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似流水转眼即逝,一眨眼,已是42年8月末了。斯大林面对着前所未有的一个滥摊子。
中军在打开突破口后,高歌猛进,向东北西三个方向展开攻势。七月下旬,中军在新西伯利亚等地实施了大规模空降。据说,集中了四个空降旅,共五万人。在鄂木斯克以东,及坎斯克、阿巴坎、托木斯克等地,胜利完成了空降。一举拿下上述地区,将泰舍特、新西伯利亚、鄂木斯克等地的守军分割开来。
随后,摩托化的步兵师配合着装甲部队,共二十五个师六十五万大军,在西西伯利亚平原上奔涌起来。横扫千军卷如席,是夸张了些儿。中军放过防御强的少数城市,一心一意攻城掠地。
北海集团军也趁此机会,顺势展开了猛烈攻击。被团团包围,只依*电波与外界保持联系的泰舍特守军,凭借着坚固的永久工事,在飞机大炮的轮番轰炸下,坚守了一个多月,终于8月19日宣布投降。
此时此刻,五个师的泰舍特守军保持战斗力的,还不足五万人了。
至此,还在苏军控制中的,就剩下鄂木斯克、新西伯利亚和新库兹涅斯克三座城市,并都处于重重围困中。保持联络还是那个老办法——无线电波。
国防军军不是没有能力一举攻克之,但汪道铭一来是舍不得伤亡。这才八月下旬,中国国防军已经占领了西伯利亚大部分地区,冬季来临前怎么也会拿下乌拉尔山以东地区。所以,汪道铭不着急。
再者说,中**队已经有十多年,未参与战争了。训练有素并不能够代替实战经验。有这么几个训练不足,却士气不错的地方,汪道铭还舍不得一下子占领。他命令将之封锁包围,轮番调动部队前去参战。
慢慢来,打上几仗,部队就有实战经验了。稳打稳扎,层层推进,交替掩护,在空中优势和火力优势下,部队很快熟悉了战场气氛和攻坚战术,却又不会有多大的伤亡出现。
北方的战斗,中军进展也很顺利,中军的胜利就等于苏军的失败。中军迅速占领了托博尔斯克和谢罗夫,切断了西伯利亚的绝大部分地区与苏联内地的联系。并攻克了秋明,与苏军相持在叶卡捷琳堡和库尔干。
中**队完全占据了空中优势,大批火箭炮的使用,使中**队在火力上,也处于上风。说起来,一个连二十四辆火箭炮一次齐射的直接杀伤力,还要超过云爆弹的。但没有云爆弹消耗掉氧气带来的后续杀伤,民众也不那么敏感。
在战斗中,薛岳指挥部队连战连捷,自不用多说。第十一装甲师代理师长孙立人上校(临时晋升为准将军衔)指挥装甲部队五天前进八百公里,攻占了谢罗夫。预计,孙立人的临时军衔,很快就会变为正式的。临时军衔只是为了便于指挥,临时授予的,除了称呼和服装上有变化,其余一切都按照正式军衔处理,战后就会取消临时军衔。
在中国国防军攻克秋明,向叶卡捷琳堡进军的时候,装甲第二师与苏联第18坦克军迎头碰上,随着“意外”的遭遇,中苏之间一场激烈的坦克大战就此爆发。这是十几年来,中苏间装甲部队的再一次较量,上次是苏军入侵哈萨克,被中国的装甲部队打的落花流水。这一回,双方掉了个位置,中军攻入苏联本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