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冯华一行回到营口开始全面实施“渡海援台”作战计划之时分别由广岛和旅顺出准备以武力登台的两支日本军队在琉球岛中城湾成功会师。WWw!qUAnbEn-xIaosHuo!cOM其中由新任台湾总督桦山资纪率领的总督府直属部队计有官兵68oo人战马19oo匹。包括臼炮中队、要塞炮中队、后备步兵第四联队、临时台湾铁道队等;由6军中将北白川宫能久亲王率领的近卫师团计有官兵146oo人战马35oo匹。包括步兵第一旅团、第二旅团、骑兵大队、炮兵联队、工兵大队等。
6月25日经过充分准备桦山资纪命令北白川宫能久亲王统辖的近卫师团第一旅团和海军少将东乡平八郎指挥的海军舰队分两路进兵台湾近卫师团第二旅团则作为预备队暂时留在琉球。26日二十九艘日本军舰、运输船驶抵台湾北部海面分泊于基隆口外的澳底、金包里、沿八里坌、大姑坎直至沪尾一线的海面上。台湾人民捍卫祖国统一保卫国家神圣领土的战斗即将打响。
台湾民主国总统府(即原台北巡抚衙门)的大厅内新任的民主国大总统唐景崧(字维卿广西灌阳人)烦躁地来回跺着步:大批日舰已经抵达了台北附近海面如今凡是能够登6的地点都停泊着满载士兵的日本船只。倭寇究竟会从哪里登6?自己又该何去何从呢?
当初唐景崧之所以答应就任“民主国总统”固然是为台湾绅民的爱国热情所感可更多的还是迫于无奈。在当地士绅屡屡敦促、群情异常激愤的情况下如果他执意离台极有可能会激起民变。当然唐景崧也抱着一丝幻想如果能赢得列强的承认、支持说不定真的能把倭寇拒之于台湾岛外那他就可以“遵奉正朔遥作屏藩”当一个真正的“台湾民主国大总统”了。可惜事与愿违不但列强无一理会而且朝廷更是对他极为不满已经多次来电斥责。好在“台湾民主国”自成立伊始他就已经预留退步不但定年号为“永清”仿照清朝黄地青龙旗的样式设计了与之呼应的蓝底黄虎旗以示台湾永属神州之意而且对外称总统对国内行文却仍用开缺本衔及台湾巡抚关防。另外为了给自己内渡预做伏笔他还让在台的文武官员自行选择去留。不过这一做法虽然让他自己没有了后顾之忧可却让本就防御力量薄弱的台北布防更是雪上加霜、漏洞百出。
自6月2o日起先是福建水师提督杨岐珍和台湾镇总兵万国本率所部移师内渡;然后素有虎将之称的湖北郧阳镇总兵綦高会因受唐景崧排挤亦负气拔营而去;接着被推举为“民主国国会议长”的台湾绅士、原太仆寺卿林维源也不肯就任而内渡。截至26日台湾省3府3厅1直隶州11县共计18名官员中已有13名内渡而走。在日本即将登6的紧要关头如此多的在台主要官员纷纷内渡不但一下造成了许多行政权力的空白削弱了台湾的军事力量而且极大地影响了台湾军民的抗战士气。
就在唐景崧还为自己莫测的前途彷徨不已心中矛盾重重地乱成一团之际总统府亲军管带黄义德匆匆走进了议事厅:“大人按照您的吩咐副总统丘逢甲、军务大臣的李秉瑞、內务大臣、督办全台营务处主事俞明震、提督张兆连、余得胜等诸位大人都已经到了。”
闻听此言唐景崧不由得精神为之一振连忙说道:“好快快请诸位大人进来。”
这些在台北的高级官员不乏久经征战的骁将也明知道倭寇攻台这一天迟早会到来可一旦敌人“兵临城下”每个人心中还是禁不住有些惶恐整个议事厅内都充满了一种紧张的气氛。
扫视了一眼议事厅中的众人唐景崧开门见山地说道:“今日请诸位大人前来主要有一事相商。今日电报局连续收到两江总督刘坤一与新任旅大经济特别区办事大臣冯华的加急电报让我们提防倭寇从三貂角的澳底登6。而且为防万一他们还建议务必要做好疏散兵工厂、火药局和水雷营等重要军事设施的准备工作。不知诸位大人对此有何看法?”说着他让手下把两份电报转交给俞明震等人传阅。
