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济南战事的胜利,让朝廷见形势大好,便下令盛庸乘胜出击,兵伐北平。盛庸兵进德州,副将吴杰与平安合兵一处进抵定州,都督徐凯则在沧州屯兵,成互为犄角呼应之势。
而此时燕军士气低落,兵围济南三月不下,从心理上给了他们重重一击,如何提高他们的斗志,成了燕王首先考虑的大问题。
在王府召集主要将领研究后,燕王决定以攻代守,率部南进,寻机把官军调出坚城,在野战中击溃他们。
十月十六,燕王广发文告训令三军,大张旗鼓检阅部队,誓师点将。
临行前召来道衍大师和金忠预测此战结果,两人算后互相望了一眼,又低声交谈片刻后,由大和尚道:“师出必克,但费两日耳。”
众将皆不明就理,纷纷开口询问究竞,然而道衍和金忠均不去解释,径自去了。
此时已是秋冬转换的季节,北平的气温已偏于寒冷,万物萧瑟,大地一片肃杀之意。
“远征辽东?”众将对燕王下迖的军令均感迷惑。
但他们都知燕王用兵高深莫测,非常人能够比肩,便不复异议,跟着走就是了。
十月十九,大军行至夏店附近,燕王召徐理陈旭两人进帐授以密计后,自己率大军忽然折转通州南郊,顺着运河边沿南下。
此时驻守沧州的官兵徐凯陶铭等听说燕军出师辽东,还在暗自庆幸有了修筑土城的时间,遂放松了戒备,不想燕王的首战目标正是他们。
这日徐凯正亲自督促军民修筑城墙时,忽听城外人马嘈杂,燕军先头骑兵大队已围在城下。
原来燕王命陈旭和徐理他俩率部赶造浮桥,以精骑先行避开官军设防的青县丶长芦等地走砖垛丶灶儿坡等间道捷径,昼夜急行迫近沧州,捕杀官军几十骑哨探,如神兵天降般突然出现在未加筑好的沧州城下。
官军登时大乱起来,徐凯等连忙召集队伍进行抵抗,但是很多士卒未来得及穿上盔甲,就被燕军包围。
大将张玉率先领数百勇士发起强攻,未几便破城而入,后军蜂拥跟进,与官军展开惨烈的巷战。
徐凯等虽也曾竭力抵抗,皆因毫无防备,仓促间难以应对,不久便损失了一万多人,余者遂竖白旗投降。此役官军主将徐凯丶陶铭等无一漏网,其余或降或被杀。
奇袭沧州的顺利完胜,打破了官军的犄角之势,对燕军的士气也有所鼓舞。燕王决心乘势南下,意在攻破山东官军的布防,直逼京师,于是他亲率大军进逼德州城。
盛庸和铁铉在得知沧州失守后,决意固守不战,不理会燕军的挑衅引诱。
这日他俩在帅府设宴款待一中年文士装扮的湖北九宫堡堡主卫道夫,宾主相谈甚欢。
江湖人称“青锋剑”的卫道夫四十七丶八的岁数,如非鬓角染白,真如一翩翩不群的美男子,只鼻尖稍钩,給人一种富于心机的阴沉感觉。
铁铉举杯邀饮,道:“多谢卫大侠献古阵大法,使我军如虎添翼,待擒得燕贼,铁某一定上表为大侠请功。”
卫道夫饮后大义凛然地道:“燕王构兵犯阙,使大明官军惨遭屠戮,我今献古之奇阵“一字长蛇”,欲为国除奸也!事了则拂衣而去,岂可在乎封赏两字。”
铁铉盛庸闻言肃然起敬,齐声道:“先生高风亮节,有古之大侠之风也。”
卫道夫面现得意之色,道:“卫某人行走江湖近三十年,向以除魔卫道为己任,三尺青锋剑下从未有过冤魂,今欲取叛逆首级顺应天意。”
盛丶铁两人闻言大喜,频频劝饮。
这时有军士来报:“兵部送来一大批火器。”
让盛庸以手加额喜道:“我破燕贼有日了!”
在明初火器的刹造极为不易,且这类东西大都是一次装填,用后即废,费时误工,成本不小,但其杀伤力大,为将帅们所喜爱。
朝廷在短时间能集全国之力赶制大批这种东西,相比之下燕军就没这个实力了。
翌日盛庸接到军报:“燕军大队掠城而过,并未在德州城外扎营,而是进抵临清。”
盛庸和铁铉都是吃了一惊,若燕军长驱南下威胁京师,他们的罪就大了。急召将领们商议对策,决定率师移往东昌,阻断北兵南下之路。
其实燕王的意图很明显,那就是切断官军的粮道,待其移军后再回师反击,于野战中歼灭敌人。
先派骑兵偷袭大名府,把停靠在运河为官军运粮的船只搬空后一把火烧了个精光。再由馆陶渡河,经冠县丶辛县丶东阿抵达东平,进而移营汶上。
十二月初,燕王得知官军主力移往东昌后,便命朱能刘江率三千精骑夜破盛庸的先锋,驻扎在滑口的孙霖部五千人马,先锋官孙霖仅己身免,单骑逃出生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