鬼子都顺利完成了他们的撤退计划。
看到小鬼子们龟缩到要塞之中死活都不肯出来冯华召集义勇军营以上的高级将领再次开了一次军事会议。会议上大家各抒己见讨论得非常热烈好想法、好点子层出不穷。义勇军的这种民主决策程序既让新加入的人员感到新奇又极大的激了他们的热情和参与精神。经过仔细研究讨论义勇军下一阶段作战方针的基本思路终于慢慢清晰起来。
虽然鞍山、牛庄两战义勇军缴获了大量的战略物资而且不久前朝廷也给补充了一部分但是义勇军部队规模的急扩大使本来就有些供应不足的后勤问题再一次显现了出来。如果不能尽快扩大后勤生产或是找到新的补充给养的办法那么用不了几个月义勇军就会由于缺少粮草弹药而陷入寸步难行的境地。有鉴于此此次会议最后决定:下一阶段的作战以伏击、歼灭日军运输队为重点再辅以对据点之敌进行不间断的骚扰最后将海城的日军第三师团彻底孤立起来。
作战命令下达后义勇军各部很快就行动了起来特别是那些新加入义勇军的战士积极性极高。虽然他们的战斗力与老义勇军相比相差甚远但是他们大多是海城本地及附近一些地区的人对海城、析木城周围的地形、情况极为熟悉。而且他们当初对日军采取的作战方式就是游击战、骚扰战再加上冯华、邢亮得自**军事思想的精华因此这种打法对他们来说可谓“轻车熟路”很有心得。
王英楷由于就是海城当地人而且在海城周边地区极有威望因此他在这次作战中挥的作用尤其大。不但消息情报异常灵通而且几乎所有的伏击地点都是他选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