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不是问题,德国海军更不是问题。战胜苏联的德国就可以全力以赴发展海军,以整个欧洲的资源建造战舰,中国也会很乐意为之建造船舶,甚至参与战斗。英国……
苏联人有苏联人的想法,美英有美英的打算,同床异梦就是此情况最佳写照。
在援助物资上,美国人觉得苏联是有抵抗力量的,就是慷慨大方的,罗斯福也愿意提供物资,以便苏联人其战斗力。然而,运输是个大问题。
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直接封锁了苏联的东南。至于从北极圈内的西伯利亚运输物资,我想,没有人会真的加以考虑。如此说来,从太平洋和中东的运输路线,就被关闭了。
留给苏联的唯一通道,就是由美国出发,经北冰洋,绕过北角,驶向摩尔曼斯克等北方诸港。但摩尔曼斯克距德军占领区仅二十英里,在此停泊,会面临德国海空军的联合打击。摩尔曼斯克位于北极圈内,夏天会出现白夜的,约三分之一损失实在令人难以接受。要知道,损失的不仅是货物,还有船舶。
而纳里扬马尔等新港,规模不能够与摩尔曼斯克相比,还要在北冰洋上多航行很长一段距离。
总之,在苏德战争的头一年里,运抵苏联的物资,并没有协议的那么多。形势刚刚有所好转,中国又对苏联宣战了。
至于“登陆法国开辟第二战场”的问题,则是另一回事了。
最初,美国人是积极主动的,英国人却不是很愿意。
丘吉尔的考虑很实在。美军在短期内无法完成武装和训练,开辟第二战场的主力毫无疑问会由英国人承担,这会大幅削弱英国的武装力量。从而,使英国失去好不容易获得的安全,重新处于德国的威胁下。英国人自不取之。
英国人还有一个说不出口的原因——欧战时沉重的伤亡令英国人记忆犹新,心有余悸。
后来,中国对苏联宣战之后,英国人的态度就不同了。唇亡齿寒的道理,丘吉尔还是知道的。
苏联战场已经陷入绝境,英美军队如国不从西方发动攻击,以解除俄国所受到的压力,则德军将取得全面胜利,迫使苏联的抵抗立即土崩瓦解。
在这种形势下,英国人可以参与一次有限度的攻击,这是为了共同利益的一种牺牲。
显然,英国人的计划与“大铁锤”计划是不相符合的。美国人在年初就提出了“大铁锤”计划,准备在法国登陆,快速打败德国。
美国的主要利益是在欧洲,但亚洲的次要利益也是利益。美国人是希望,干净利落地打败德国,再回过头来,收拾日本——太平洋的局势不妙,不能总这么下去。
“大铁锤”计划就是在这种心态下的产物。艾森豪威尔将军制订“大铁锤”计划,主要的意图是把德国空军从东线吸引到西线,并在法国海岸上建立稳固的滩头堡,为来年的大规模登陆作准备——主要是美国人认识到,组建一支进攻部队需要时间,要不,就把大规模登陆放在42年了。
英国人自不同意这个计划,况且年初的时候,印度动荡不安,把英国人的注意力都吸引了过去。但英国人又不能直接拒绝,如果美国一怒之下,到太平洋去开辟第二战场,丘吉尔就得哭死了。
于是,英国人就敷衍塞责,丘吉尔不说不同意,他对自己赞同的部分大加赞扬,对不同意的直接忽视。使美国人,霍普金斯、马歇尔等相信英国是赞同这一计划,不过,细节还要商量。
时移事异,现在形势危急,到了最紧要的时刻。如果不能在德军主力回师之前,给予德国重创,盟国在欧洲战场就必然失败。而这一失败,对英国的打击,将是决定性的。
考虑到这一点,丘吉尔的态度大为改观,他飞快地说服了内阁,英国的态度立马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态度比美国人还激进。
不管英国人是如何考虑的,客观条件不会因人的意志而改变。42年大规模登陆法国,是不现实的。
而美英两国全力以赴,也不足以同时为“体育家”计划——在法属北非登陆,及“大铁锤”计划提供物质支持。美国甚至于放弃了在瓜达尔卡纳尔岛登陆和新几内亚战线。
瓜达尔卡纳尔是所罗门群岛最南面的一个岛。美国与日本在此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艰苦战斗,美国已渐渐取得优势。但日本不肯放弃,不断派出增援部队。
瓜达尔卡纳尔岛登陆后不久,新几内亚的战斗也开始的。麦克阿瑟指挥着美澳联军企图把日军驱逐出新几内亚。
战斗从3月初延续到8月初,欲演欲烈,却看不带一点胜利的希望。
为了在欧洲登陆,美国人被迫承认失败,在困难重重中组织了撤离行动。
更大的打击还在后头,42年注定在美国人的记忆里留下苦涩的一页。
<!--PAGE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