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淬中华-血淬中华第一部 关河梦断 第四十八章 关山度若飞_废文网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血淬中华第一部 关河梦断 第四十八章 关山度若飞(2 / 2)

最新网址:www.feiwen5.com

冯华知道他的脾气转了话题:“九杲明天早一点儿启程争取当天赶到山海关。”

李九杲知道大哥想在天津多耽搁一天点点头说:“我已经吩咐店家多给马匹添些草料让他们明晨早一点儿开饭。”

第二天天色刚刚微明冯华等人就匆匆的上了路。在高岭驿吃过午饭一路疾行天下第一关已遥遥在望。众人扬鞭驱马及至关下夕阳的余晖在那歇山重檐双层箭楼的屋脊上留下了最后一抹金黄。暮色中万里长城在山脊上逶迤蜿蜒消失在黛色的群山之中。雄伟壮观的景色让龚芳等几个没有看见过长城的姑娘、小伙儿几乎忘掉了旅途的劳累。

铁路虽然在1894年的时候就已经修到了中后所但是受中日战争的影响目前只有天津至山海关一段可以通行。冯华他们美美地睡了一宿觉于次日凌晨登上了从山海关开往天津的火轮车(当时人们称火车为火轮车见左宗棠《复总署论帖》:“铁路原因火轮车而设……”)。由于当时有钱坐得起火车、或者是敢于坐火车的人还是不多的因此在冯华他们这节车厢里算上他们一行八个人也不过只有十四名旅客。除了看似是一家人的一男一女和两个小孩外还有两名行商打扮的旅客不过这样到是非常有利于安全警卫工作。

一行几个人除了冯华可以说是谁也没有见过火车至于坐火车更是连冯华也没有坐过这样的火车。火车头是三对动轮的蒸汽机车没有导轮和从轮拖着七节木质旅客车厢车窗极小车厢内设有一圈木椅。虽然大家都听冯华讲起过火车可是包括李九杲在内的每一个人第一次坐上火车都是兴高采烈的。随着汽笛一声长鸣火车咣当咣当地开动并逐渐加车窗外的远山近树都很快被甩到了身后边。此时除了冯华所有的人都不禁为这样的车惊叹不已。

其实当时火车的车只有每小时25公里即使是这样受冯华现代工业思想影响最深的李九杲、贺菱和龚芳等人此刻对科学技术和工业化都有了更深一层的领会。

贺菱高兴地说:“冯大哥这回我可是真的找到‘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感觉了。”

龚芳打趣地说:“冯大哥现在可不是万里赴戎机而是万里赴军机(处)啊!”

贺菱和龚芳这两个小丫头不但精神特别好而且颇有现代女孩子的特点只要是没有事情的时候总喜欢叽叽喳喳的。这不刚闲下来没两分钟她们又缠着冯华讲解入关后的风土民情。

初次坐火车的兴奋劲儿过去后除去值班的两名卫士其他人都昏昏欲睡李九杲更是第一次放心酣睡起来。不过随着距离故乡越来越近冯华的心情却越的难以平静下来。

有道是近乡情更怯冯华不只是情怯更多的是茫然和惆怅。熟悉的地名却不是那个自己熟悉的城市想到日夜盼望远方游子归来的二老双亲他禁不住鼻子一酸。在此之前他偶尔也和邢亮、周天宇说到父母家人及亲朋好友但每个人都是一提即止有意无意的回避着这个话题。然而此时单独踏上归乡之程的冯华却再也抑制不住自己对父母亲人的思念压抑了很久的感情如决堤的洪水一般喷薄而出不知不觉间他的眼角有些湿润了……

离家数月归心似箭的感觉冯华有过许多次每当出差或旅游归来心中有的都是兴奋和激动。想着母亲那热切的目光和絮絮叨叨的话语;想着与父亲喝上两盅醇酒一起品尝着母亲亲手做出的可口饭菜述说着自己外出的见闻全家人都沉浸在团聚的温馨之中。如今家乡的一切都已经是物是人非。他摇摇头“物是人非”这个词怕是用得不准确应该叫“百年一梦”吧?一个奇怪的念头突然从心中升起:或许在这个世界里能够寻找到自己的曾祖父或是高祖父?想到这里他不禁哑然一笑。

看着冯华一会儿沉思一会儿摇头一会儿伤感一会儿又莫名的浮现出一丝笑容的怪异表现让刚刚醒过盹儿的贺菱既感到迷惑不解又有些担心起来:冯大哥这是怎么了?

