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听此言冯华放下手中的茶杯微微摆了摆手轻声说道:“子纯兄为怕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小弟二人此次进京并没有大肆喧哗此点还请子纯兄见谅。”
心里明白冯华的意思商德全也将脸色一整郑重答道:“子夏兄请放心子纯定当为二位严守秘密。”
三人又谈了些辽东和山东战场上的事情谈话转到了拜会严复的话题上。原来这商德全自从威海回到天津后一直赋闲在家等候任用。此次拜见严复也是为了不想让这身所学荒废无用想毛遂自荐到天津水师学堂任教以图再次为国效力之意(据史书记载甲午之后商德全参与小站练兵任炮兵帮统)。
听了商德全的叙述冯华不失时机地向他提出了邀请:“子纯兄冯华平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富民强国再扬我中华雄威’。虽然前一番在辽东打了几个胜仗振奋了一下国势但独木难支根本起不了真正的作用。我中华要想在当今世界站立起来再像以前那样闭关锁国、妄自尊大是不行了。除了要忍辱负重、卧薪尝胆以图再战之外最需要的就是多一些如兄长这般才学过人有真知灼见的好男儿。兄长如果不嫌小弟官微职小可有兴趣与子夏一起抵御外侮共图中华富强?”
冯华的这番话在商德全心里掀起了滔天巨浪:哪个中华热血男儿不希望自己的国家强大富强!哪个有本事的人不希望自己一身所学才尽其用!就拿自己来说当初从德国学成归来不也是雄心勃勃渴望做一番事业、建一番功名吗?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了朝廷却根本就不重用他们这些留洋的人直到如今还是庸庸碌碌一事无成。这个冯华先不说他在这次中日战争中屡建奇功令人十分的佩服敬仰。就从眼前自己所见来说绝对是一个识见不凡、胸怀大志之人。
“抵御外侮共图中华富强!”商德全暗暗念了一遍这十个字一时间心中热血澎湃压抑在心底多年的满腔豪情被冯华真切的话语激了出来。当下他昂然说道:“我商德全最敬重、最崇拜的就是岳飞、戚继光这样的英雄。子夏不弃商德全抛头颅、洒热血也在所不惜!”铮铮之言掷地有声。
当下三人商定:待冯华从京城觐见归来后一同出关共图中华富强。分手之际商德全留下家庭住址并再三叮咛:“我在河北金家窑家中日夜恭候二位兄弟大驾光临!”
虽然没有见到严复但结识并招揽了商德全使得冯华的心情特别好。二人回到旅馆见贺菱等人上街还未回来便也兴致勃勃地重新走出了旅馆。
贺菱和龚芳结伴出游到也记得李九杲的叮嘱只在这宫南、宫北大街上转悠绝不远去。尽管这样两名卫士还是远远的跟着暗中保护。
这天后宫地区是当时津门第一繁华所在。天后宫当地人俗称“娘娘宫”建于元泰定三年(1326年)是香火最旺的一处庙宇。姊妹二人第一次来到这繁华胜地自是目不暇接。街两旁的鞋铺、帽店、山货庄、海货店、蜡烛铺、绢花店、纸局、酱园、饭馆、茶楼、钱庄、饰楼以及街上拉洋片、变戏法、耍把戏、抖空竹卖拳头的看得俩人眼花缭乱。
二人随着摩肩接踵的人群来到“娘娘宫”。这天后宫坐西朝东面对海河宫门前矗立着两根高大的幡杆对面是一座宏伟的戏楼进庙烧香还愿的人们络绎不绝。张仙阁楼梯旁是一个算命馆门前左右也有许多易卦的、相面的和拆字的二人好奇挤进人群里观看。
一个打着“麻衣相法太清神鉴”布标的相面人正对着围观者滔滔不绝的数说着看到二女逐惊讶说道:“二位小姐乃大富大贵之命在下免费为二位相上一面如何?贺菱、龚芳受时代影响对卜卦看相本也有几分迷信再加上孩子气未消自是喜欢凑热闹也就点头同意了。相面人说了一通什么“印庭火土常明相夫登第;山林塚满墓起必有贵夫应在中郎之部“的话语又说道“颜面如龙光之秀仪颈项若凤彩之非常。”连呼:“贵相!贵相!”总之一番吹捧说得二女欢天喜地扔下一把铜板高兴而去。
贺、龚二女在天后宫山门前遇到了冯华、李九杲四人合到一处走进天后宫。自元明清以来天津民间虔信天妃娘娘朝拜者甚笃。贺菱和龚芳看到启圣殿香案上摆放着许多泥娃娃许多妇女放上一百文钱拜过娘娘之后用红线拴上一个泥娃娃抱了就走甚感奇怪问冯华:“大哥她们这是干什么啊?”
