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建文帝一行人在禁宫商量办法,都是愁眉不展,这时,少监王钺想起一事,禀告道:“高皇帝生遐时,留有秘盒,为诚意伯刘基(刘伯温)所制,言:‘临大难,当发。’现在正在奉天
殿左侧的壁橱里。”
建文帝忙叫他去取,不一会,王钺在他人的帮助下,抬来一口红木箱子,四周裹着铜皮,连锁眼里也灌满了铅。
众人找来太平斧,杂碎木箱,看时却都哭笑不得,原来是三套和尚的东西,袈裟、鞋帽、剃刀等一应俱全,三张度牒上的法名分别是:应文、应能、应贤。
还有用朱砂写就的纸条:应文从鬼门出,余者从水关御沟而行,薄暮,会于神乐观西房。
建文帝看后大哭,道:“此乃天数也!”
众人戚然之余,想刘伯温已死二十多年了,竟能算出身后之事,奇也、神哉!而建文帝重文轻武,何以就找不到这种辅国大才呢?
事已至此,朱允炆遂让程济为他削发,再命内侍举火焚烧后庭。他在与燕王赌气,宁肯全部烧掉,也不愿跟这个叛逆留下一砖一瓦。
念此,作者不禁多问几句:这是后世世家笔下的仁柔君主吗?禁宫里那些太监宫女等也得罪了你?非置于他们死地不可吗?而至此得出的结论是建文帝优柔寡断有余,仁义道德不足。
吴王教授杨应能、监察御史叶希贤因名字符合度牒上的法号,愿意与建文帝一块出家。
当时在场的有六十多个大臣,俱都扑地痛哭,表示愿同皇帝一起出逃。
朱允炆流着泪劝道:“这么多人一起不利潜逃,你们大都是著名任事的大臣,燕贼一定会追究的。而且你们不少人的家小都在京城,心里必然牵挂,还是宜各从便吧。”说完就走。
将出,不由再望一眼自己生活、统治过的地方,此时大火已起,金碧辉煌的宫室殿宇尽在火海之中。朱允炆再次悲从中来,伏地大哭。
御史曾凤韶拉住他的衣角叩首道:“臣愿一死,以报陛下知遇之恩。”
言罢即碰柱,立刻脑浆迸裂而死。
朱允炆来不及细看,也不敢细看,就被程济等拥着离去,由此,一个“时代”结束了。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大明开国高皇帝朱元璋是从和尚开始奋斗,一步步登上帝位的,而他尸骨未寒之际,继任者却是从皇帝沦落到了和尚!天数使然耳?
一些浅薄的史家把这归罪于朱元璋封建诸王,致使“尾大不掉”继而被“强藩”夺位。
笔者则认为事情的关键完全“在人”,即便让历史重来,没有这场“靖难战役”,而且诸王都被他收拾得服服帖帖,收了天下的精兵。
但以建文帝重文轻武的做法,也只能把大明摆治得象宋朝一样积弱不堪,或许不必等到满清入关,北方的蒙古就会重新杀回来的,何来后来的中华民族傲立世界东方一说?
而不得不提的是:明朝的史籍都毁于大火,包括“大明记传”“明永乐帝实录”等都是清朝人在他们的别有用心的皇帝授意下撰写的。
目的是为宣扬清朝“异族统治”的正当合法性,当然把前朝的皇帝、尤其是最“成功”的一代“永乐大帝”贬得“奸邪不堪”,一文不值。
众人刚出鬼门,就看见一叶扁舟停在岸边,上有一道装老者向朱允炆稽首,道:“贫道乃神乐观主持王升,昨夜太祖高皇帝托梦命我在此等候陛下,故驾船来此相迎。”
朱允炆苦笑,再次暗叹:“天数使然也!”
于是在众人的搀扶下登舟至太平门,进了神乐观。
不一时,杨应能、叶希贤等十几人从水关御沟潜行而至,连同程济他们共有二十二人,恰是薄暮时分,应了刘基的预言,无不暗暗称奇。
朱允炆阻止大家的参拜,道:“我既已为僧,今后当以师兄弟称呼,不能再行君臣之礼了。”
大家哭着应诺,兵部侍郎廖平道:“大家都愿意跟着师傅固然好,但随行的不宜多。我等中没有家室拖累的、而且有武艺的才可以跟随。其余的只需遥相呼应、支援钱粮就行了。”
应文点头,叹道:“也只能如此了,就这样吧!”
于是,当场约定:应能、应贤,以及变换成道人身份的程济跟在应文身边,郭节时、、赵天泰、牛景先等六人给运衣食,其余十三人分散各地,以便“应文”随外寓居。
应文沉吟会,道:“留在这里多不方便,不如远去云南,依附西平侯沐晟。”
史彬即道:“不可,新皇帝必然广派耳目搜索我们,而且不知西平侯的态度。与其令他难做,不如往来名胜,东西南北,四海为家,让他们难以觅得踪迹。”
朱允炆在位时就不是个有主见的主,此时更是没一点主意,便点头答应。
于是暂定在史彬、廖平、王良等七家轮流居住。
应文最后叹道:“神乐观在京师,只可暂住而不能久居,明晨就赶往苏州去吧!”
闻言,众人大哭起来,都明白建文帝的时代彻底结束了!
回说燕王亲自带人进宫扑灭大火,先看见徐增寿的尸体,燕王大是难过,徐增寿是他和王妃最痛爱的小弟,平常书信往来不断。
眼见大功告成、即将共享富贵之际,却阴阳两隔,让他如何跟王妃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