看罢电报众人一时间皆默然无语各有所思。稍停诸将中最有声望的铭军提督、负责防守基隆的张兆连先开口道:“大人倭寇此次跨海攻台乃是劳师远征后勤补给不便是其最大的不利之处因此迅夺取基隆港或淡水港(即沪尾186o年依“天津条约”辟为与各国互市之口建“淡水港”但为了区别于淡水县当时仍多依旧习以“沪尾”称之)就成了他们的当务之急。而澳底虽然只有曾喜照大人的两营广勇驻守防卫相对比较薄弱但是此地水深岸陡荒僻难行既不利于6军登6又不便于后勤补给倭寇在此登6的可能性应该不大。况且在天险三貂岭还驻有徐邦德的一營防军我们只要稍事加以提醒即可无虑。至于冯华所说的疏散兵工厂、火药局、水雷营之事卑职以为也甚不妥当。值此人心惶惶之际还未开战就谋划撤退将会极大的扰乱军心。”
张兆连久经军旅熟悉阵战这一番有理有据的分析立刻就引来了好几个人的纷纷赞同。不过一向心直口快的俞明震却不以为然马上接口反驳道:“张大人的分析固然有理然而也有可商榷之处。卑职以为基隆港我军炮台坚固港湾险要兵力雄厚士气高昂倭寇想在此登6恐难以如愿;淡水港口水浅巨舰不易靠岸且我军戒备森严也不易攻取;而三貂角澳底水深浪平地势开阔我军防备相对空虚倭寇如避实捣虚到实在是不可不防。再说自杨歧珍率军内渡后澳底虽还有曾大人的两营广勇但毕竟成军时日尚浅没有什么实际作战的经验不可不虑呀!况且冯华在辽东连战连捷绝非浪得虚名之辈刘坤一更是久经征战老成持重他二人既有此担心必非无因。”
负责在台北附近巡守护卫台北的台湾民主国副总统丘逢甲(原名秉渊字仙根号仓海生于台湾苗栗)开始也觉得张兆连的分析有些道理但俗话说“人的名树的影”冯华的赫赫威名还是让他心中产生了很大的疑虑。仔细思索了一番丘逢甲开口说道:“论起行军布阵打仗逢甲不如诸位大人但刘坤一、冯华却是此中的行家他们的意见还是应该予以重视。另外冯华在电文中说‘别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话听起来有些俗可仔细想一下却非常有道理。台湾是一孤悬海外的岛屿一旦战争打起倭寇封锁港口截断航运断绝外援我们就将坐以待毙。因而我们的兵工厂、火药局、水雷营等对支持战争尤为重要冯华所虑还是有一定的道理。”
由于张兆连、俞明震和丘逢甲三人开了个头一时间与会众人议论纷纷莫衷一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争执不下于是都把目光投向了唐景崧。
此时唐景崧心中同样非常矛盾:他原来也认为日军会从基隆、沪尾登6因而把主力都集结在这一线忽视了被他们视为荒僻之地的三貂角澳底。可是刘坤一、冯华先后来电报再三强调要加强对澳底的防守再加上俞明震、丘逢甲等人也持有类似的看法弄得他心底下也开始不踏实起来。然而台北附近就这么些军队到底该如何安排三貂角澳底的防务呢?想到这儿他摸着颌下的胡须沉吟起来。
清军在台湾的部队应属林朝栋所部十营“栋字军”以及刘永福所部八营“黑旗军”战斗力最强。林朝栋在中法战争时守台湾勇敢善战曾大败法军;刘永福在越南抗法更是战功卓著名震遐迩。可这两名战将却受到了唐景崧、张兆连等人的猜忌、排斥分别把他们调到了台中和台南。而战斗力较强的张兆连、陈永隆、余致廷、余得胜等部目前分别驻守基隆、沪尾和棰园驻守台北的除了唐景崧新招募来的未经训练和阵战的广勇、台勇外就只有丘逢甲所指挥地一部分台湾各地的义勇军。
看到唐景崧犹豫不决久久都没有做出决定丘逢甲站起身来建议道:“大人逢甲以为对倭寇可能会在澳底登6一事虽然不能完全相信但有备无患聊胜于无。澳底可以派瑞芳义勇军统领吴国华带所部两营台勇火增援并派都司陈波率护卫营协同前往多增添一些防御力量。另外由于台北地区的兵力已经有些捉襟见肘为以防万一还应立即将林朝栋所部从台中调回驻防基隆市西北的狮球岭天险。至于疏散兵工厂、火药局等事尽管目前不宜大张旗鼓可是先期做一些准备工作还是应该的。”
丘逢甲的这些建议应该说还是极为稳妥恰当的当下就得到了大部分人的支持。而唐景崧和张兆连尽管心中不是很满意但一来没有更好的主意二来大敌当前也知道孰重孰轻因此并没有出言反对事情最终就这么定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