在冯华出生以前天津这个习俗早就没有了幸好他曾听老年人说起过“拴娃娃”的典故就介绍起来:“这位娘娘叫子孙娘娘那些婚后希望早生贵子的妇女就到娘娘宫拴个娃娃大哥……”这种拴泥娃求子嗣的习俗让两个女孩听得羞赧满面李九杲也听得入了神。
他们从娘娘宫出来顺着宫南大街前行一个身材瘦小的报童斜挎着一个大布兜儿扬起胳膊挥舞着手中的报纸正在大声吆喝着:“看报诶——看报——今日新出版的《时报》诶!”报童的叫卖声吸引着冯华也引起李九杲等三人的注意。那个报童看到冯华在叫他蹦蹦跳跳地跑过来:“先生您要什么报纸?”
这回轮到冯华惊讶了。他知道在清朝末年地处华洋杂处经济、军事、政治变革和东西方文化强烈碰撞中心的天津堪称中国的新闻中枢早在1886年天津第一份中文报纸《时报》便问世了。但他却没有想到这个报童从布兜里同时掏出《时报》、《直报》和《京津泰晤士报》等几种中文报纸他掏出十几个铜板把几种报纸各买了一份。小报童很少遇到出手这么“大方”的人高兴得连声道谢。
李九杲、贺菱和龚芳以前就听冯华提起过“报纸”这个东西。从没有见识过“报纸”的他们分别从冯华手中抢过一份报纸贪婪地看了起来。
李九杲拿到的是《时报》那是一本12页的薄薄册子分为“谕旨”(皇帝的命令)、“抄报”、“论说”、“京津新闻”、“外省新闻”和“外国新闻”等栏目;而贺菱看的是《直报》是一种商业性报纸。第1版为“宫门邸抄”(为大臣呈送给皇上奏折的内容节选)和“西报摘抄”(主要是欧美等国的报刊摘要);第2版到第5版内容为国内新闻;第6版为当时从天津到外地的火轮车、火轮船的时刻表;第7至8版为广告内容涉及工业、农业、商业、医药、娱乐等各个方面。冯华见几个人对报纸非常感兴趣笑着说道:“可别只顾看热闹啊好好借鉴一下以后咱们也要办报纸的而且还要尽快的办起来。”
街面上饭馆里飘出的饭菜香引起了人们的食欲贺菱先说道:“大哥人家肚子都咕咕叫了。”
冯华指着附近的一家叫“德素园”的素食馆说道:“好啊今天我就请你们吃天津卫有名的‘石头门坎’素包和素卷圈。”
听到‘石头门坎’素包这样奇特的名字龚芳调皮地说道:“大哥又是石头又是门槛的可别把大牙给硌下来呀!”
龚芳牵强附会的歪批胡解释引得大家都笑起来冯华点着她的鼻子说道:“你小心点牙硌不下来馋虫子会给勾出来的!”
吃过午饭冯华拉上李九杲准备到东局子水师学堂再次拜会严复。贺菱与龚芳都有些不解:“这个严复究竟是何方神圣啊!值得冯大哥和李大哥一次又一次的去拜访。”
怎么解释严复这个人呢?倒让冯华费尽了心思:严复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主要启蒙思想家是西方资产阶级学说的主要传播者。**称严复是“在中国**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一派人物”。他大量翻译介绍了西方资产阶级学术思想从而把中国近代向西方寻找救国救民真理推进到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他的译著启和教育了好几代中国人士。可是冯华不能这样对她们说几经思索他说道:“严复毕业于福州船政学堂后来被派往英国格林尼治海军大学学习。他不但满腹经纶、学贯东西是个有大学问的人而且胸怀救国救民真理是当今中国少有的杰出人才。”看到他们一向敬佩的冯大哥如此推崇严复几个人也不由得对这个素未谋面的智者肃然起敬。(全本小说网 www.QUAbEn-XIAoShUo.com)
<!--PAGE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