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陈亨原为燕王心腹爱将,且家属亲友俱在北平,早已心中向燕,今见燕王如此,便已知其真正用意,便极力撺掇刘真先发制人。
于是,卜万被他两人设计擒下,至死都没明白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接下来没什么悬念了,刘真在陈亨燕王的里外夹击下单骑而逃。
然而朱棣和众将也没高兴太久,在班师的途中,就接到了朝廷数路大军伐燕的军情。
但是,近十倍于己的官军并未让朱棣感到恐惧,反而使他莫名兴奋起来,要来的早晚要来,何须分时间上的早晚。他朱棣是猛虎,真正的兽中之王,为什么去怕一群绵羊,哪怕这群羊有
千万只!遂决定拒敌于北平境外,将战火向南推燃。
七月底,为了让世人了解他起兵的缘由目的,争取社会舆论的同情,同时也需向天下百姓揭露朝廷的无道、变更祖法、屠戮骨肉的种种恶行,以证明自己被迫起兵的正当性,燕王朱棣亲手撰
写了在大明全境发布的檄文布告,公开指斥当今皇帝朱允炆。
由于此布告是燕王发动“靖难”战争的理由,笔者尽量让读者看到原文。
全文如下:
“我皇考太祖高皇帝绥靖四方,一统天下。封建诸子,藩屏国家,积累深固,悠久无疆。
皇考太祖高皇帝身患何病?竟不令诸子知之?至于升遐,又不让亲子奔丧。闰五月初十亥时夜,寅时即敛,七日即葬,逾月始诏诸王知之!
又拆毁宫殿掘地三尺,意更祖宗之法。以奸恶所为,欲屠诸王,以危社稷。诸王实无辜横遭其难,未及期年,芟夷五王。
我遣人奏事,执以捏楚备极酷刑,锻炼系狱。任用恶人,调天下军官四集见杀。我畏诛戮,欲救祸图存,不得不起兵御难,誓执奸主,以报我皇考之仇。
夫幼冲行乱无厌,**奢无度,愄渎鬼神,矫诬阴狠,越礼不缠,肆行罔极,縻有修底,上震天怒,用致其罚,灾遣屡至,无所省畏。惟尔有众,克荣予命,以倭定大难,载请朝廷,永固基图
。
我皇考圣灵在天,监视于兹,以懂尔有众是佑。。。。。。窃闻之:‘仁者不能安危易节,义者不以祸福易心,勇者不以死之易志。’。。。。。。”
此布告和誓师时对众将士所言已有不同,不仅言辞更为激烈,而且把祸乱根由直接归之于皇帝朱允炆。
首先对太祖高皇帝的死因及朱允炆继位的合法性提出了疑问,大家皆知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病逝,当时太祖朱元璋本属意皇四子朱棣继太子位,他曾对满朝文武道:“国赖长君,不利幼冲
。”
但遭到了许多大臣的反对,其中以谅国友蓝玉、颖国公傅友德等一班与太子标感情深厚(太子标妃是常遇春之女,而蓝玉是常遇春的小舅子)的武将,最为支持立太子朱标之子朱允炆,让朱
元璋不得不认真考虑。
至于史书上说是大学士刘三吾极力保举才使明太祖改变主意而立朱允炆为太孙,只怕难以服众矣。
民间都传朱元璋弥留之际要召皇四子,死未瞑目,但已无人能证实,因为朱允炆把最后在太祖身边侍奉的太监、宫女、太医都杀了个干干净净。
檄文中更提朱允炆的无道,任用奸人,倒行逆施,加害宗亲,他朱棣计无所出,惟有自保。
最后是要将士们明白他是在奉天征讨,为国除奸,同时警告军民如不跟着他起兵对抗朝廷或心志不一,就会有家破人亡的危险,只有跟着他走才会有光明的前途。
再道云天师徒至京时刚过巳时,不敢在京城晃悠,直奔魏国公府而来。
先使连秋生去通报,后在徐增寿的亲自安排下,直接连人带车从后门进了徐府。
不提与徐家兄弟见礼问候,不大一会工夫,徐府的下人就把酒菜就搬了上来。
云天也不客气,满上后,对一脸忧郁的徐辉祖道:“那句今朝有酒今朝醉的话,虽然粗鄙,但如果细想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就拿这事来说,皇帝不用您挂帅,大哥你又能怎样呢?怕是毛遂
自荐也无用吧!”
“不错,我又能怎样!”徐辉祖苦笑。
随即端起酒杯,慨然地说道:“今日有酒今朝醉,明日有愁明日当。来,咱们今天来个一醉方休。”
“哈哈,今天我倒要看看天弟的真实酒量到底如何。”徐增寿撸起了袖子。
“吓我?好,小弟我今天舍命陪君子。来人啊,换大碗。”云天难得地豪爽一回。
遂与徐家兄弟俩杯觥交错地喝了起来,什么国家大事,天塌下来砸大家嘛。
然而刚进行小半,忽听厅外有人喊道:“好个大胆的钦犯,竞敢自投罗网。”
却见云天想也不想地直接撸起袖子冲了出去,口中大骂道:“这是你逼我的,老子这就杀了你个花驴熊灭口。”
究竟是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