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猛烈地轰炸过后,下午一时许,中军已经在乌拉尔河上十多处地点搭建浮桥,试图渡过乌拉尔河。
由于前段时间,乌拉尔河防线守军有五个师被调往斯大林格勒,目前只有十五个师,分布在二百公里的防线上,需要支援。
……”
与会者都知道情况严重,却不知道会严重到这个地步。
当初德国突袭,苏联损失的飞机,也才一千八百架。那时候损失的很多飞机,都是老式的双翼飞机。损失远不及现在严重。刚刚的数据可都听见了,光容克-2就损失了107架,这是前线数量的一半了。
一时间,屋里鸦雀无声。
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想了想,又开口询问了几个细节,才说道:“泰舍特不是主要进攻方向,命令守军立即出动少量部队,破坏东部铁路。同时,加固工事,准备防守。”
斯大林讨厌别人说废话,所以华西列夫斯说话都很简洁。但与会者都明白他的意思。
由于感受到中国的威胁,苏联在工业部局时,没有过多的考虑西伯利亚。临近中国边境,只有新西伯利亚工业区和乌拉尔工业区——都远离泰舍特。中军即便攻克泰舍特,也还须进军一千多公里,才能威胁新西伯利亚。
中国没有必要舍近求远。否则,后勤就是个负担。
“其余两路都很重要。我判断,中军将以乌拉尔河防线为辅,以西伯利亚防线为主。
……”
说到这里,就产生分歧了,与会者一阵**。
中军攻克乌拉尔河防线,就可以从东方、北方威胁斯大林格勒,一旦攻克之,就可以与德军汇合,席卷这里和高加索地区。并且从南方威胁到莫斯科,战略意义不是西伯利亚防线能够相比的。况且,中军至少在此动用了五十万大军。
华西列夫斯基一说完,安东诺夫就反驳说,“我认为恰恰相反。中军是以乌拉尔河为主,继而以斯大林格勒为目标,与德军汇合……”
斯大林一面听着各人的意见,一面在办公室里缓慢地来回走着。他不时地走近那张大桌子,弯下身子,凝视着打开的地图。
这时,斯大林回到自己的办公桌旁,拿出几支香烟,捏碎,然后把烟丝慢慢地装进烟斗。烟是“黑塞哥维那弗洛尔”牌的。
朱可夫的发言吸引了他的注意,斯大林停下点烟的动作,留意倾听。
“中**队超过三百万,以其出动的空军来看,恐怕是动用了大部分兵力。
就是按出兵二百万计算,中军也足以两条战线,同时并举了。从战略上讲,中军应该以乌拉尔河为主。但是,KGB根据情报判断,中德密约约定的是,亚洲部分归中国,欧洲部分归德国。
因此,我支持华西列夫。
不管怎样,中军的参战都会带来沉重的压力,必须尽快地增援前线。
……”
随后,朱可夫的发言进入实际的计划。中军在北哈萨克的进攻,针对两大工业区。
因为西伯利亚铁路距离中国太近,苏联在“一五”其间,修建了伊热夫斯克(下塔吉尔)-谢罗夫-托博尔斯克-托木斯克铁路线,并把工业部向西西伯利亚平原和东欧平原的北部扩展。因此,中军的进攻很难截断当地的铁路交通。
这是对苏联有利的一面,应该命令当地守军严防死守,争取时间,并迅速在当地组建乌拉尔方面军和新西伯利亚方面军,统一指挥,从东西两个方向,阻截中军的进攻。
同时,对两条战线的增援,也是必不可少的。
战争的胜负取决于苏联能否守住西西伯利亚平原,以及美国的援助力度。
朱可夫建议,收缩防御,把高加索方面军调到斯大林格勒,动员起所有可动员的力量,武装起每个适龄男女,尽快督促美国开辟第二战场,苏联人只能战斗到底了。
“把高加索油田送给德国人?”梅赫利斯挖苦地说。
朱可夫明白,“放弃高加索”这几个字对于所有的苏联人,包括对于斯大林意味着什么。但是,高加索是守不住的,他不能感情用事。
“高加索不得不放弃,”朱可夫断然回答。
……
关于高加索问题,会议没有达成一致,但中国很快帮助斯大林下定了决心。当夜中国空军彻底把巴库油田和格罗兹尼油田轰炸了一遍。根据当地矿务局的报告,采油和炼油设施大部被毁,绝大多数油井燃起熊熊大火,半年之内油田无法恢复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