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6军第13集团军对槟城地区印度军队的围攻已经持续了7天的时间了。<a href="http://www.QuanBen-XiaoShuo.com/book7/0/1/" target="_blank">全本恐怖小说</a>在这1周内中**队的地对地弹道导弹突袭和小股特种部队渗透攻击从未间断但真正令印度军队倍感压力的却是中国6军第13集团军在地面战中拿手的“装甲剥茧”战术。
这种战术往往由频繁的地面火力侦察开始中国6军的精锐侦察兵分队先在战线上起试探性的进攻寻找出印度6军在防线纵深能所建立的防御支撑点。这些支撑点一般由建筑有坚固工事的马来西亚北部村落担任。
印度6军为了加强槟榔屿地区的防御纵深在马来西亚北部的吉打州内建立了数十个这样的防御支撑点。每个支撑点上驻守有一个加强连到一个营不等的兵力储备有足够的武器和弹药。至于粮食的补给被称为马来西亚的“米饭碗” 州属的吉打供应着马来西亚全国一半以上的稻米需求。所以就地征粮对于印度士兵来说并不是难事。
每个支撑点之间的距离一般不5o公里在前沿以步兵为主的防御支撑点后方印度军队还会建立一个部署有远程炮火和装甲部队的要塞化据点。这种脱胎于前苏联军事防御思想充满弹性的防御体系被印度第4军军长马亨德拉中将形象的称为“西西里防御”。他认定自持兵力优势的中**队会在一次草率的全线猛攻中“嗑掉钢牙”。
“我们将在马来西亚北部创造一个阿拉曼和砥平里式的胜利。” 虽然内心深处对中**队的攻击能力仍然充满了恐惧但马亨德拉中将却仍努力鼓舞着全军的士气让士兵们相信中国6军并非不可战胜。
但马亨德拉中将却忽视了阿拉曼和砥平里那已经被神化了的胜利背后的关键在阿拉曼“沙漠之狐”早已为后勤所累只能用一次正面突击来一赌运气而在砥平里中国志愿军则缺乏重型火炮和空中支援。不过此刻中国6军第13集团军显然不会受到这些条件的束缚。
在确认了印度6军纵深防御支撑点的位置和火力配备之后中国6军会集中2~3个炮兵连的火力对其进行持续的炮击随后1个装甲营左右的坦克部队将在工兵和机械化步兵的掩护下动正面装甲突击。在正面进攻的同时中国6军将有1~2个团的部队担任战场预备队随时监视印度6军的行动。而中**队的炮击和空中打击也将转向印度纵深防御支撑点的周遍地区切断印度6军的增援和撤退路线。
而为了打乱印度军队的整体部署和协调这样的攻击往往会在2~3个防线上同时展开。令马亨德拉顾此失彼。
面对这样的攻击印度6军一时难以找到合适的反击战术。遭到优势兵力和炮火打击之下的防御支撑点在没有得到增援的情况往往难以坚守1o个小时以上。当中国6军的工兵排爆完印度6军布置的雷场之后数十辆挂满反应装甲中国6军的96式主战坦克的正面突击足以令大多数印度步兵失去抵抗的意志。
而周遍据点内印度6军可能的增援往往不是遭到中**队强大火力的杀伤便是引出中国6军更强大的预备队。使原先的攻坚战转化为对印度6军更为不利的平原遭遇战。
在逐步蚕食的“装甲剥茧”战术之下印度6军在一周之内丢失了吉打州府亚罗士打以北的所有据点被中国6军轻松吃掉了近5个营的兵力。此刻印度6军在北线战场上除了横向贯穿战场的吉打河(sg.kedah)之外已经无险可守。印度远东战区司令部已经建议马亨德拉中将放弃亚罗士打将战线向南收缩退守双溪大年。
印度远东战区司令部的理由很简单虽然亚罗士打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具有重要的军事价值。但是位于吉打平原之上地势低平。吉打河正处于旱季河道干涸难以阻隔中国6军的装甲洪流。而退守双溪大年则借助战场右侧的穆达河和海岸线缩短战场的正面有利于防守方。
但马亨德拉中将却拒绝了这一建议原因在于他麾下所指挥的是一支以机械化步兵和装甲旅为主的装甲部队拥有数量庞大的装甲部队一旦退守双溪大年所有重型装备将难以施展开来最终难逃被中国人赶下海的厄运。所以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放手一搏。马亨德拉中将在亚罗士打迅集结起以战斗力尚且完整的印度6军第4机械化步兵师为基础的混成装甲突击集群。准备以印度6军在吉打河以北最后的据点—小城丹让为中心与中国6军打一场装甲绞杀战。
为了配合丹让战役马亨德拉中将希望印度空军能尽一切可能提供空中支援。当然印度空军所能作只有加大米格-27型战斗轰炸机双机突防频率而已。
随着一阵刺耳的呼啸划破丹让的天空蹲在战壕里的印度6军的士兵们本能全体卧倒。在他们的天空中无数燃烧着毁灭的铁矢纷飞着陨落在这座马来西亚北部的小城之中。在短促而密集的爆炸声之后印度士兵们依然故我的各自爬起怕打着身上的泥土中国人的坦克就要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