想到这儿贺菱轻轻地喊了一声坐在她旁边的冯华:“冯大哥你没什么事吧?”

贺菱轻柔的话语把冯华从遐想之中唤了回来看着贺菱又关切又疑惑的神情自知刚才失态的冯华笑了笑摇摇头对贺菱说道:“我没事你再多睡会儿吧!”

抬眼向车窗外望去只见铁路两边一望无际的平原此时已露出了春的绿色在明朗的天空下所有的一切都显得那么的充满生机。心中的酸楚已经一扫而光冯华的神态很快又恢复到了原来的那种豁达和自信。

那时坐火车可不比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从山海关到天津需要十几个小时到达天津老龙头车站时天已经完全黑了。

如果不是火车在逐渐减连冯华也不知道火车已经驶进了当年中国北方最大的经济、军事重镇——天津。车窗外黑黝黝一片没有一丝光亮;车厢内悬挂着的那盏昏暗的油灯随着机车制动刹车而在剧烈地摇晃着。车行一路没有列车员报站名冯华也是凭借着自己的直觉判断出到达目的地了。

一百多年前的天津老龙头车站的站台还比不上现在的一个小车站站台石条铺砌的简单而又狭窄的站台上几盏“气死风”油灯和票房窗户里射出的点点光亮给暗夜中的旅客指示着出站的方向。

冯华、李九杲等人在夜色中走出了这个修建于1886年的老龙头火车站。离开票房那油灯的微弱光线站外的广场或者说是那片开阔地漆黑一团几盏燃油的路灯孤零零的伫立在幽暗的夜色里犹如茫茫夜幕下的几颗昏黄的星星。借助着路灯暗淡的光线冯华打量着这个于1888年11月初正式开通旅客列车的中国国内第一座火车站。黑暗中隐隐约约看出这是一排土木结构的房屋大概是受西方建筑风格影响高高的起脊屋顶上六座依次排开的阁楼式建筑最为显眼这在一百多年前也算得上是很气派了。

看到有旅客走出车站黑暗中蹲坐在“洋车”脚踏板儿上等候揽客的人力车夫一拥而上纷纷问候着:“先生坐车吗?”“小姐坐我这车吧保您了稳当舒服!”争着抢着想揽下一桩活儿。

冯华儿时听父亲讲起过、在电影《骆驼祥子》里也瞧见过这种叫“胶皮”的交通工具真正乘坐则是第一次。那时这种人力“洋车”刚刚从欧洲和日本传入中国不久菱儿和龚芳也是第一次见识这种洋人喜欢乘坐的两个大轮子的车子。虽然是春夜拉开车上方的折叠罩棚和前面的油布棉门帘却也不觉得寒冷。只有李九杲觉得自己一个身强力壮的大老爷们儿仰躺在车座里让别人拉着跑心里很不是个滋味。

这些车夫都是天津的活地图只见他们穿街越巷健步如飞嘴里还不停地吆喝着“借光借光靠边儿靠边儿!”过了东门外的盐关浮桥不一会儿就到了东门脸儿在车夫的引导下冯华等人住进宫北大街上一家叫“大生字号”的旅馆。

清末的天津素有北门富、东门贵之说北门、东门一带地处三岔河口附近客商往来舟船便利水运繁忙加之天后宫香火兴旺成为了津门最为繁华之地。这里虽然人员纷杂却也能掩人耳目这是冯华选择住在这里的用意之一。此外他还有另一个想法:以前他从天津地方志中知道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和翻译家严复的故居就在东门外天后宫附近。说实在的这次来天津虽然只是顺路但他还有一个极重要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一晤这位近代中国思想界的先驱。(全本小说网 www.QUAbEn-XIAoShUo.com)

<!--PAGE 5-->

最新网址:www.feiwen5.com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