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灯公子-第6章 肆·李纯彪·洞见品_废文网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章 肆·李纯彪·洞见品(2 / 2)

最新网址:www.feiwen5.com

李纯彪那一次抢嫁妆得手之后,分得了近千两银子,就此洗手。他随即买田宅、事农桑,看光景要翻脸变成一个好人了。《琅玕阁汲古书谱》说他教孟七武艺,一教教了三年,这个部分还是有问题。三年是个成数,写书为文之人信笔涂鸦,一定没有考查:实则李纯彪和孟七相聚的日子最多一年,孟七就回河南去了——否则他来不及碰上王天纵。另一个证据就得说到那一回打劫的后话。

临淄当地的知县闻报:尚书爷老家遭匪劫掠一空,奁资尽失,当然得倾全力搜捕。可转瞬之间一年过去了,莫说现银无影无踪,就连该有变卖典当出路的珠宝首饰也无任何下落。这是当时案发所在的采证出了纰漏:根据那公子、闺女和一班仆婢的记忆所及,一个说山西话的,其余几个都是直隶口音。是以尽管侦骑四出,都没料到:近在咫尺的山东曹州府就藏着一个呢。

有人给县太爷出了个馊主意:也是出身曹州府菏泽的俩捕快——由于史不传其名,咱们就借用《水浒传》里押送豹子头林冲的衙役董超、薛霸这两个名字罢——好事者说董超、薛霸号称名捕,虽然已经退休养老了,可人还在临淄落户,而且二人精神矍铄,应该帮得上忙。

这是搞商山四皓、老人政治;政治可以如此,抓贼就难说了。老董超和老薛霸硬着头皮受命,心中暗自叫苦。县太爷不只让座折腰,重金礼聘,还一人发付了五十两银子;直说这是前金,等人犯捉拿到案,还有后谢——看光景,一人少说还有五十两。但是麻烦在后头:限期一月破案。

董超、薛霸出得衙门,相互一合计,董超道:“后谢那五十两是不能要了。”薛霸道:“你看得倒松快,依我说,是死期到了呢!”董超、薛霸接着齐声说道:“三十六计——走为上策啊!”

马老识途,人老慌路,二老揣着银子,一步一步瞎走,无意间也只能往曹州府跑。这一天来到观城,正是大热的天儿,暑气蒸溽,酷日逼侵,眼见路边有株大柳树,有个长髯翁正拎着壶酒,在树荫下独酌。董超、薛霸上前揖了揖,也就树荫底下席地而坐,那长髯翁非但让了座,还给斟了酒,随口问讯往来去留,俩老捕快俱将前情说了。“那么贼捉得到么?”长髯翁问。

“叫我二老去向哪儿捉去?”董超道。

“那么二位意欲何为呢?”

“不过是逃死罢了!”薛霸道。

长髯翁掀髯而笑,道:“那盗匪不是别人,正是在下。今日既然相逢共饮,便是友朋,怎敢因案害公等白发投荒呢?不过我干下这桩买卖,家人实不知情,还请二公不要声张,惊动了邻里。”于是李纯彪带着俩捕快回家告辞,顺便遣徒儿孟七“走一趟洛阳”,孟七就是在这个时刻离开李纯彪的,而且他从此再也没有回过观城。算一算,二人朝夕相处,不过一年的辰光。

至于跟家人告别的说词,李纯彪像是早就预备下了:“这二位临淄来的朋友邀我去游历游历,看一笔生意,能有个百把两银的利头。我快则兼旬、慢则一月,去去就回。”这穿窬越货属于重罪,尤其是太岁头上动土,抢进了尚书爷的老宅,李纯彪怎么有把握“去去就回”呢?

可果不其然:尚书家的公子和闺女在大堂上一眼就认出了这蓄长髯的“恩公”,居然双双落跪,泪眼婆娑地向县太爷请命求饶。那年头儿的县太爷吃不吃权贵子女请托的这一套呢?你看咱们这年头儿就知道了。

《清朝野史大观·清人述异·卷下》里有一则《李胡子》,也记载了这李纯彪的事迹:“是时女公子已出阁,适归母家,恍惚忆群盗入室时保全其节者为李胡子,告知公子,公子亦忆被执时一长者呵止群盗,得免于死。急谒宰述其事,属勿加刑。宰亦高其义,第按名捕八人者骈戮于市,而李得释,公子感其保全之德,厚赠以归焉。”

这段话大体得其实,只有一点:李纯彪其实并没有出卖同伙盗匪,那八个人也没有因为这个案子而明正典刑,这是说故事的人想给人一点儿惩恶扬善的教训所施展的手法。咱们妄言姑听就是了。但是李纯彪还真赚到了钱,那公子要谢救命之恩,封赠了“白金十笏”。一笏十两的条块,十笏整一百两。李纯彪出门之前果然没有吹牛。

混江湖要有远见,玩儿政治当然更是如此。根据王天纵的口述回忆:当年教他一定要在鸣皋镇陆合总局学打洋枪的就是孟七,而且孟七逼着他一定要练打双枪——就像李纯彪教导的双刀一样。为什么要成双呢?没人知道。王天纵只说,他因为练习右手射击已经神准异常,懒得练双枪了,孟七一把将枪抢下来,朝自己的左掌心击发了一枪:“不练?那就废了它罢!”孟七这一枪轰出了徒弟日后的功名,可谓惨烈已极。我个人的浅见是他不知道枪击成伤的厉害程度。

至于王天纵,他的远见又是什么呢?

让我们回到萧乾编的《近现代新笔记丛书·辛亥革命·中州大侠王天纵》:“张勋复辟,天纵气愤异常。曾对张钫说:‘我当了十九年山大王,就为的是打满清,参加辛亥革命也是要推翻满清’,张大辫子逆天行事,不打他打谁?”

怎样说这话有远见的味道?我认为王天纵一定早就看出来:中国人一旦袪除五千年帝制,骨子里要干掉的还不过就是非我族类之人——这话即便到了今天还是政治场上的金科玉律。

<!--PAGE 5-->

最新网址:www.feiwen5.com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