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永乐大典》,不能不提才子解缙,本回将重点介绍,他字大绅,又字缙绅,号春雨,又号喜易,洪武二年十一月初七日,出生在吉水鉴湖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祖曾为官、父亦是
当地著名的文人。
他少年成名,被誉为神童,民间多传其思维敏捷的故事,这里仅举一个例子:某富翁为夫人祝寿而大摆宴席,并再三邀请名气很大的解缙赴宴,解缙感到盛情难却,便前往祝贺。
酒酣耳热之际,富翁请解缙题诗助兴。解缙乘着酒兴,当即应之道:“这个婆娘不是人。”
听到这句不恭之语,举座皆惊,富翁及其子更是怒气冲冲。
解缙不以为然,从容续道:“九天仙女下凡尘。”
原来如此,众始莞然。及其转句,又听解缙念道:“儿子个个都是贼,”
众复愕然。只见解缙收句云:“偷得蟠桃献母亲。”
富翁之子顿时转怒为喜,众宾客无不交口称赞。
但作者却只想夸奖那富翁的修养高尚,试想换做一个性子急的粗人会是怎样一个结局?恐怕这第一句就得招致一顿老拳!而解缙恃才傲物的本性可见一斑,诚为后来者戒亦!
洪武三十一年,解缙考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洪武帝起初十分欣赏他的文采,但后来见他轻狂浮躁,竟敢上书为太祖亲自定下大罪的韩国公李善长申辩,便赶他回乡下“历练”。
丢了一句:“十年后再回京”(几乎所有的史家都暗自为解缙捏了一把汗,以嗜杀闻名华夏的朱元璋竟然没杀他,不能不说是一个异数!)
不想他没能等到洪武帝重新招用,人家就驾崩了,而建文帝更不把他放在眼里,这让他有报国无门之感。
好在朱棣“靖难”功成,爱投机的他一改自己的誓言(后文详述),拥护新帝,得到永乐帝的嘉许,让他入值文渊阁。当然,他能得到皇帝的垂青,当然还是凭借自己的才学。
有一次解缙与永乐皇帝在花园游玩,皇帝突然命解缙以鸡冠花作诗,解缙略一思索,吟道:“鸡冠本是胭脂染。。。”
一语刚落,只见皇帝从身后取出所执白鸡冠花,说:“不是胭脂红,是白的。”
解缙随机应变,当即又吟:“今日为何淡淡妆?只因五更贪报晓,至今戴却满头霜。”
解缙应对如流,用语不凡,联想奇妙,皇帝听了甚为高兴。
不久,永乐皇帝有一天在文渊阁突然对解缙说:“你知道昨夜宫中有喜事吗?你就此吟首诗吧!”
解缙就“有喜”二字,想到可能是皇后生产,便吟:“君王昨夜降金龙,”把皇子喻为“金龙”,本是吉语。
岂料永乐皇帝却说:“生的是个女孩。”
解缙眼珠一转,马上续道:“化作嫦娥下九重。”通过一个“化”字,将生男改为生女,可谓巧妙自然,天衣无缝。
永乐皇帝本是借此题为难解缙,于是故意叹口气说:“可惜刚出生便告夭折了。”
解缙早有准备,脱口应道:“料是人间留不住,”
永乐皇帝又说:“已将尸体扔到池塘里去了。”
解缙转口又吟:“翻身跳入水晶宫。”
这场君臣对话,充分表现了解缙出口成章,应付自如,正因为如此,才使避讳之语得以巧妙妥帖的解释。也由此奠定了他在永乐帝心中的位置,所以叫他担任大典的总编纂。
如今皇帝竟然让一个丑陋的和尚担任总编纂,骑在他头上支使,说什么也咽不下这口气,一定让这个非官非民非僧非道的“四不像和尚”出尽洋相不可!但在帝前他哪敢表现出来呀?只能走
着瞧了。
道衍和尚是赞成皇帝俢典的,永乐帝继位短短的一两年时间,大明朝就出现了盛世的迹象,周边的许多国家纷纷遣使朝奉,百姓已安居乐业。可谓已是政通人和,还有大臣撺掇着皇帝“泰
山封禅”呢。
所以他想要皇帝多接触些书籍,以史为鉴,不断的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来治理好这个国家。
圣旨既下,他只好往来文渊阁。但他从不以上位者自居,也不参加他们的议论,只有到他们实在遇到难题时,才解答一二,却往往是一语中的,让文渊阁里的七个大学士以及名臣夏元吉、杨
荣等赞叹不已。
这下更让解缙不舒服了,他自以为自己才识在整个大明最高,这些人无可比拟,岂容一个和尚出尽风头?